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的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教学反思不但是高效教学的巨大推力,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在提倡高效教学的今天,我们更应立足教学反思,寻求高效,为“高效课堂”送来“及时雨”。  相似文献   

2.
谢新春 《宁夏教育》2010,(12):33-34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在教学中,我从“一张白纸”到渐渐勾画出美妙的国画,当然这幅画还很逊色,还不绚丽多彩,不过就在我教学的这二十年来,教学反思、反思教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3.
李勇 《辽宁教育》2007,(5):14-15
“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反思意识人类早就有之。新课改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今后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他提出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相似文献   

4.
行是成之始,思是行之源,而反思则贯穿于行动的始终,成为我们事业成功的坚定基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学会反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曾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而且,波斯纳还提出了关于教师成长的简要公示,即:“经验+反思=成长。”足见,反思,对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成长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的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教学反思不但是高效教学的巨大推力,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在提倡高效教学的今天,我们更应立足教学反思,寻求高效,为“高效课堂”送来“及时雨”.  相似文献   

6.
美国学者波斯纳在1989年提出个体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有专家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这些都说明“反思”与教师成长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李煜 《广西教育》2008,(35):16-18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而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这点已为大家所认识。为此,广大教师纷纷踏上了“反思的旅程”。亲历反思的实践后,不少教师反映出一些困惑:教学反思的内涵是什么?怎样确定反思点?怎样进行有效反思?笔者在学习、实践、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有关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行动学习法:促进教学反思的有效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这个公式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成长除了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走出教学反思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最早将教学和反思结合在一起的是教育家杜威,他在1910年《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他认为,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于1989年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对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教师的水平上。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反观自省,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思考,是突破教师原有经验,实现自我超越和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反思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下面就从“思”“写”两方面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发展的促进者和成才的引导者等角度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经常性的审视和思考。时至今日,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已为中外教育界所认识。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中国学者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不愿、不能或不善于进行反思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到目前为止,教师的反思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鲜有切实可行的反思策略。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发展的促进者和成才的引导者等角度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经常性的审视和思考。时至今日,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已为中外教育界所认识。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中国学者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不愿、不能或不善于进行反思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到目前为止,教师的反思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鲜有切实可行的反思策略。  相似文献   

13.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反思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怎样进行教学反思?何时进行教学反思?笔者认为,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就一节课而言,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应只是课后才做的事。课前反思,明确目标加强自觉实践。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上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新课的教学前,必须充分了解关注…  相似文献   

14.
美国学者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其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 反思”的成长公式。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反思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史金霞 《教学随笔》2007,(12):11-13
一、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思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使教师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相信自己才是处理自己问题的专家;通过反思,对那些在日常中我们意识不到的教学行为、没有深思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反思是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所以,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坚持经常性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7.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反思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反思+经验”。  相似文献   

18.
如果教师不善于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反思总结,那么他的教学水平仅仅只会停留在熟练教书的水平: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没有通过反思内化的经验只能是肤浅的经验。教师只有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随时反思,不断修正、改进自己的教学并臻于完善.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同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卅“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现在不少人在文章里或在会议上经常提到“反思”。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就会发现,有些人所谓的“反思”只是泛泛而谈、笼统空洞!反思为了什么?反思是为了让自己有“思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教学反思对于专业成长的意义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体认,但是广大教师空有反思意识而欠缺反思习惯和能力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这直接导致了反思行为的偏差和低效。因而,如果我们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反思型教师,就必须要反思“教学反思”:弄清“反思什么”和“怎样反思”这两个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