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该文通过对2003年10月23~27日发生在西藏南部边缘地区和藏北地区的大到暴雪过程的诊断分析,对西藏地区强降雪产生的天气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这次西藏地区的强降雪主要是受到印度地区副热带低压云系北上以及冷空气南下影响,证实了强降雪产生与湿度增大,风速减弱,对流加强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16年2月11日至12日鄂托克前旗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高低空配合、物理量特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等方面探讨了此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发生、发展、触发机制,结果表明:这次大到暴雪发生在北槽南涡的大尺度背景下,高空长波槽和地面倒槽是这次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北支槽南压是触发暴雪的热力因子;暴雪发生阶段,850hPa高度24h从正变温变为负变温中心,上冷下暖的热力结构利于中低层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2月20日~22日发生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大到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雪是由高空急流、高空低涡、低空急流、地面气旋和冷锋等高低空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2降雪分为两个时段,前一时段是由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造成的气旋暖区降雪,后一时段主要是冷锋过境造成的冷锋降雪;3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域和高度与降雪落区和强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高空辐散和低空辐合的配置有利于强降雪的产生;4K指数场的演变对降雪落区的演变和强度变化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假相当位温(θse)随高度变化曲线右折层次的降低时间对降雪强度加强的时段的指示意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通过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t639数值预报产品、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等对2013年8月29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连续跟踪、观测分析了暴雨的落区,强度等。结果表明:高空低涡的强度与地面锋辐合线有着密不可分的相关性,高空低涡越强地面低压容易发展,从而导致系统移动缓慢降水时间长。通过中尺度分析发现高空冷堆和低层暖湿气流对本次过程中起到了提供大量水汽和动力条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多通道云图及TBB产品、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GFS 0.5°×0.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2014年3月19日浙江大范围的冰雹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成因,和卫星云图上反馈的强天气特征。并使用高分辨率的卫星反演TBB产品与雷达反射率因子产品进行对流活动的追踪和比对,发现风暴南侧的TBB大梯度区是风暴新生的活跃带,也是反射率因子大值带,新生风暴-52℃TBB中心的出现比反射率因子强中心的出现有一定提前量。雷达反射率因子比TBB更能精确地反映中尺度对流系统内部的风暴结构和变化。-60℃TBB冷中心有效地指示了密集降雹的落区,且冰雹落区集中在TBB冷中心偏南一侧。  相似文献   

7.
利用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MICAPS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及日本GPV客观分析场资料对浙江省2008年5月28日和6月9日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528暴雨是由高空槽配合低层切变东移南压所致,0609暴雨是由暖切变(梅雨锋)长时间维持所致,影响系统完全不同;两次暴雨都由低空急流为其提供充沛的水汽;700 hPa正螺旋度带与天气系统对应较好,850 hPa、925 hPa正螺旋度带与冷性系统配合较一致,而对应暖切变反映信号较弱,暴雨中心出现距正螺旋度中心东南侧1~2纬距;地形作用对降水起加强作用,暴雨中心一般在地形作用最强处。  相似文献   

8.
利用Micaps和Ncep以及历史天气资料对发生在1987年11月24~26日和2010年12月31日~2011年1月3日的两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得出:乌拉尔脊的长时间维持,造成我区的持续低温;中低空冷平流的强弱,影响了寒潮过程中大风的发生;克拉玛依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会对本地的降水量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锡林郭勒盟2015年3月14日和28日出现严重污染天气,首要污染物均为PM_(10),污染物最大浓度分别为1 381μg/m~3和1 947μg/m~3。文章对两次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及其形成的湿度条件和层结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两次污染天气在欧亚高纬地区50N~0以北乌拉尔山至西西伯利亚都存在高空槽,中高纬为"一槽两脊"型,锡林郭勒盟处于槽前西南气流中;污染天气发生时,低层暖平流较强,地面均受蒙古气旋控制,整层湿度条件差,无逆温层存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地面自动站观测数据和多普勒雷达数据等多种资料,对比分析了2013年8月10日和2014年7月25日青海东部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境场条件和中尺度系统演变。结论如下:青海东部两次强对流天气分别是在高空冷槽和高空西北气流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过程中高空冷平流是不可或缺的因子,在500h Pa有冷槽的形势下出现的强对流天气更剧烈。高空冷平流叠置于低层暖平流上形成不稳定层结,是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必要条件。高低空温度平流中心的配置区域与冰雹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较强的CAPE、中等到强的垂直风切变和低层大的θse条件下利于出现强冰雹。-20℃与0℃层间的高度与冰雹直径有密切关系,当此高度小于3km时易出现大冰雹。温度、风向和露点温度等气象要素在强对流天气发生之前和之后有明显变化。中小尺度系统的活动是引发局地强对流的主要原因。两次过程中对流发展旺盛,出现多单体强风暴,回波强度均超过60 d Bz。冰雹发生前都出现VIL骤增。两次过程的对流尺度、ET和VIL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孙瑛 《青海科技》2011,(6):68-72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方法,并结合青海海南地区寒潮火气过程的预报经验,对2010年12月15~16日和2011年3月14~15日青海海南地区出现的两次典型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者有很大的相似点,但是由于寒潮发生时的冷空气强度、发展过程不同,又使这两次寒潮过程的降温幅度和对青海海南地区的影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2018年春季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两次降水、大风沙尘过程,得出:冬季和早春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植被稀疏,春季则易出现沙尘天气;蒙古气旋是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东北及东南象限多以降水为主,西北及西南象限多以沙尘为主;两次过程均伴随大风天气,沙尘暴均发生在西南风转向西北风且风速明显增大时;两次过程均存在混合层;850hPa与900hPa之间的温度差动平流决定雨雪相态的性质,且850hPa温度≤-4℃。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数据,分析了2020年4月22日至23日和2020年4月23日至25日拉萨两次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对月内出现的天气过程从环流特征、影响系统、各物理量、卫星云图、雷达以及地面要素的相应变化特征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环流形势及影响因素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点。结果表明,2场降水主要影响系统均为低涡切变和北部强冷空气南下影响的结果。中高纬槽脊、低涡切变、高空急流以及低纬度两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强度以及持续时间的不同,造成了2场过程降水强度、影响落区以及持续时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佛山两次龙卷过程的天气背景、物理量、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到:(1)两次龙卷过程天气形势的共同特征是:中低层有急流,近地面层处于一个暖湿的环境,且925 h Pa干线位于龙卷发生地附近。不同点是:6月9日龙卷过程850 h Pa和925 h Pa切变线离龙卷发生地较远,且高空槽对于该地影响较小,3月25日龙卷过程850 h Pa和925 h Pa切变位于龙卷发生地附近,且地面有一条明显的辐合线,佛山位于高空槽前。(2)物理量分析发现:和长江下游平原的龙卷不同,此两次过程的CAPE值并不大,但CIN值同样比较小;6月9日的低层(0~1 km)的垂直风切变较大,接近国外统计出现强龙卷的下限,高层垂直风切变不大,3月25日低层(0~1 km)的垂直风切变虽然不大,但中层(0-3 km)的垂直风切变较大;对于K指数、SI指数、MDPI指数以及SWISS指数均超过了一般强对流的指数阈值。(3)两次龙卷过程的回波形态、高度、强度以及它们的变化各不相同,中气旋的强度也不相同,但中气旋内部的垂直涡度较大。另雷达导出的中气旋产品和龙卷涡旋特征对于这两次过程的龙卷预警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常规资料对2013年2月出现在日喀则地区西南部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环流特点,卫星云图及物理量场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这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特征。极地冷空气南下,与南支槽叠加,在高原西侧堆积、加强东移上高原,阿拉伯海、孟湾不断有水汽向高原输送是造成这两次强降雪天气形成的关键。这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都是北部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高原上交汇所致。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2018年12月17日"佩太"(以下简称Ⅰ)和2019年5月4日"法尼"(以下简称Ⅱ)两次那曲市降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是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引起的。Ⅰ降水过程主要是孟湾风暴"佩太"主体云系顺着南支槽槽前西南气流从90°E附近北上高原,伊高东进,副高西进北抬进一步促进水汽的输送共同造成的,造成的降水量级较强,范围较广。Ⅱ过程中"法尼"北上高原,但其位置偏南,未能深入高原腹地,并且伊高和副高的相连,进一步阻断了它的水汽来源,而且推动风暴云系主体沿喜马拉雅山南麓东移,那曲市只是受它外围云系的影响,造成的降水量级较弱,范围较小。总而言之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于热带风暴和其他系统相互配合的形式引发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气象信息中和处理系统(MICAPS)提供的资料,针对2013年1月18日日喀则地区出现的一次强降雪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以及有关的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西侧的南支槽是主要影响系统,阿拉伯海是日喀则"118"强降雪的主要水气来源。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安徽省降水量资料和NCEP资料对1969年与2008年冬季两次超过半个月的连阴雨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两个年份连阴雨期间都存在阻塞形势,但并不处于阻塞形势最强的时期。每次连阴雨雪过程之前都有一次阻塞形势的较明显的增强过程,而连阴雨雪过程则大都始于阻塞形势减弱期。当乌拉尔山阻高指数锐减到谷值后的1~2天,同时伴有偏强的西南气流,往往会有一次较为明显的降水增强的过程。这两年中的全省范围的大雪、暴雪时都对应着安徽省南部700hPa西南气流异常偏强和前期乌拉尔山阻高指数的持续降低。两年中的1~2月份安徽省附近的水汽通量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准双周振荡。通过10~20天左右的滤波发现1969年连阴雨雪期间的水汽源地主要为南海,2008年的水汽则同时来源于南海和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19.
针对甚低频电波在各向同性地-电离层波导中传播时场量解算原理及其所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基于W.K.B方法与基于Airy函数方法的高度增益函数求解过程,对比了不同频率下2种方法所得相对相速度以及各阶模式之间的差异性,分析了叠加模式数、信号发播频率、电离层高度等对接收点场强的影响。仿真分析表明:W.K.B方法适用于VLF的较低频段,而基于Airy函数的方法在VLF的中/高频段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梁靓  李金海  马丽 《青海科技》2022,(3):146-153
利用位涡理论和再分析资料,对青海东部两次典型大范围强对流风雹暴天气过程进行位涡诊断分析,凝练出风雹暴发生前后干湿位涡特征值及演变情况。研究表明:(1)两次天气过程均为两脊一槽的大环流背景,槽后西北气流强盛,冷空气明显;(2)2017年6月20日过程强对流风雹暴天气落区对应的MPV值的范围在-1~0PVU之间、PV值的范围在0~0.6 PVU之间,2021年6月29日过程强对流风雹暴天气落区对应的500 hPa上MPV数值的范围在-2~0 PVU之间、PV值的范围在0~1 PVU之间;(3)湿位涡空间结构上层为正的湿位涡,中下层为负的湿位涡。这些特征值为青海东部大范围强对流风雹暴过程的短期预报提供了新的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