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代中国宪法宪政精神缺失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是政治学和法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逻辑上看,宪政以宪法为基础,只有当宪法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与宪政的精神要义,即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相一致时,宪政的实现才成为可能.然而近代中国宪法与宪政的精神要义总体背离,基本成了确认军阀独裁合法化的工具.反思近代中国宪法缺失宪政精神要义的表现和原因对于当前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实现宪政理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宪法诉讼制度是近代宪政理念及其制度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宪法诉讼自其产生以来就在整个宪法监督体系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宪法诉讼的价值是多元的,在宪法诉讼的价值体系中,宪法诉讼的宪政价值无疑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宪法诉讼作为宪法的免疫器和宪政的守护神,对一国的宪政建设无疑具有首要的意义,即"无诉讼则无宪政"。本文简要分析了宪法诉讼的宪政价值,即民主之纠错和反思机制,法治之精义,人权之保障器。  相似文献   

3.
四川联省自治是四川资产阶级联省自治人士发起的,但为四川地方军阀利用和操纵,最后被直系军阀扼杀,四川地方军阀借以自保的迷梦和四川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愿望均告落空。四川联省自治的结局说明,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障碍,在军阀纷争的格局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必然归于失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新阶段,资产阶级联省自治运动的破产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4.
在宪法层面,税收是一个关于国家和人民之间在财产权利方面的问题.国家直接从公民私有财产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国家财政的税收具有强制性,不得不加以宪法约束,近代资产阶级的宪政实践也是直接从税收立宪开始的.税收是宪政的经济动因,税收奠定了宪政的物质基础,而宪法为税收提供了合法依据,税收立法必须以宪法为指导,遵循宪法的人民主权精神.  相似文献   

5.
关于宪政,研究者共识较多;关于宪法的司法化,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存在较多争论。文章分别阐述了对宪法的司法化和宪政的认识,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宪法的适用,宪法的司法化是走向宪政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6.
张炎 《华章》2013,(20)
“联省自治”运动在民国兴盛一时。针对当时民国军阀割据和内战频繁的局面,章太炎最先提出这一方案,并得到当时诸多社会名流和西南地方军阀的支持。湖南、四川是“联省自治”运动的中坚力量,在北方军阀“武力统一”方针的步步紧逼之下,“联省自治”运动最终失败。但它想通过地方自治而使中国最终走向宪政道路的方案,对解决民国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回顾和评论,对近代宪政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制需求、民众信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出近代宪政失败的原因所在,以史为鉴,提出了建设当今民主宪政的措施和建议,从而树立宪法至上权威,使国家真正实现法治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的联省自治运动是一次转变中国纵向权力结构的尝试,它的兴起与当时联邦制、地方自治的思潮密切相关,然而这次尝试最终并没有走向学者所鼓吹的美国式联邦制,原因在于中国并不具备扎根于关利坚土壤上的宪政文化—自由主义传统、契约精神、法治传统。这种自下而上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政权结构形式要想在中国取得成功仍需时日。  相似文献   

9.
浅析宪法中的公民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宪法中的公民权一直被世人所关注,学术界对此问题也做了一些努力,但学者们对该问题的认识还有诸多的分歧。科学地界定宪法中的公民权,不仅有助于公民权利的实现.而且还有助于宪法中的公民权制度的完整性。通过对新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回顾.思考宪法与宪政之间的关系,可根据目前的显示情况对完善宪法中公民权的必要性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对公民权的尊重与维护是宪政精神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宪政意识的角度,分析了民初虽有宪法但却没有宪政的原因,认为宪政意识是宪政的内在驱动力,民众宪政意识的培植必须以相应的宪法文化为基础,文章对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文化视阈下的宪政概念及宪政文化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主义是当今社会观察宪政问题的三种代表性观点.文化视阈下的宪政指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依据宪法在制度性和观念性政治文化动态照应下的一种相对理想的生活方式;与此对应,宪政文化指以宪法为核心,在长期的宪法实践过程中一国公民形成的有关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标准、观念和意识等.对政治文明而言,在当代中国,宪政文化有利于德、法、治的统一;有利于权利和权力的统一;有利于实体与程序、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从整体上有利于加快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晚清时期他积极参与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与时俱进,力主实行民主共和制。马相伯对中国近代的宪政建设进行了思考,其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其一,宪法中的制度设计要合理;其二,中国宜采用联邦制;其三,中国实施宪政的关键是实行民治。他的见解虽有局限性,但也不乏真知灼见,尤其是关于民治的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政治文明与宪法关系的论述,揭示了政治文明建设是宪政中国生成的必由之路,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与具体任务都与宪政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宪法修改程序是宪法修改制度的重要方面,对规范宪法修改、维护宪法的稳定性、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现今的宪法修改程序却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与我们的宪政精神也相去甚远。本文针对我国宪法修改程序的问题与不足,基于宪政的视角,结合宪政的法治、民主、人权这三大要义对其进行分析,进而作出宪政环境下我国宪法修改程序的思考设计。  相似文献   

15.
谣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和文化现象,有折射社会现实的一面。辛亥革命前谣言繁兴,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社会处于转型之中。各方对谣言的应对也不相同: 清政府与官员对谣言试图加以防控,但防控有成有败; 媒体和民众对谣言既有传播也有辟除。统治阶级无法有效地对地方社会进行管理,下层民众则在不断地挑战政府的统治权威。这样的社会实是危机四伏。  相似文献   

16.
宪法的价值在于实现宪政。从我国实际出发 ,不断完善宪法 ,强化宪政意识和进行宪政制度创新是宪法发挥其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宪法诉讼是推进宪政建设的终极途径的观念,已成为世界的一种思潮和趋势,也是现代宪政建设的一个特征.而我国诉讼权入宪和宪法诉讼机制至今尚未建立,从而对宪政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本文分析了我国上述状况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建立宪法诉讼的理论依据,提出了宪法、宪法诉讼与宪政建设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宪法诉讼对宪政建设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代美国宪政的生成是由两个重要因素决定的:一是以西方法律文化为渊源。从法律文化的角度看,立宪主义的确立是北美公民社会和独立后的合众国在长期奋斗中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方式所做出的政治抉择。二是以独立前后的社会宪政运动为先导,在邦联试验失败后又继之以国家宪政运动为主导,并且是社会和国家两种力量对接和碰撞的结果。美国宪法是将其宪政实践作成标本,宪政与宪法之间存在着有机的互动关系,应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形式合理性与宪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的形式合理性是宪法本身规范结构与宪政运行程序的合逻辑性、透明度、可操作性判断。形式合理的宪政是通过宪法规范的至上性、宪法适用机构的中立性、宪政运行的程序性与法律技术的规范性等机制来实现的。我国宪法及宪政建设存在形式合理性方面的缺憾,这制约着宪政的实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宪致意识对一个国家宪法的制定、实施,对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宪政制度的确立以全体公民宪政意识的普遍提高为前提,因此宪政意识的能动作用不客忽视.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依然是我国的宪政建设必须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