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海》是老舍先生的文章。文中对大兴安岭的描写采用了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值得我们写景时学习运用。一是运用比喻写景。作者把连绵起伏的群峰比做林海的波浪,把俏丽的白桦比做林海的浪花,把青松比做“岭”的裙,把野花比做“岭”的绣花鞋。——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又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比喻和拟人,作为我们最常用的两种修辞手法,在日常的学习中频繁地出现。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定义,也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比喻就是把什么比做什么,而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似乎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以下几道题,你是否都能分辨准确呢?我们现在就来挑战一下自已吧!  相似文献   

3.
农人与麦子     
五月走进我可爱的村庄听镰声霍霍麦香诱我们走向田野我们割麦去阳光由远及近麦子对农人说快亲亲我吧弯腰伸臂嚓嚓嚓嚓麦子便倒在大地的怀里农人运麦子回家摇摇从不叫累因为她是自己的孩子[议一议]这首短诗表现了农人收获的喜悦,质朴真实,有生活实感。作者把麦子比做农人的孩子,让人备觉亲切又不乏新意。农人与麦子@曹敬辉$山东省郯城二中旭日文学社  相似文献   

4.
《济南的冬天》一文的第三自然段描写雪后小山的秀美,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这种修辞手法并不难,让学生把这种知识运用到作文中就不容易了。显然比喻和拟人不是简单的把甲比作乙或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问题,而是一个联想的过程,当学生把联想的思路理清之后,学习运用比拟的手法或许会有一条途径。这一自然段描写不仅写出了小雪后,山的不同空间位置的不同景物和不同色  相似文献   

5.
《小读者》2011,(7):25
多么令人向往的乡下生活啊!碧绿的田野、游水的大白鹅、制作瓜菜的活动、下河逮鱼的乐趣、抓野鸡的经历等等,可以说,在小作者心中和笔下,被描写得异彩纷呈,活似一幅田园风景画,充满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行文过程中,小作者活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非常形象地描写出了大白鹅、母鸡等小动物的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的作文,理应是一块姹紫嫣红、绚丽多姿的园圃,我们如何才能让“比喻”之花绽放在这片园圃中呢?实践证明,精讲多练,强化“比喻”的练习环节,这是一条有效途径。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有关修辞手法的内容没有体系,零散无序,几种主要修辞手法的训练,星星点点地安排在课后思考练习中,没有专门介绍修辞手法的短文,更没有“比喻”“比拟”“夸张”等专题知识短文了。正是因为教材编写的这种现状,使学生不自觉地把掌握修辞手法的重心放到了对修辞手法的辨识上,自觉不自觉地怠慢了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无意间失落了中国文学中“风骚”之“比”的优…  相似文献   

7.
田野上的风     
田野上的风,一遍一遍吹拂着村庄。这些风来自麦浪的深处,或者龟裂的土地缝隙。它们一如既往温柔地把汗水和节气播散在田野上。同时,一个离开村庄的人,也在风吹过后,会重新发现田野原来的模样,找到最初的村庄。我和田野上的风的相遇,像一场蓄谋已久的约  相似文献   

8.
写景散文的目的似乎可以说是借景抒情,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那么如何寓情于景呢?笔者认为以下四种修辞手法对于寓情于景很起作用。一、运用比喻,寓情于景。这是指作者把笔下所描绘的山水树木等比喻为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从而抒发一种主观感情。如杨朔的《泰山极顶》把冉冉而升的旭日比喻为蒸蒸而上的社会主义祖国,抒发了热爱社会  相似文献   

9.
首先做一个比喻,把每个人比做一支箭,把大家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比做一张弓,你的职业目标比做靶心。我觉得只有当一个人的特性、性格、潜质以及性格特质,与他们的职业目标良好配置的时候,才可以取得最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借代和比喻作为两种修辞手法,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现就分析“狐”使用的文化现象和借代的形成与比喻的特点,看《诗经·卫风·有狐》采用的借代用法。  相似文献   

11.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借代和比喻作为两种修辞手法,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现就分析"狐"使用的文化现象和借代的形成与比喻的特点,看<诗经·卫风·有狐>采用的借代用法.  相似文献   

12.
细节,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在现实生活中,无数生活细节的连接和延续是组成社会生活画卷的基本要素,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不能不重视细节描写。有同志把文章的主题比做灵魂,结构比做骨骼,而把细节比做血肉,这个比喻是贴切的,它生动地揭示了主题、结构和细节之间的关系,表明了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  相似文献   

13.
修辞与题目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题目是文章的精灵。因此,作者写文章也常常是在文章题目上颇下一番苦功,他们经常把各种修辞手法用在文章题目上。用各种修辞手法拟题,就更好的为全文起到了“达情传意”的目的。本文仅以中学语文教材有关文章的题目谈谈这个问题。一、用比喻拟题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一文题目比喻新颖,用“少年”喻暂时落后,但有着瑰伟壮丽前景的中国。这个题目使人耳目一新,震聋发聩,说出了千百万富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民的心声。看题目阅读全文,激起爱国之情,荡起感情波澜。文章题目之妙,内容之雄壮,我们不能不说《少年中国  相似文献   

14.
美丽的愿望 窦桂梅的家乡,是长白山山脉中一个偏远而贫瘠的小村庄。春天,漫山的椴树在风中发出簌簌的声响;冬天,皑皑的白雪数月不化,覆盖着树林、田野和蜿蜒的小路;严寒包裹着的村庄显得格外宁静和寂寥。  相似文献   

15.
魏虹波 《学语文》2005,(3):12-13
比喻者总是尽力避熟就生。趣记里把人生痛苦比做戈壁滩,人生事业比做要战胜戈壁滩,让那里开满鲜花,在众多的花的喻体中别具一格。正文中再以贝壳孕育珍珠、水汽积聚彩虹类比,并用冰心语拴束,这又增加了比喻意蕴的厚度。比喻贵新巧还贵贴切。“在汉苏武节”(文天祥《正气歌》)“千载琵琶作胡语”(杜甫《咏怀古迹》),苏武、昭君战胜他们个人遭遇的巨大痛苦悲怨,绽开出永不衰败的生命之花,在我们民族历史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作者选例精当,在由比喻贯穿全文的说理中顺势而出,熨帖自然而又特别有说服力。几次读到“风雨”“彩虹”语句,都以为要引出那句耳熟能详至今巳觉不新鲜的歌词,“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却始终不见引出,我们读到的是新鲜的文字。这一细节,也可看出作者“惟陈言之务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人们都知道散文《荷塘月色》有一个名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上句把月光比作流水,下句承流水的比喻而来,用描写水流动感的“泻”字来描摹月光的普照,使静态的月光流动起来。有一种说法叫“将修辞手法贯彻到底”,说的是在文章中运用了修辞手法,就会带来一个语言环境,即修辞语境.对左邻右舍的用词就有一定的影响,作者就应当主动顺应它,在语言运用上积极配合。否则,虽未必出现语法病句,但在语言的表达效果上就要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7.
美丽的愿望 窦桂梅的家乡,是长白山山脉中一个偏远而贫瘠的小村庄.春天,漫山的椴树在风中发出簌簌的声响;冬天,皑皑的白雪数月不化,覆盖着树林、田野和蜿蜒的小路;严寒包裹着的村庄显得格外宁静和寂寥.  相似文献   

18.
参考答案     
《教学随笔》2016,(1):53-53
1.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历经沧桑的荣伯就如同麦子一样扎根于土地之上,与麦子、土地融为一体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荣伯的深深敬意。
  2.①作者连用“拈”“放”“嚼”三个动词,以细节描写突出荣伯细微却又自然的动作(动作描写),表现了荣伯对于麦子丰收的不动声色的满足和喜悦;②接下来作者移情于“天”,借“天”说人,表现荣伯的幸福是巨大的、深沉的,在此基础上,将荣伯的“眼睛”比做“幸福的陷阱”,说明荣伯愿意深陷其中,心甘情愿地付出。  相似文献   

19.
《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写景诗,作者通过诗歌形式描写了秋天夜空的美丽景色。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作者选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色彩鲜明的自然景物。课文前两行写月儿的美,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把弯弯的月儿比做小船;后两行写“我”坐在...  相似文献   

20.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现在研究<诗经>比喻的人常常把<诗经>采用的其他修辞手法归纳为比喻,这是不妥当的.比喻是发展变化的,<诗经>中非用比喻的情况,经过发展变化可能会具有比喻意义,但不能把这种发展变化后具有的比喻用法简单地归纳为<诗经>用比喻的情况.现以<诗经·周南·桃夭>"灼灼其华"为例,阐述<诗经>中的非比喻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