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爷爷的儿童文学全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小沫 《出版史料》2008,(2):123-125
2003年的春天,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白雪静同志找到我,说社里想为谢冰心、张天翼和我爷爷叶圣陶三位儿童文学的老前辈,出版他们的儿童文学全集,爷爷的这一部想征得爸爸的同意。有关爷爷的儿童文学,我从看过的书中知道,他的第一篇童话《小白船》,写在1921年,那是他为郑振铎先生创办的《儿童世界》的创刊号写的,那年他二十七岁。《  相似文献   

2.
编辑的眼光     
正近日读了一本题为《中国好编辑》的好书,是2013年"第二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的论文结集。有近现代编辑的故事,也有当代编辑的故事;有著名编辑的故事,也有普通编辑的故事。文集讲了编辑的地位、作用、价值和分量,也讲了编辑的品德、素养、学识和功力,给予我很大启发和教育。书中讲得比较多又是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稿件不是我主写的,请把我的名字去掉。署上刘选后的名字。这篇文章我只是给他修改了一下。”“可稿件已上版……”“请您们~定要考虑我的意见……”’这是某师冯寿森副政委和《解放军报》社编辑的一段电话通话片断。去年3月,该师在抓人生观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读好书活动,冯副政委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明的碎片》一书后,感慨万干,便想写一篇体会性的理论文章。但由于军区机关在该师蹲点,工作忙,头绪多,顾不上写理论文章,放弃了又觉得可惜,就把该书推荐给组织科副科长刘选启并谈了自己的月。点感想,让他主笔写篇文…  相似文献   

4.
在《编辑的故事》一书中,实际上写的是编辑集体,是一曲编辑英秀的颂歌!像中国青年出版社当年的文学编辑室主任江晓天,他爱才敬业的品格,突出体现在发现培养一流作家,编辑出版一流作品上。他特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毕生从事一项事业,并且始终饱含激情地把它做好,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杨牧之先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五十多年,从编辑入行做到国家出版管理部门负责人,肩负着繁重的出版管理任务,对编辑工作却始终坚守,一部又一部传世出版精品在他的主持下问世.他在《我的出版憧憬》中对自己的人生有一段自述:“我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当编辑,搞出版.倏忽间四五十年过去,自问之,整天想的是出版,干的是出版,高兴的是出版,焦虑的是出版,希望能多编几本好书,将来高尚的人们回忆起我们会充满敬意.”  相似文献   

6.
正想来想去,我把书定名为《关于出版的思考与再思考》。"思考"指我参加出版工作以来写的一些有关出版工作的文章。"再思考"则是这两年对过去文章,即当年"思考"的认识。"再思考"都放在一篇文章的前面,几百字,一两千字,谈谈当下的认识,以"按语"的形式出现。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当编辑,搞出版。倏忽间四五十年过去,整天想的是出版,干的是出版,高兴的是出版,焦急的是出版,希望能多编几本好书,或许会得到将来人的敬意。从1967年到中华书局做编辑(1966年大学毕业,因"文化大革命"缘故,1967年才  相似文献   

7.
《出版参考》2016,(1):36-40
评审专家点评 为多彩奇书找到多彩译者 跨语种出版,成败首先在于原著内容,同时也在于翻译.法国的巴尔扎克在中国首先成就于傅雷,莎士比亚在中国首先成就于朱生豪,这是普遍承认的事实.为好书找到合适的译者,往往是跨语种引进版书籍成功出版迈出的第一步. 《十四张奇画的十四个故事》是一部海外奇书.书里有1 4个故事,分别来自1 4个作家之手,有大名鼎鼎的写过《死亡区域》《神秘火焰》等恐怖小说作家斯蒂芬·金和他同样是畅销书作家的妻子塔比莎·金,写过奇幻小说《女巫前传》的作家格莱葛利.马奎尔,写过科幻小说《小兄弟》的作家科里·多克托罗,都是成人和儿童文学领域世界最畅销的作家,故事风格异彩纷呈,篇篇扣人心弦.图书出版后好评如潮,畅销不断.  相似文献   

8.
黄伊先后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文学编辑,《编辑的故事》写的就是他几十年问的所见所闻,该书在金城出版社出版以后,许多总编主编、作家翻译家纷纷给黄伊写信,畅谈他们读了谊书的一些感受,现摘要发表其中几篇。  相似文献   

9.
爸爸的祈求     
这几天要做的事太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向我要爸爸序跋集的照片。二三十张,我还没有动手找。武汉海豚出版社的编辑发短信告诉我,姑姑翻译的书《学校》的文字已经录好,今明两天就快递过来,我答应姑姑帮她看一遍,她的眼睛看不见字了。童趣出版有限公司送来的稿子不多了,可仔细改起来也要花去我不少时间。而我在写的稿子越写越没边。越写越收不住.每天的进展也不快,我心里着急,想得晚上睡不好觉。我想到爸爸健在的时候,他常常会为了写稿子和编书心急如火。他那时的心境,  相似文献   

10.
好书不厌百回读。话虽这么说,真正这样实践的恐难有几人,因为一,称得上是好书的也实在太多,都作百回读真读不过来,二是若认真读一部书,反复读个几十遍也差不多能背下来了,所以这一说法,只是对好书的魅力的一种形容,是较真不得的。不过,应该承认,百读不厌的书确是有的,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排沙简金,“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汉·王逸:《离骚序》)那样的书,总会使人读过还想再读三读,乃至“置之枕中,以为邦宝”也不算夸张——《燕山夜话》就是这样的书。  相似文献   

11.
古今中外军事名将中,恐怕只有冯玉祥写过《我的读书生活》这样的书。他出身贫寒,没上过什么学,年轻时入伍当兵,终身嗜好就是读书。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说或看到有好书,必定想办法去买来,一生读过的书亦不计其数。可惜在长期戎马生活中,这些藏书大多散失了,唯有抗战  相似文献   

12.
好书     
何谓好书,《好书》杂志开篇论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好书就如好天、好药、好人、好画一般,一时难以说清也。  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好不好,施行之人大叫好天,正干旱缺雨的农人却盯着天大骂坏天,书之好坏亦是同理。6岁的女儿抱着《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朗朗的笑声。叫她看《二十五史》她却说不好,我却视为好书。书之好不好,看人所需也,你需要的书你喜欢的书就是好书。  但转念一想此结论似乎下的早点。《金瓶梅》我喜爱,《少女之心》我爱读,但看了想入非非,甚至拉着美女硬亲嘴,被美女看为流氓,好乎…  相似文献   

13.
《小城故事》出版后,有人红我的啤客上留言,他认出了我书里写的他自己;后来又有人在微博上找到我,说我书里写到的那个人,是他的同事。  相似文献   

14.
塞林格是我喜欢的短篇小说家。塞林格的短篇高妙在于总是只写几个场景,而不怎么交代事情的来由,你要理解故事的进展,只能从人物活动的细节和对话里猜测,但通常你不会知道他要把你带到何种结局。《弗兰妮与祖伊》是塞林格继《麦田的守望者》、《九故事》后出版的第三部作品。我印象里好像有人说过塞林格只写了前面两部作品就隐居了。所以,当看到书店有他的这第三部作品,多少有些惊喜。  相似文献   

15.
正《如何把报纸做强做大》一书早在三四个月前即已出版。近日参加了"《如何把报纸做强做大》出版座谈会",我认真地聆听了众位与会嘉宾深思熟虑并饱含感情的发言,回想着当初看稿时内心的感动瞬间膨胀为一种冲动:一种想让业界更多人了解这本精练实用且引人深思的专业好书的冲动;一种想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编辑花絮与编辑感悟的冲  相似文献   

16.
《如何把报纸做强做大》一书早在三四个月前即已出版.近日参加了"《如何把报纸做强做大》出版座谈会",我认真地聆听了众位与会嘉宾深思熟虑并饱含感情的发言,回想着当初看稿时内心的感动瞬间膨胀为一种冲动:一种想让业界更多人了解这本精练实用且引入深思的专业好书的冲动;一种想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编辑花絮与编辑感悟的冲动……  相似文献   

17.
1982年获准离休后,我想把还可看看的几本译著核阅修改一下,一以答朋友的雅意,一以奉献给新的一代的读者。这时我想到一二出版社的编辑,因为我曾经有过非正式的允诺。我首先考虑校改重印的有《给少男少女》和《简·爱》,因为颇有读者想看看而找不到书,写信向我借读。我苦于无法应命。我先就《给少男少女》函询一位编辑,并未寄书去,只说明是四十年代的几篇讲演。复信很客气,大意是说,四十年代的讲演恐怕不适于八十年代的读者了。至于校改过的《简·爱》,据说风格是五四时代的,要  相似文献   

18.
最近,江苏少儿出版社推出了“爱我中华”丛书,这是一套阵容整齐、大气磅礴的丛书。我饶有兴趣地翻阅了全套20册书的目录和书前的《总序》,又端详了一下装帧设计,深感这是一套不寻常的好书。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这样说:是一部选题立意很高的青少年读物;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是一部印装精美的礼品书;是一部生动体现江总书记关于“两史一情”教育通信精神的好书。这里我要评论的,不是出版社制订这  相似文献   

19.
&#  &#  &# 《出版与印刷》2015,(3):12-13
不久前,我去看望一位共事多年,现已退休在家的老编辑。我们很自然地谈起编辑工作、图书市场以及与出版工作相关的人和事。在临别前,老编辑神情有些黯然,幽忧地对我说,自己从事编辑工作二十多年,如今想起来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什么书留得下来。他的话给我以很大震动。这位老编辑,当年在出版社也算得上是位“标杆”式人物,做中小学教材、教辅,年年都是社里的创利“大户”,年终奖总是名列前茅,经常被评为先进职工。然而这一切早已烟消云散,如今他内心真正渴望的是能有几本有价值的好书立得起来、传得下去。从事编辑工作数十年,当有一天离开这个岗位时,曾经看重的发行量、码洋、利润,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唯一能留下来的是有生命力的、有文化价值的、能代代相传的好书!    相似文献   

20.
书痴     
十几年前的某一天,有人打电话给我,自报家门说他是L,因为在书店里见了我写的书《性张力下的中国人》,想带一本与我那书所写主题有关的。“有趣的书”来给我看。我想与他素味平生,不知道他是何等样人,一时不敢请他到寒舍来,就推说过些时候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