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代中后期,在皇权的干预和考官的推动下,科考试诗常以陆游诗句命题。这对士子备考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直接使得清代中后期书院教习、个人习作和试帖选本均将陆游诗句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在试律写作中,士子们立足于自身对陆游诗句的熟悉和理解,不仅依题重新演绎陆游诗句,还点化陆游诗句入诗,共同构成了对陆游诗句接受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2.
陆游研究札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游受命宁德主簿应在绍兴二十七年冬;与敕令所同事们的关系及其工作;迁枢密院编修官时间应为绍兴三十一年冬;召对受沮原因分析;陆游与周必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陆游洞悉科举的弊病,由此而厌恶充任监试官;入蜀时写了思想风格完全不同的《入蜀记》和入蜀诗;尤其是对宋代的《农器谱》给予了热情赞扬与高度评价,显示了他的重农思想。  相似文献   

4.
南宋文学家陆游注重教育的作用,在其兴学设教的视野内,涉及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科举制度等教育问题,主张为学须注重力行;学习应积少成多,博学精通,勤奋不辍.陆游爱惜人才,提倡唯才是举,要求人才选拔管理者具有公正的意识及测评的素养.陆游丰富的教育观中蕴涵的理念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6.
《陆游散论》是张福勋先生多年从事陆游研究的成果的结集,虽然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在1993年10月出版社面世,但由于印册少,出版社又处于祖国的北疆之地等等流通不便的原因,很多学者并不知道这样一本陆游研究的力作。由张燕瑾、吕薇芬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部分可以说是对目前学术界宋代文学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的揽括,可惜也没有著录此书,  相似文献   

7.
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连,我们可将它纳入广义文化的范畴。实际上,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国内一些发行颇广的中国文化史著作,如顾康伯的《中国文化史》,高桑驹吉著、李继煌译的《中国文化史》,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陈登原的《中国文化史》,王德华编著《中国文化史略》及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等,  相似文献   

8.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进身的必然选择,晚清时期的郑子尹,同样不能摆脱这样的宿命:“廿年九宿试官槐”,其间所经历的艰难、痛苦、无奈、愤懑等情感体验,令人唏嘘感喟.子尹多次参加科考,既有传统的“修齐治平”的功名之念,也有家庭生计的考虑;既有秉承家风的的自觉担当,也有异于世俗的价值取向.子尹之所以屡试不弟,既有科场腐败的因素,也与他不喜时文、淡泊名利、向往林泉、侍亲至孝的个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科举是帝制中国实现精英和社会结构再生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保障制度,也是丰富和充实现代文明的学术典藏。历经千年岁月,跨越东西文化,科举研究以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充满持久魅力、弥漫深厚底蕴、散发永恒气息。回顾科举研究,由于社会、政治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科举研究历经曲折但保持前进。多学科深化研究、注重微观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则成为科举研究未来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白金花 《集宁师专学报》2013,35(1):22-25,44
近年来,古代文学研究呈现越来越浓的地域文化色彩,有关陆游与绍兴的研究也趋于文化探讨,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站在诗内角度对绍兴诗歌本身的研究、站在诗外角度探讨诗歌中呈现的绍兴地域文化色彩和应用对比研究方法探析陆游与绍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游走于科举与高考之间是刘海峰教授的一种超越的科举整体观,以一种整体的眼光打量整个科举社会,对科举的评价从单维度向多维度推进,整体地展现科举考试的全貌,同时为现今的高考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刘海峰教授的科举学研究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从科举中来,到高考里去。  相似文献   

12.
唐代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其参政议政资格一经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便自动获得。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官方对于时政问题从来不规定标准答案,任随考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这种正视现实的勇气和征集、接受意见的诚恳态度,是唐代统治阶级自强、自信的一种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策试的匡时济俗功能才能发挥出来。然而由统治阶级自行举办的策试,尽管可以揭示某些表层化的社会现象,却无力解决社会的顽症。更兼政治派别斗争,策试的匡时济俗功能自然受到制约,并不能挽救唐王朝覆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的社会中形成并长久地实施,是因为它是以公平性为基础的。重新审视科举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公平性渗透在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14.
知今通古看科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往科拳评价中存在着以偏概全的情况,将清末人士举出的极端个别例子当作一般情形,进而否定整个科举制度的选拔效能。关注现实考试改革中出现的一些争论和问题,能使我们对科举制的了解更为客观而深入。科举制并不是像许多人印象中的那么恶劣,即“非恶制也”,应该把“科举”当作一个中性词来看待。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不仅促进了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科举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以及科举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世界价值,均促使科举学走向国际。当前,科举学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研究学者与研究资料、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等方面。未来,科举学国际化将逐渐从国内国际化迈向国际国际化.科举学将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性的显学。  相似文献   

16.
陈东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史学家。在他丰硕的中国教育史研究成果中,不仅对科举考试制度本身作了探讨,对科举的不良影响及其弊端进行了抨击,而且对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提出了自己深刻的认识,从而使科举考试制度史的研究成为其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试律诗,又名"省试诗"或"州府试诗",清人多称之为"试帖诗"。作为科举文体的一种,很多人认为它与明、清八股文类同,并无多少艺术价值可言。其实通过对试律诗题材、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试律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诗的审美传统。而诗歌所流露出的举子心态也正体现了其在强大科举攻势下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8.
废除科举是历史发展和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它促进了西方教育制度和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传统学术的转型,使得新式知识分子得以形成。但也应看到,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打破权力垄断、促进社会公平和推动儒学的传承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理性总结科举制度的功过是非,对今天的教育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考试制度虽然有弊端,但是仍然是目前运用的最为广泛同时也被认为是相对最为公正公平的人才选拔模式。而它之所以是相对公平公正是因为由此出现的作弊现象会降低考试的效力和功能,影响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从科举考试作弊与反作弊的博弈角度来看考试公平问题,以及如何防止考试作为人才选拔工具功能的异化,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将选取作弊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弊手段以及反作弊措施加以对比研究,国考考试反作弊必须从预防开始,完善立法逐步建立起新的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真正回归考试选才本质,实现考试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