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妇女地位地不断提升,女性形象也愈加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介上。人们通常认为,媒介形象总是"直接"、"真实"地表现了现实,但社会性别理论却认为媒介塑造的女性形象易从男权角度对性别进行概括和简单的归类,进而使得女性形象模式化、角色定型化。男权文化孕育了媒介模式,媒介模式反过来强化了人们头脑中的男权文化观点,由此形成了受众对女性形象的性别刻板印象的无意识,而受众的性别印象又是媒介表达的动力和来源。在这个过程中,媒介起了强大的作用,因此,媒介应当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承担起改变女性性别误解主要的责任,从而促进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的乡村女性形象受到媒介的普遍关注。印刷语境中的乡村女性形象突出了人们对伦理价值的重新思考,声像语境中的乡村女性形象突出了时代感和娱乐性。两种媒介不约而同的采用了"俯视"的角度和有倾向性的性别视角,未能摆脱"刻板印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3.
利用媒体塑造安徽形象,存在着三种制约瓶颈。一是媒体资源的限制。二是公众的刻板成见难以消解。三是区域形象塑造行为主体的媒体意识欠缺。要有效利用媒体塑造安徽形象,一是要拓展媒体资源,构建立体传播网络。二是要丰富传播内容,改变受众刻板成见。三是提高区域形象塑造行为主体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刻板印象理论,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以《纽约时报》在奥运会期间对叶诗文获奖报道为例,从分类、情态系统和转换三方面研究该报如何在受众心理上塑造对中国体育形象的不良刻板印象,进而揭示我国体育负面形象在该报上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商业化报道中,由于受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媒介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存在着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现象。大众传媒的这种性别成见导致女性形象的固定化和非真实性,女性成为弱势群体,容易被忽视。本文通过分析传媒关于女性形象的偏差塑造,揭示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媒介广告对女性形象刻板化的再现,揭示媒介广告在形成对女性刻板印象中所起的作用,及在这背后反映出的性别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性别刻板印象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表现、影响及矫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刻板印象则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角色、人格特征等方面僵固不变的看法,它直接影响到男性和女性的知觉、归因、动机、行为以及不同职业的选择。性别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社会角色的不合理现实,同时使这种不合理现实合理化、固定化。  相似文献   

8.
社会总是以类型化的眼光看待女性角色和女性形象。当今大众传媒重点建构的女性形象可归纳为贤妻良母、女强人和受难者等三种社会类型。构成社会性别的文化标识对个体的生活和社会机制的运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生活在多媒体的社会语境中的现代人而言,媒介所塑造的性别刻板形象、所反映的性别陈规和性别歧视都深深地影响着人柄的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他者"理论分析《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形象,探讨犹太人身为"种族他者"所受的歧视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原因。文中的夏洛克因其犹太人的身份被基督徒边缘化,受到排挤,值得同情。莎士比亚塑造的这个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犹太人刻板的负面印象,体现了作者超越了种族、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从后殖民的视角梳理了美国主流话语中的华人刻板形象,通过分析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二部作品《灶神之妻》中的母亲形象,指出其塑造的新型中国女性形象颠覆了华裔女性沉默、柔弱可怜的刻板印象,对华裔自身在西方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艺蓉 《考试周刊》2007,(33):103-105
在现代信息环境中,由于媒介在社会协调过程中带有明确的引导性和倾向性,加之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和"拟态环境"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受众的"刻板印象",使之偏向于放大媒介的功能。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反映受众的这种放大行为,探讨受众对媒介社会协调功能的正向和反向的放大,以及针对这种放大情况的建议,力求引发媒介研究层面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当下电视相亲热潮折射出来的时下年轻人的婚恋观出发,分析了从古至今人们婚恋观念在话语表达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由此体现出的人们价值观念的大转轨、拜金意识的升级和婚恋价值天平上的物质升级和精神萎缩。经济杠杆的启动,击碎了传统意义上才子佳人的乌托邦幻象,经济话语开始高频介入世俗化的生存空间。但人们在择偶过程中,对男女迥然不同的要求,则体现了社会对两性角色的刻板印象。文章对社会中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了分析和批评,反思了社会文化透露出的男性眼光对性别规训的传递和对受众性别刻板印象形成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网络传媒的发展使人们更多地沉浸在图像世界之中。受众通过视觉媒介构成的虚构地点,形成对某个区域文化形象的刻板印象。媒介中的“内蒙古”地域文化形象已成为社会的某种异质空间。福柯的差异地点理论揭示了虚构地点与异质空间之间有某种的交汇,可作为内蒙古文化形象反思自身的某种镜鉴:避免地域空间形象的过分单一,面向多元地域文化,提供多重视角和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以近期国产教育类电影《老师·好》为研究对象,揭示教师形象遭遇了祛魅成俗化的功利实体者、角色边缘化的服务员、权力虚无化的表演者等"苗霸天式"公众污名角色群象的现实习染。传统异化师德形象的身体沉沦、泛市场化教育的教师沦为物化消费品、传播舆论场失范的教师形象失真等因素造成了这一现象。影片通过师德发展的具身救赎、伦理精神重塑的教师消费属性消解、大众传媒回归实现教师刻板印象地积极化改写等教育救赎形态,塑造了"好老师形象"并创造了优秀教育电影作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例,论述了简·奥斯汀通过文学对英国女性争取自由平等权利的铺垫与推动。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采用女性叙事策略,塑造父权权威缺席的"父亲"、反讽维护父权旧秩序的"女性施动者"以及赞美独立自信的女主角等角色,突破了父权制文化秩序标准的女主角的刻板文学形象,助力女性意识觉醒、鼓励女性寻求独立平等。  相似文献   

16.
《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一书,论述了技术在中华帝国晚期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着力于技术对性别建构所起的作用,力主将科技看作是表达与塑造中国文化、社会形态的有力物质形式。从建筑、纺织与生育三个方面,分析了科技如何强有力地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规则并塑造了女性角色。通过一系列深入细致的分析,不仅颠覆了中国妇女是传统社会父权制下牺牲品的刻板印象,而且从女性角度出发,给固有的历史分期一个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之中,大众传播便成为人们间接形成刻板印象的重要途径。基于大众传播对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影响增大,其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未成年人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带来了消极影响。应该从大众传播媒介和未成年人两方面入手,尽量降低这种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姚春  游贝贝 《学子》2017,(1):5-6
性别刻板印象是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体制的社会或国家对两性不同的角色期待.性别刻板印象在儿童的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常在儿童对玩具或活动的选择中体现出来.本研究将儿童对自身、女性角色及男性角色的刻板印象作为要研究的组内变量,儿童年级和性别作为组间变量,  相似文献   

19.
张竹君是清末民初颇具影响的女性社会活动家,当时报刊对其进行了持续的形象塑造。1902年马君武的《女士张竹君传》塑造的女豪杰形象在媒介中呈现并广泛传播;1904–1905年张竹君扶植女界的实行家形象深入人心;1911–1912年媒介塑造了她战地女医生的形象。张竹君媒介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既有舆论界精英塑造时代新女性形象的启蒙诉求,亦可见形象主体自觉地进行媒介运作的痕迹。不同媒介形象展现了张竹君身份的多重面向,却有共同的摆脱家庭走向社会、具有独立意识的新时代女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自中国第一部正式公映的动画电影《铁扇公主》开始,女性角色几乎是我国每一部动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亦是由彼时开始,中国动画中女性角色呈现出明显"弱势"形态。不仅在角色数量上少于男性角色,而且在叙事中的重要性也往往弱于男性的主要角色。动画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直接影响到少年儿童对于性别的认识和对女性的理解,其表达的真实性、合理性是对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保证。追根溯源,这一弱势形态源自我国传统儒家女性观主导的集体无意识现象对创作产生的影响。从中国动画中女性形象被弱化的现象入手查看其对应的儒家传统女性观,以得到中国动画中女性形象的现代表达策略。这样研究的意义正是在于以策略指引正确创作观,为中国动画健康发展探寻一个可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