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俊基受宠爱的美2006年上海韩国纺织时装博览会,于4月5日举行。在开幕式时装秀上,最近人气旺盛的李俊基,与韩智敏、崔圭焕、金浩盛等众韩星一齐登上T台,身着韩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安德烈·金设计的服装走秀。安德烈·金觉得李俊基身上有令人着迷的中性气质,一面是女性的妖艳,另一面是男性的活力青春。他的这种美,是这个世界最受宠爱的美。  相似文献   

2.
香艳时刻     
《科技文萃》2013,(10):32-32
无论是如何理性的女性,对于美轮美奂的珠宝和各式可爱时尚的服装首饰都毫无抵抗力。与男性那充满阳刚的荷尔蒙相比,女性与生俱来的柔美优雅无疑是各大商家们绞尽脑汁寻求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经验表明,男性在选择配偶时更注重女性的外表,而女性则更关注男性的社会地位。心理学家也发现被男性本能地知觉为更美或更有身体吸引力的女性有着更强的生育潜力,而女性知觉那些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的男性更有吸引力,这似乎印证了前人提出的"功利主义"美学观。"功利主义"美学观不能完全解释人类外表美的根源。美感来自直觉而非功利,功利主义不尽符合审美常识。从进化的角度看,几乎全部的人类行为都是基于生存的需要,是对环境的适应。对美的追逐点脱离不开其根本点——"性别特征",人类外表美感的根源不在于其"功用价值",而在于其"遗传价值",这个标准是先天的,不受文化、种族、年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荆棘鸟》中克利里家族三代女性以不同策略抗拒"母性神话"对于女性生存的精神束缚,解构了男权制社会关于男性永恒在场的神话。小说试图建构一种超越性别身份之上的中性生存状态,以消解两性间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峙;在自我否定之后,作家为追求和谐生存的现代人指出了更具现实性的归"家"之路:从德罗海达到伦敦、从边缘到中心。  相似文献   

5.
端木以男性的眼光和需要,塑造了"母亲"和"灵姨"这样充满母性特质的女性形象,她们寄托着作者对爱与美的向往,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母性膜拜。本文挖掘了端木对《初吻》中"母亲"和"灵姨"形象描摹的深层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6.
"美眉"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揆诸古代文献典籍,"美眉"一词不用于女性,只用于描写特定男性人物外貌特征,如道家始祖老子、唐三藏法师玄奘之父等。女性"眉"文化虽源远流长,但不采"美眉"之说而用他词。"美须眉"承"美眉"之意,主要用于描写帝王将相的不凡之貌,也偶用于描写帝王身边的宠幸近臣等,"须眉"进而发展为男性代称。网络时代的到来,"美眉"一词由网络用语变成社交称谓语,但其词义自身的局限性又使其逐渐被"美女"一词所取代。  相似文献   

7.
易卜生作品中娜拉的出走是女性主动选择的结果,而苏青和潘柳黛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出走多少有些不情愿,女性本无意抛弃孩子,作品也因此摒除了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这也是男性文本和女性文本的差异。女性从父母主宰的旧家庭出走隶属于知识分子为了追求真理而离家这一模式,只是出走由男性变成了女性而已;邢禾丽则描绘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娜拉出走"。离家是男性知识分子寻找真理的一种方式但不一定是女性寻求幸福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女性身体的消费也不断上升。女性的消费不仅关系到自己身体的消费,还涉及到男性对女性身体消费的一种根深蒂固表现方式的支配欲。试以定性的方法探讨女性在对"自我"身体消费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他者"消费,同时女性消费的"物化"也涉猎了大众文化变迁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叙事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男性作家创造的流浪女性形象。男性作家创造的这类女性形象,是男性自己生命意志的折射,柔弱忧伤也好,意气风发也罢,都张扬了男性的诗意自我。男性作家对流浪女性形象的塑造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既注意到女性的性别内涵,又更多地在"人"与"生存"的层面上探索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流浪女性形象成为男性作家审视人性的标本。  相似文献   

10.
提起服装设计师,我们的眼前一定会浮现出灯光闪烁的T型台,T型台上的模特们正迈着轻盈优雅的步伐展现服装之美和青春之美.服装设计师们默默地隐藏在舞台背后,他们用一双敏锐聪慧的眼睛审视着自己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In 1974, Brown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denied tenure to assistant professor Louise Lamphere. Convinced that her dismissal was the product of sex discrimination, Lamphere filed suit against Brown. Lamphere and three other female scholars who joined her suit successfully pressed Brown into an out-of-court settlement in 1977. Significantly, the settlement required Brown not only to provide redress to the plaintiffs but also to take sweeping action in rectifying its faculty’s inequitable gender ratio. While Lamphere’s case marked a rare victory for academic women in the male preserve of the Ivy League, this study concerns the bearing of the lawsuit on academic freedom. It argues that academic freedom entails two interlocking principles: freedom of inquiry and departmental autonomy. Lamphere emphasised the former while Brown advocated the latter. Ultimately, the Lamphere case illustrates how academic freedom loses its efficacy when freedom of inquiry and departmental autonomy are decoupled.  相似文献   

12.
莫言小说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艺术问题,其中对"丑"的直白描述就极有争议。一方面是"文革"过后,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突围与反叛;另一方面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更是莫言在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美丑融合是一种审美境界,更是莫言的审美观,它打破了美丑分离的局面,在美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在创作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中的女性之关显示出“客体化、欲望化”特征。他笔下多次出现的女性“自残”现象可做多重解读。女性的群体性“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仅表现为自觉顺从男权秩序,也表现在忍受“自残”之痛,以争取生存和竞争的筹码;为了反抗男权,女性通过“自残”的方式毁掉美貌,打破自身的欲望化特征,以保持个人尊严,或祭奠男权秩序下脆弱的“爱与美”。  相似文献   

14.
简·奥斯汀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文学家之一,以写作风格独特而著称,被誉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她的作品《爱玛》以其暗藏智慧的妥协艺术,不露声色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作品巧妙地运用含而不露的作者型女性叙事策略和独特的女性视角,不动声色地摆脱了男性话语的控制,成功建构了女性的写作立场。作品中自由间接引语和篇章结构的反讽手法等充满艺术个性的写作手法的运用,使《爱玛》一书充满女性妥协的魅力,既有平衡的美感,又具有独特的内在张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5.
《黑骏马》是张承志早期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在这个富有浪漫主义悲剧的故事中塑造了耐人寻味的女性形象。本文从爱情意识、母爱意识、生命意识来分析《黑骏马》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大男子主义视角下女性形象的伟大,展现出女性美的崇高与悲壮。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重读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探索作品中女性和大自然复杂而紧密的关系,揭示女性和自然资源遭受男性压迫和掠夺的悲剧,解读作品中作者追求解放女性和自然,发展女性自我意识,构建一个两性平等、和谐生存的和乐世界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对身体尤其是女性身体、美丽、色情从消费、符号的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其分析切中当下社会的现实,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笔者试从身体与消费、身体与媒介、身体与女性解放三个层面对他的身体消费理论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而独特的地位。《诗经》中关于女性的作品非常多,约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作品反映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情感的初步诉求,体现了周代社会的女性观。文章试图通过对《诗经》中众女子的外在美、内在美等方面的分析,来透视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9.
《蝴蝶梦》以“灰姑娘”模式把女主人公“我”被动引入男性生活世界,实际却沿袭将男性主人公作为环境因素引入女性世界的女性写作传统,“我”不仅具有显性的故事叙述者身份,也是整部小说的中心人物。作品中。以“我”与其他人物之间的社会伦理关系展现复杂交错的两性关系境遇,围绕符合父权制文化传统的“我”,揭示男女之间顺从、对抗或背离的关系状态。以“我”屈从、依附的被动身份向反抗、被依赖的主动身份转变,消解男权话语对女性单向控制的可能性,曲折传达作者对男女之间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和沟通的两性关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