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本德育变革反映了国际德育改革的共同方向:学校开始自主构建"自我"的特色德育体系,学生的个性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等。对国际德育改革热点的"冷思考",可以为校本德育的本土创新在形态、学生能力发展、课程方式、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我校不断更新德育工作理念,引导教师逐步从"制约性德育"转向"主体性德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德育实效。在德育标准、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我校不断更新德育工作理念,引导教师逐步从"制约性德育"转向"主体性德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4.
德育"师本课程"就是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每一个学生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课程。德育"师本课程"的研发是德育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需要、德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应源于教材、基于学情、立于资源且需要付出很多很多努力。  相似文献   

5.
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当前德育现状,从多元化的角度渗透德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县深化德育改革,推出德育新思维,创造了德育目标具体化、德育活动主题化、德育评价情景化的"德育三化"模式,推动了宜宾县德育方式、德育行为和德育效果的巨变,闯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大道.学校德育成绩斐然,学生中的先进个体、先进群体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德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某些学校忽视德育、德育脱离生活实际、德育评价失当及重理论灌输轻道德体验、忽视学生主体性等问题。为此,学校应进一步重视德育,优化德育评价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生活中进行德育,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8.
从2001年开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小学德育课程设立为"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及"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小学德育新课程在道德观、课程观、学习观上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体现在改变传统的知性德育模式,倡导德育"回归生活";改变课程的唯知识论,主张德育课程经验论;反对学生单向的德育方式,提倡多向的德育方式等方面。历经十余年,我国小学德育取得了不容置疑的进步,其鲜明的特点是小学德育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但是,德育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9.
秦选强 《班主任》2005,(6):10-12
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回归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回归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回归生活,这是人本理念下的小学德育改革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正重庆市第七中学校是重庆市基础教育历史最悠久的学校,起源于1758年(清朝乾隆23年)的官办学堂"东川书院"。在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在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结合高中新课程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在传承、发扬和创新中再出发,积极构建"幸福德育"。时尚德育向幸福出发幸福德育就是要幸福育德,将德育看成是获得学生情感认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品德,  相似文献   

11.
梅方  陈锦权 《中国德育》2013,(16):56-57
创新德育形式,增强德育实效是榄核小学一直以来追求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学校在"实践教育"的理念引领下,以"红领巾小社团"和"红领巾小舞台"为突破口,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与感悟,给学生提供自主成长的空间和平台,走出了一条德育创新的路子。红领巾小社团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学》2015,(6):9-12
198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对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引发了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无论是宏观的整体德育架构,还是微观的德育主题内容设置,都成为近30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命题。由此,在中小学形成并积累了众多思考成熟、研究精细、行之有效的德育改革成果。上海市宝山区的"生活德育"实践成果即是在区域"学陶师陶"的教育改革行动中,宝山区教育局探索"以生活为学生德育平台和环境"的中小学德育实践,在取得可喜实效的同时,梳理、归纳和积累了许多创新做法。为此,本刊专题采访了宝山区教育局陆荣林副局长,深度了解宝山区"生活德育"的思考、设计、建构和推进过程,希望能对广大德育实践者有所启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转变学校教育理念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德育生活化的开展,积极开展小学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为顺应即将到来的"道德学科化"改革,日本德育课的教学模式也已开始向"思考的、讨论的德育"的转变。其核心是坚持"理解的""对话的"德育,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接受多样化的价值观。教学模式的改变同时也要求教师学习、研修课堂提问技巧,提升自我德育能力。这次教学模式的变革是对日本战前即开始的灌输式德育的否定,是体验式德育的进一步深化。其目标是实现学生的道德性,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欺凌等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叶 《中国德育》2014,(23):60-61
正在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中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将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州市天河区员村小学(以下简称"员村小学")探索"快乐德育"的实践机制,逐渐形成了以德育课程改革为抓手,以提高  相似文献   

16.
所谓德育管理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学校规定的各种行为准则的约束下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修养以及道德素质。但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管理的手段一定要注重合理性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中职班主任要落实构建"管育并重"德育模式。因此,本文将围绕中职班主任"管育并重"德育模式的构建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了解当前中职班主任教学管理形式中存在的问题,再提出有利于促进构建中职班主任"管育并重"德育模式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悖论现象,主要表现为:将学生对象化,将社会责任绝对化,将道德规范神圣化,将道德境界宗教化,将道德教育模式化,等等。这些都会对当今的学校德育理念、德育价值观、德育模式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要消除这些消极因素,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创新道德教育模式,改革德育考评体系,建立德育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创新德育工作,是构建魅力德育的关键所在.我校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要求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秉承"务实创新,崇尚一流"的精神,启动德育"创新工程",精心构建全方位的育人系统,改革德育的内容和方法,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长阳县职教中心开展的德育收视课程开发活动,是中职学校德育课程领域的开创性改革活动,它使单调的文本变成丰富多彩的视频、枯燥地说教变成引人入胜地赏析、学生陌生的课程内容变成学生熟悉的甚至是生成的课程内容、"校墙内"的教育变成"融入世界"的教育、课程资源突破瓶颈束缚跃上海量资源平台。中职学校进行德育收视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增强对德育规律的适应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并实现校企文化互动。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德育回归生活"这一命题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道德发展的日常生活基础.在实践改革领域,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而加强学校德育,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而促进学生的道德生成,这些思路也逐步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