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患者后组鼻窦及开口处(后组筛窦及蝶窦)感染的细菌分布。方法:选择23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采集后组鼻窦及开口处(后组筛窦及蝶窦)脓液标本,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在230份脓液标本中,蝶窦和筛窦标本的细菌培养阳性率:蝶窦为29.1%(67/230),筛窦为68.3%(157/230)。需氧菌检出率:蝶窦为20.4%(47/230),筛窦为61.7%(142/230),厌氧菌检出率:蝶窦为12.6%(29/230),筛窦为11.3%(26/230)。检出的病菌类别两个部位无显著差异。结论:慢性鼻窦炎患者后组鼻窦及开口处(后组筛窦及蝶窦)感染的细菌主要是革兰阳性球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首位,蝶窦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低于筛窦,其厌氧菌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病变中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其诊断价值,以提高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前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表现特点。结果单侧发病17例,双侧发病3例;上颌窦发病20例,累及同侧筛窦4例;多数窦腔病灶部位可见高密度不均匀的钙化影,多为斑点状、棉絮状、条状等,可伴有局限性骨质吸收破坏、增生硬化、窦口扩大等表现。结论窦腔软组织内散在的不均匀高密度钙化影是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主要的CT征象;多表现为单侧发病,上颌窦最易受累;CT检查对于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诊断、病变范围以及受累程度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真菌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发病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真菌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发病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5.1-2005.8月在我科住院48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真菌过敏原皮试阳性9例;鼻分泌物涂片嗜酸细胞阳性31例,真菌阳性13例,鼻窦CT窦腔实变,呈云雾状或有散在钙化点6例,其中1例上颌窦腔扩大,窦壁骨质吸收;病理检查均证实鼻息肉诊断,真菌阳性6例,变应性真菌性粘蛋白阳性4例,组织内均无真菌侵袭。所有48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有效率为93.8%。结论:真菌是鼻窦炎鼻息肉的致病因素之一,术前确诊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慢性鼻-鼻窦炎(CRS)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疾病,病理学研究发现,CRS患者筛窦黏膜和筛骨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学改变,其改变与临床分型和预后密切相关。筛窦黏膜和筛骨的病理学改变能够为CRS临床分型、分期和临床治疗提供病理学依据。本文针对慢性鼻-鼻窦炎筛窦黏膜和筛骨的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  相似文献   

5.
许多家长认为,小儿咳是因肺和气管有了问题,其实小儿窦发了炎,也会导致咳嗽,儿童患呼吸道感染,每次发病均累及鼻窦粘瘼而引起鼻窦炎症。由于儿童症状不够典型,急期一过即转为慢性炎症,这时的症状主要有咽喉肿痛、咳嗽痰等,而鼻塞流涕、张口呼吸等鼻部症状往往被忽视,尤其是颌窦炎伴发咳嗽的患者,鼻窦炎更易被漏诊。为何化脓性上颌窦炎能诱发小儿咳呢?这是因为炎性分泌(鼻涕)可向下流注到咽喉和气管,支气管,然后引起反射性嗽,把鼻涕咳出,此时会误认为“痰”咳出而误断为“肺部感”。若鼻窦炎经久不愈长期刺激上呼吸道,可继发慢性炎症,成支气…  相似文献   

6.
经4893例胃镜检查共发现十二指肠降部病变43例,其中乳头及乳头周围炎症22例(51.2%),肿瘤7例(16.3%),息肉6例(13.9%),溃疡3例(6.9%),憩室3例(6.9%);此外还有胆石及肠腔外压迫各1例。提示降部病交并非少见,应将降部作为胃镜检查的必查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求一种微创手术有效治疗上颌窦粘膜囊肿,解除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所带来的创伤和可能带来的后遗症。方法对CT检查发现上颌窦粘膜囊肿并有相应症状的28例患者行鼻内镜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比上颌窦根治术治疗30例上颌窦粘膜囊肿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鼻内镜手术治疗上颌窦粘膜囊肿优于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结论上颌窦粘膜囊肿应首选鼻内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齐振平 《考试周刊》2014,(12):194-195
本文主要目的是探讨鼻窦炎症CT检查中迭代重建技术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采用的方法有256层螺旋CT,选取临床拟诊为鼻窦炎症的80例患者进行CT扫描,随机分成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对比分析两种扫描方式下患者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低剂量组采用迭代重建(iDose4)行图像重建。结果显示,鼻窦病变及解剖结构在两组病例中均清晰显示,图像质量评分没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有效辐射剂量比较,常规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使用迭代重建技术(iDose4)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窦口-鼻窦复合体(Ostiomeatedl Complex,OMC)是近年来随着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开展而提出的一个新的解剖概念.在功能性内窥镜的广泛开展中,其手术并发症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因而术前影像学检查对副鼻窦炎性病变的性质、范围、程度的正确估计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检查手段的日新月异,鼻窦平片及磁共振成像难以提供令人满意的影像,常规CT扫描中冠状位高分辨率CT是显示OMC结构的较佳技术,螺旋CT三维重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都有其各自的优越性,在OMC区域的临床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关系。方法根据16例老年性急性凡肌梗塞的心电图首要改变,将其分为窦缓、窦停和房室传导阻滞(AVB)三组,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为依据,对其临床表现、心肌酶学检测和心电图的定位诊断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结果显示三组病人的临床表现相似,均有不同程度高血压(93.7%)、冠心病(87.5%)、糖尿病(81.3%)、高血脂(62.5%)和长期吸烟史(68.7%),以晕厥为首发症状(100%),脉缓(93.8%)伴低血压(56.3%)心电图定位诊断显示窦缓织对应下壁,窦停组对应下壁和侧壁,房室传导组对应下壁、正后壁、右室和侧壁。心肌酶学检测以肌酸磷酸肌酶(CK—MB)的峰值为标准,CK-MB的高低与梗塞面积大小和AVB存在与否有正相关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AVB组的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和狭窄程度较窦缓组和窦停组严重(88.8%对57.1%,P<0.05),尤其是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最突出。结论 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老年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心电图常以窦缓、窦停或AVB为其突出改变,对应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三组病变与冠脉病变的支数和狭窄程度有关,尤其是优势型的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是AVB发生的重要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1.
慢性副鼻窦炎大都是由急性副鼻窦炎转变而来,是北方地区常见病和多发病。但本病的误诊率较高。本文就笔者近5年来对门诊100例慢性副鼻窦炎的临床特点及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原因做一分析,以吸取教训、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种正规、有效且高质量的内镜鼻窦手术的局部麻醉方法.方法:对100例内镜鼻窦手术病人(均为双鼻)的鼻内途径和鼻外途径两种局部麻醉的麻醉效果和手术中出血状况分别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甲组麻醉成功率76%,乙组麻醉成功率98%.两组出血状况:1级~3级比率在甲组为65%,乙组为81%.结论:鼻外途径局部麻醉操作,不受鼻腔病变程度的影响,麻醉操作都能顺利有效进行,麻醉效果满意,这对于病变位于鼻腔后段、后组筛窦、蝶窦的病例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手术中4级~5级出血情况的发生也大大减少,使得一些原本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手术发生改变,成为能够完成甚至高质量完成的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副鼻窦CT冠状位扫描时单纯降低mA值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及寻找合适的mA扫描值.方法 对来我科进行副鼻窦扫描患者随机使用不同的mAs扫描序列进行检查,对不同mAs扫描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扫描剂量加权指数与mA呈正性相关,而50mAs与常规剂量扫描图象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纯降低mA条件下,受检者所受剂量明显减少,虽图像噪声有所增加,但图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4.
分析鼻内镜手术技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90例上颌窦囊肿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鼻内镜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行传统柯—陆氏上颌窦囊肿摘除术。观察比较两组手术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鼻内镜组的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反应小,并发症少,效果满意。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治疗上颌窦囊肿中,鼻内镜手术摘除上颌窦囊肿是首选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失败的原因及修正性鼻内镜手术的方法,避免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9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通过术后一年以上的随访,治愈29例(74.35%),有效8例(20.51%),无效2例(5.1%).术中并发症大出血3例,眶周损伤2例,术后鼻腔粘连4例.结论:病变去除不彻底,鼻腔粘连、息肉复发及鼻窦口阻塞是鼻内镜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修正术中辨认残存解剖标志,熟练的技术操作,适当的术式、术后处理以及长期随访是提高疗效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观察33例人阑尾肌层生长抑素(SS)样免疫反应(-IR)神经。阑尾炎组25例(单纯组7例,慢性组6例,化脓组7例,坏疽组5例);对照组8例。结果:各组阑尾肌层中均有SS-IR神经分布,环肌层较多,各阑尾炎组SS-IR神经丛及神经细胞数密度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P<0.01),坏疽组SS-IR神经丛数密度较单纯组、慢性组减少(P<0.05)。本文结果提示:阑尾肌层SS-IR神经参与了阑尾炎的神经调理。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94例乳腺癌、41例乳腺良性病变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进行了细胞粘附分子CD_(15)检测。结果发现,CD_(15)。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的阳性率分别为79.8%和58.3%,两者有显著差异性(P<0 01),10例正常乳腺组织仅4例呈CD_(15)弱阳性反应。CD_(15)表达与患者年龄和肿瘤大小无显著关系。CD_(15)表达阳性率在浸润性导管癌中显著高于单纯癌(P<0.05),组织学Ⅱ~Ⅲ级显著高于Ⅰ级者(P<0.05),临床Ⅲ一Ⅳ期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者(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在一组原发部位和淋巴结转移性乳腺癌配对标本中,CD_(15)表达无明显差异性。CD_(15)阳性的乳腺癌Cath-D和c-erbB-2的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CD_(15)阴性者(P<0.001)。结果提示,CD_(15)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观察33例人阑尾肌层血管活性肠肽(VIP)样免疫反应(-IR)神经及P物质(SP)-IR神经。方法:阑尾炎组25例(单纯组7例,慢性组6例,化脓组7例,坏疽组5例);对照组8例。结果:各组阑尾肌层中均有VIP-IR、SP-IR神经分布,环肌层较多。炎症时VIP-IR、SP-IR神经丛及神经细胞数密度减少,各阑尾炎组SP-IR神经丛数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坏疽组VIP-IR神经丛、SP-IR神经细胞数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显著(P<0.05)。结论:阑尾肌层VIP-IR、SP-IR神经参与了阑尾炎的神经调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对脑缺血后出现短T1高信号的认识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3例患者脑梗塞后出现短T1高信号的MRI表现,全部病例均同时行CT检查和随访。结果:病变位于基底节区15例,皮、髓质区5例,小脑3例;基底节区病变呈斑片状短T1信号,皮、髓质区及小脑病变呈散在斑点状短T1信号改变;23例MRI检查出现短T1信号后,立即行CT检查,22例病变中无高密度影,1例枕叶梗塞部位出现少许点状高密度影与MR图像相似。结论:脑缺血后出现短T1高信号并非出血,而是多种因素综合所致,这对临床正确治疗选择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我院三十三年中(1953~1985年)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口腔颌面部疾患的病例共2,962例进行了统计,重点地对口腔颌面部肿瘤、囊肿、瘤样病变、炎症与口腔粘膜病的病变部位、组织分类和性别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