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目前的公开课中,有这样一种趋势,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马上让学生在下面自由回答。这样教师用不着因点名而浪费时间,也很少担心会出现学生回答错了而出现难以调控的尴尬,从而很自然顺畅地接着上下去,给听课者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许多老师认为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不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确实,对于一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来说,是有这样的好处。但举手回答,老师点名,学生就真的处于被动而不如自由回答吗?事实上,上课时让学生自由回答,表面看热热闹闹,其实只有几…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时间一长,小学生思想难免开小差,有的甚至于打瞌睡、做小动作、看别的书。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不得不采用点名提问的方式。这样,学生一方面没有听进去,另一方面又要回答教师提问,在这种惧怕的心理状况下,思维是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这个问题谁能回答?”教师的话音刚落,一些或许多学生便举起手,然后教师点名,学生回答,这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场景,而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这已是上个世纪的事了。现在老师们仍然这样问:“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但学生已不必再由教师“钦点”,常常是教师一发问,便有十多个学生同时站起来抢着发言。而且现在教师也不用为评判学生回答的“对”或“错”而大费周章,学生们大多会在相互讨论、争论中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一些原先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受到气氛的感染,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发表意见。这就是大境中学实行“无需举手,自由发言”后的课堂教学情景,学生们将此举称为“思维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当老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答非所问或学生的探究结果与老师的标准不符时,老师会有礼貌地让学生坐下。当一个又一个的学生被有礼貌地要求坐下时,这时的老师往往自己会急切地把结论倒出来。为什么会是这样?最直接的答案有两点,一是教师在课前为学生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二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5.
曾经有幸听过这样一堂课。 一位教师执教课文《坐井观天》。为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按照惯例,学完课文后,老师让学生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学生在认真思考,充分交流后,教师开始点名请学生说。第一位学生说,青蛙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吓得它连忙向小鸟求救。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惯于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当发现几位学生举手时,就迅速点一位学生起来作答,答错了就换点一名。这样,被老师点名的往往是几个思维活跃的优等生,大部分学生成了“陪客”。这种“点名答问”模式,亟待改变。因为,它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一,信息交流面窄。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差生还来不及想好,就被教师点起来的尖子生回答了,从而使中、差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  相似文献   

7.
教育无痕     
张瑞兰 《河北教育》2005,(23):37-37
听课时,常常看到以下情景。镜头一:公开课上,一位同学表现欲特强,一连回答了好几个问题,还把手高高地举起来,在老师面前晃来晃去。老师和蔼地对他说:你回答了好几个问题,都特别棒,这回由你来点名让其他同学回答问题,好吗?这一学生欣然应允。  相似文献   

8.
最近一段时间在学校听数学课,从教师在课堂上反应的情况来看,多数老师在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采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寻求知识,以及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合老师之“意”,或是不在老师的思维范围内,老师不是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多想想,积极地创造条件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而是横加阻拦,打断学生的说话,硬扭过来,让学生回到老师的“教学思路”上来,以便“顺利”进行。这样做不仅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发表自己的见…  相似文献   

9.
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需要教师去认真地挖掘、培养。研究如何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教师的永恒话题。一、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有学者提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任何的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担心回答错了老师会批评自己,同学们会看不起自己,能够无所顾忌地发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的聪明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调动小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更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工作,近两年来,我在考试方法的改革上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是把考查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每一堂课中,我都要进行提问。课堂提问的内容包括:①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②根据本节教材提出的思考性问题。学生答题的方式有自由举手,老师点名,四人小组讨论,上黑板演板或指图等多种。提问要记成绩:凡是老师点名回答的,对了加一分,错了减一分,而自由举手回答的,答对了加一分,错了不扣分。这样就大大鼓励了学生积极思考,争着举手答问。一个学期下来,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有平时提问的加分(个别也有减分的),在期末总评时要把这些加分计算进去。  相似文献   

11.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惯于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当几位学生举手时,就迅速点一位学生起来作答,答错了就换点一名……这样,被老师点名的往往是几个思维活跃的优秀生,大部分学生成了“陪客”。这种情况在某些“公开课”、“竞赛课”上也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点名答问”的模式亟待改变,其一,信息交流面窄: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差生还来不及想好,就被老师点起来的尖子生回答了,从而使中、差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其二,信息反馈失真:少数尖子生代替全班同学,中、差生的问题被掩盖,教师自以为教学效果好,其实不然;其三,信息沟通受阻:有的同学虽然举了手,但被老师一点名站起来,心里就慌,回答问题发挥不  相似文献   

12.
课堂权益一: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记忆中的小学课堂,是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不时地抛出一个个问题,点名让台下正襟危坐的学生回答,一问一答的权利严格地分配给老师和学生。小班化教学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碰到问题不用举手,随时都可以站起来发问。课堂权益二:允许学生插嘴“发言先举手”,这是课堂上的老规矩。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学生都把小手举到老师跟前了,老师还是只点了一名学生回答问题。事实上,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满足的欲望非常强,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插嘴很有必要。课堂权益三:允许学生质疑老师老…  相似文献   

13.
张冬云 《语文知识》2014,(12):16-20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语文教师问他的学生,假如给你最后一天上最后一节课,你想上什么课?学生们议论纷纷,最后一位学生回答:语文课。教师感到很欣慰,面带微笑地问他为什么?孩子的回答让这位老师大跌眼镜:因为语文课度日如年,我想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14.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笑话:某低年级教师让全班学生自由画一幅画。下课时,这位教师发现有一位学生交上来的是一张白纸,于是问他:“你画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说:“我画的是牛吃草。”“那么草呢?”“被牛吃完了。”“牛呢?”“牛吃完草走了。”这位学生虽然有恶作剧之嫌,但他的回答却不能不让我们惊叹那异于常人的想像和思维。笑话没有下文,也不知文中的那位老师是如何对待这位学生的,但我想,这位学生如果能得以正确的引导,将来成为一位可造之才也未必没有可能。 传统的教学中,具有这种思维的学生却往往因为他们的非传统性,被众多老师视为“…  相似文献   

15.
家教文萃     
《家教指南》2004,(11):32-33
小学生六项课堂权益课堂权益一: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记忆中的小学课堂,是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不时地抛出一个个问题,点名让台下正襟危坐的学生回答,一问一答的权利严格地分配给老师和学生。小班化教学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碰到问题不用举手,随时都可以站起来发问。课堂权益二:允许学生插嘴“发言先举手”,这是课堂上的老规矩。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学生都把小手举到老师跟前了,老师还是只点了一名学生回答问题。事实上,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满足的欲望非常强,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插嘴很有必要。课堂权益三:允许…  相似文献   

16.
在改革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做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五种尝试。一、课堂自由讨论。每上一篇课文,我总是把要掌握的知识、要讲授的内容设计成问题,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为了节约时间,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机会,我一般不采取举手发言和点名发言,问题交给学生,学生考虑成熟后起立回答,答完就坐下,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或需要补充,也不必举手,只须起立说出,这就形成了学生互问互答,有时还引起争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既避免了老师点名回答的局限性,又消除了个别同学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规则的常规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问:“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然后等老师点名。被点到的同学很骄傲地回答完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没有被点到的同学,心有不悦,面有沮色。先举手,后发言,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课堂教学中不可打破的规则。学生举手都要经过老师的允许,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老师高高在上的态势,拉大了师生的距离,限制了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举手固然激发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但同时也遏止了不会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如果  相似文献   

18.
庄沈 《辽宁教育》2006,(1):13-14
一、教学规则的常规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问:“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然后等老师点名。被点到的同学很骄傲地回答完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没有被点到的同学,心有不悦,面有沮色。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规则的常规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问:“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然后等老师点名。被点到的同学很骄傲地回答完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没有被点到的同学,心有不悦,面有沮色。先举手,后发言,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课堂教学中不可打破的规则。学生举手都要经过老师的允许,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老师高高在上的态势,拉大了师生的距离,限制了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举手固然激发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但同时也遏止了不会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如…  相似文献   

20.
《教育导刊》2004,(13):64-64
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记忆中的小学课堂,是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不时地抛出一个个问题,点名让台下正襟危坐的学生回答,一问一答的权利严格地分配给老师和学生。小班化教学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碰到问题不用举手,随时都可以站起来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