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大学生负心理的道德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中存在着种种负心理,负心理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产生负性的影响。心理因素与道德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对大学生负心理的道德调适通过道德认知纠偏、道德情感激发、道德意志培育能够得以有效展开。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内盗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发现,由市场经济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而引起的社会心理矛盾困扰着部分大学生,社会道德风尚不尽如人意,失信、败德、腐败现象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内盗心理主要表现为物欲崇拜、嫉妒和投机心理,我们应通过舆论引导,道义责任感培养,“慎独”引导等举措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心理引导。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影响着今天人们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当今社会文化、思想道德出现了某种“失范”和“滑坡”,大学生深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于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自身修养和素质的不足与高校德育的不适应性。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需要以网络为阵地,弱化不良因素,去粗取精;全面建立校园网,开发有校园特色的网站板块,吸引大学生;强化网络道德的培养;提高网络主体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创新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机制,充分体现出与网络化社会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网名:透视大学生道德自我认识的窗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网名”中透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认识,并将之分为四类:求上进,追求成就;尚独立,拒绝虚伪;非主流,标新立异;寻快乐,游戏心理。“网名”的存在既证明了大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个独立的、主动的道德自我的存在,同时,也折射出网络交往环境中价值参照的多元。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是否拥有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关乎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义”与“利”的观念冲突、他律与自律的人格冲突。因此,更新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实施冲突观的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判断力是消除这种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道德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目前不仅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对高职高专大学生的道德同题都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大学生道德缺失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心理层面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道德心理不仅是学校道德教育和个体道德实践的产物,而且是社会道德关系和民族道德传统的反映。分析大学生道德心理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明确道德心理培育的正确方向和科学措施,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大学生管理工作是全新的。因为自新世纪起,我国大学生的构成,已经是被称之为“新新人类”的一代人。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感、行为等生理、心理因素,已经远远不同于上个世纪的大学生。因此,引进心理技术。探索并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对他们实施科学化管理,是当今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的德育思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和谐人格是个体组织好内部心理因素并且协调好外在关系的最佳人格,是健全统一的心理人格,也是善美相谐的道德人格,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大学生是高校德育的根本追求。然而当今大学生的人格冲突正从人格的“单面化”倾向、“知行分离”、心理健康隐患以及忽视外在关系的和谐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高校德育要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必须在德育实践中倡导审美化德育、树立大学生“我与你”的世界观、借鉴儒家“中和”教育理念,发挥其人格教育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道德理想是其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的统一,是大学生对理想人格的认知、评判与追求,也是建构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心理基础。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及其价值观,是正确评价他们道德素质现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和谐道德心理是道德人格健全的具体体现.研究分析大学生道德心理不和谐的成因,探索建构大学生和谐道德心理的路径,即吸收中国传统德育理念的精华、在生活的实践中建构大学生和谐道德心理,对于完善大学生道德人格,促进大学生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蓝红 《江苏高教》2001,(5):49-51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塑造完美人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过程中,要解决好几个主要问题,转变观念,改革教材,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与“以身作则”统一起来,在社会实践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3.
“课桌化”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反映;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的交友、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是大学生心灵的透视。部分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学校适应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校园化活动,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全、稳定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重心由“思想至上”转移到“科技至上”,这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边缘化。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对学习边际收益的心理预期中处于弱势地位;市场技术成本和道德成本分离的现象促使学生产生重技轻德的心理取向;市场趋利性和课堂道德性的现实差距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接受性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无论是灌输还是对话,实质上都是一种单面论证,单面论证易造成大学生的认知失调,有可能引发道德怀疑主义和知行不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德育工作者的价值分歧以及对德育信息的熟悉程度,客观要求高校德育适度引入负面道德现象.高校德育进行双面论证,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善”;有利于大学生进行道德反思;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免疫力;有利于大学生适应和超越社会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等特征,这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武器、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德育功能、“学生党员班主任”创新管理模式等方面探索了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特征,结果显示: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主流是积极的、良好的,但理论认知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困惑表现也相当明显;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相对性和世俗化特征;思想观念、心态环境集中表现为:“一个中心”、“两个矛盾”、“三个压力”、“四个更多”。为此,课题组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改革对策探讨,提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模式,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以期提升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目前,许多学校采用道德的“养成教育”模式。高职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应以中国民族化心理为基础,进行“建构式”教育,因为以儒道互补为内容的中国民族道德心理结构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和“张力”。在进行道德养成教育时,这种道德心理结构会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各种价值意识的“包容性”和“建构性”:道德“他律”到“自律”交替的高度“伸曲度”;德育的“强化”、“内化”到“外化”转换的“有效性”:社会“角色”转换的“能力性”。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道德建设是国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学生中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阻碍着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开展,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以保证大学生道德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本通过对Intetnet信息时代对大学生及大学道德教育冲击的分析,指出大学的道德应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转变道德教育方式,转变道德教育方式,积极研究和开发网上、课堂的教育、教学及管理资源,注重引导网络信息带来的“殖民化”倾向,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道德教育与网络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