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志在求真     
抓作风,改文风,是一个既“破”又“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需要提倡一种精神,这就是:唯实求真。具体说来,即坚定地树立唯实的新闻观,不懈地追求真实,追求真理,追求真知。 唯实求真,既可以正作风,又能够正文风,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发育,新闻工作者面临种种新的考验,特别是加入到新闻工作队伍中的大批新人,有待锻炼提高。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大力提倡唯实求真的精神,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这既是新闻业务上多出精品的需要,也是队伍建设中快出人才的需要。 追求真实 我曾经读过一位报人对其50年新闻生涯所作的一篇总结,其结论是:“我毕生追求的,无非是一条,尽可能使我写的新闻报道合乎实际。”这对于记者来说,“是一个起码的要求,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联系本人新闻工作的实践和对现状的观察,我认为,把新闻报道的真实,明确作为一个记者自己的追求,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各类传媒都是“党的喉舌”、“党的舆论工具”,新闻界的朋友们对此早已是耳熟能详了。但如何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当好“喉舌”和“工具”,学问不小。我在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要当就得当“主动的喉舌”、“主动的工具”。究竟怎么个“主动”法呢?我的经验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不唯上,只唯实;二、要有主动把关意识;三、强烈的责任感和政治敏感。这里先谈谈不唯上、只唯实。一个突发事件该不该发新闻、如何发、怎么写,这类问题我们经常碰到。由于这些突发事件一般都比较敏感,把握不好度,往往会造成不该…  相似文献   

3.
曹玉林 《新闻界》2001,(5):70-70
我十分热爱新闻事业,走出校门就当了乡里的新闻干事。1985年至1988年,我曾在县广播电台当过专职记者,去年6月份,我又从农业部门调进报社工作,这当中虽然间隔12年,但由于我对新闻事业一往情深,且又在农业部门从事文字工作,因此,从未间断过新闻写作,并有大量“农村稿”见诸各级新闻媒体。我的体会是,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应该心系农民,想着农民,多为农民鼓与呼,只要时刻牢记,就有写不完的“农村稿”。归纳起来有三点做法:一、勤学农村政策。这是写好“农村稿”的根本。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政…  相似文献   

4.
刊中刊     
《视听界》1999,(5)
■“实事求是”是农村报道“求深”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对记者来说,我觉得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本身;二是指通过报道反映事物总体与本质上的事实。这里强调的是后者。回想起来,我的第一篇深度报道,正是由于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方法。那是一个对农广播专题,题目是《和农民朋友谈谈“增产为啥不增收”》,其主题在于引  相似文献   

5.
坚持新闻报道、包括新闻采访工作的党性原则,是我们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生命,也是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的基本准则。笔者认为,记者、通讯员在日常采访中,其党性表现,主要应强调以下几点: (一)唯实。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陈云同志也说过:“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这些至理名言,无疑是我们搞好新闻采写的重要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6.
核心是唯实张映吾(延安《解放日报》要闻版主编):在延安整风运动和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之前,我们的报纸没有脱离一般报纸的编排形式,机械划分版面。一版报道战况;二版边区新闻和其它解放区新闻;三版是国统区新闻;四版是副刊。整风和改版为我们增强了“党报”观念。其核心是唯实。即根据中国国情,根据实  相似文献   

7.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因此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对于加快实现“两个率先”,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意义重大。近年来,太仓市档案局紧紧围绕“三农”问题,就如何延伸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功能,如何从深  相似文献   

8.
维涛 《出版参考》2014,(6):23-24
一个有梦的科学家 “我的根在农村,我的心在农村,我的爱在农村。这三句话是我一生的写照。”耄耋之年的杨显东曾深情回忆。 这位共和国第一任农业部副部长,一生情之所寄,不离一个“农”字。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农村图书市场现状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城市图书市场已经处于相对“饱和”的状态,在城市这一“蛋糕”上,可吸收的“营养”不是很多了。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科技兴农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而科技的载体就是图  相似文献   

10.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2006BAD10A13)。 主要论述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中的四大瓶颈: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根本障碍是认识瓶颈;“最初一公里”这一最大障碍是“货源”瓶颈;现代农村信息技术应用举步维艰是应用瓶颈;信息利用能力弱这一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屏障是素质瓶颈。提出了破除瓶颈的若干对策,为领导决策和管理部门制定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写的《切不可大意失荆州有感于妇女主任管农业》(载湖北日报1985年5月16日),有幸被评为全国好新闻受奖作品。它究竟“好”在哪里?的确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好在我还能记起当时的一些情况。文章发表的第二天,我正在鄂南采访,碰到一位县委书记,他见了我就说:“啊呀,大作拜读了,写的真好,抓住了当前农村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许多地方哪里是妇女主任管农业,根本就没人管农业了,我叫办公室下个通知,干部都要学学这篇文章。”我当时为  相似文献   

12.
从报纸方面来说,一要坚持原则,勇于独立负责,只要符合宪法、党章,就要大胆放手去干。对涉及人民利益的事,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揭露的,毫不含糊。当然,批评、揭露的事要经得起检查、核对。不能前怕狼,后怕虎,照顾关系,怕得罪人。不唯上,要唯实。如果明明调查清楚了,还要等上级党委或政府部门“发话”、“点头”,否则就不吭声,那就不能很好地起到监督作用。当然不是说根本不同党和政府部门打招呼,而是说不能唯命是听,要敢于坚持原则,据理力争。二是要善于选择好带倾向性、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3.
立足本地突出特色--浅谈"三农"图书出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 %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多次下发“一号文件”解决  相似文献   

14.
业余时间“爬格子”至今有五年时间了。但在省内颇有名气的大报上稿,是我根本没有想到的。1992年12月,我围绕农村怎样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稿科学种田、抓了两篇稿子,结果居然上了陕西报和陕西科技报。1992年12月初,兴平县电台杨希望老师给我提供了两个线索:一是我县南市乡陈良村近年来围绕效益种田,瞅着市场赚钱,在间作套种上大做文章。二是庄头乡马村这几年实行区域种植、专业化管理,从而使全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新格局。同时,他还给我  相似文献   

15.
潘建明 《视听纵横》2006,(6):99-101
“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在毛泽东同志的这一科学论断的指引下,中国革命终于从失败走向了胜利。岁月如梭,从建国初期的“合作化运动”到八十年代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其目的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农民过上富裕小康生活。经过几十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台湾前辈曾经说:“爱音乐”跟“卖音乐”根本是两回事,我可不可以选择“爱”就好?我可不可以只是站旁边一点儿做歌迷?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考核一个省、一个县的工作,首先要看农业发展如何,农民收入增加多少,农村是否稳定”。由此可见,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问题。江苏电视台创办的“乡间彩虹”是在全国省级电视台中率先推出的面向农  相似文献   

18.
在地市州报战线上我真正走进市场,掂出“市场”二字的份量是在去年初。当时,我们安阳日报社实行内部改革竞争上岗,在竞争中我走上了市场信息部主任的岗位,与同事一起创办《市场信息》专刊。这张专刊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当时,我心里沉甸甸的,因为我面临的是一个新领域,一场新挑战。我在报社工作十多年来,除了刚来报社当了几年记者外,长期从事编辑工作。从自己写作和编辑的稿件来讲,不少都是一厂一品,农村的“四季歌”之类的,枯燥无味。要想从“两个根本转变”的角度来观察市场,围绕市场作文章,需要尽快吃透市场、反映市场…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1994,(3)
新闻工作要坚持唯实唯真唯德唯群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副书记、宣传部长马启智,前不久在该区新闻工作者第四次代表会议上强调,新闻报道,“要坚持做到唯实、唯真、唯德、唯群。唯实,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公正报道;唯真,即新闻要真实,不掺假;唯德,就是要站在党性和党...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我以“沙里迈”的笔名,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杂文、杂谈等言论稿二十余篇。有人问我“哪来这么多的言论题目”,我的体会是“体察生活写言论,生活多彩感奋多。”我写的言论稿,涉猎的范围较广,其中有一半是写农村生活的。这是因为,我家祖居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1984年前,我家还承包六亩多地。我既在机关爬稿纸上的“格子”,又要早晚在田间的阡陌上爬那绿色田“格子”。这样,我对广大农民的心理、愿望和要求就相当熟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