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病的辨析是近十几年高考的必考题,下面结合题例介绍一种辨析的方法——找关键词一、否定词句中出现否定词,可能有以下语病:1.否定词与含否定意义的动词并用,否定不当。例: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句中“不再”与“防止”并用,造成否定失当,表意正相反。2.多个否定词连用或否定词用于反问句中,否定失当。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句中有“否认”和“不”,同时本句又是一个否定句,这就相当于有了三重否定,表意恰好相反。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  相似文献   

2.
技法五:“揆情度理”法 有的语句从语法上不好找出毛病,就需要从人们认定的“情”“理”上进行分析,从而快速推测语病,这就是“揆情度理”法,即逻辑分析法。它主要用于辨析不合逻辑的病句,如偷换概念、自相矛盾、反客为主、以偏概全、多重否定不当、前后照应不周、分类标准不统一、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相混淆等。 示例5(1994年全国卷第4小题)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 15日前去汇报。 B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C.文件对经济…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作文中,为什么会出现形形色色的语病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语感不强。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也是把人和语言联系起来的纽带。如果学生缺乏语感,他就会对词语理解不透,对句子语法规则模糊不清.那么在“因字生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时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语病。而一个人的语感强了。他写作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就提高了,从而使作文中的语病减少了。  相似文献   

4.
为了表达的需要,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许多让人难以一下子读懂句意的否定句,如:他不可能不会做这道常人所不能做好的菜。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也不乏此例,这里我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句意数字定意法。即根据句子中否定词词数的奇偶性来确定句意,若句中否定词词数为奇数,则句子为否定式;若否定词词数为偶数,则句子为肯定式(其中,在否定式反问句中,句末的问号可视同于一个否定词)。例1.你敢否认这种事不是你干的吗?此句的否定词有“否”“不”和一个问号,算三个否定词,为奇数,则此句的句意为否定式:你不敢承认这件事是你…  相似文献   

5.
不能用三重否定 一份高考语文试卷出了这样一个病句让考生修改:"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这个句子的错误出在多重否定上."否认"是一重否定,"不需要"是第二重否定,再加上反问的语气就成了三重否定,结果把意思给说反了.本想说需要学习雷锋,结果说成了不需要.  相似文献   

6.
技法四:“化隐为显”法 病句辨析题常常使考生发怵,其主要原因就是语病太隐蔽,不易发现。这就致使考生走上了两个极端:一是读来读去找不出一点毛病,熟视无睹;一是心存狐疑,觉得处处有语病,草木皆兵。其实,通过理解辨析语句中的关键词,从整体上把握句意,化隐为显,变难为易,正是做此类语病辨析题的巧妙技法。 示例4(1997年全国卷第6小题)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子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B.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  相似文献   

7.
正不能用三重否定一份高考语文试卷出了这样一个病句让考生修改:"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这个句子的错误出在多重否定上。"否认"是一重否定,"不需要"是第二重否定,再加上反问的语气就成了三重否定,结果把意思给说反了。  相似文献   

8.
当今的中学生功课多,学习任务重,要他们读万卷书,力不从心,比较困难的。那么应该怎样去指导学生学习好古代名言佳句呢? 一、指导学生正确断句 有些诗句正确断句可以帮助理解句意,如果破读词语或者断句有错误,就可能对句意理解不准确,甚至产生误解。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  相似文献   

9.
词句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这里,词句教学的目标分两层:第一,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品味词句就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需要做到理解与品味结合,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几种比较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技法三:代数换算法 代数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用字母代表数来研究数的运算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学问。我们研究探讨病句,不妨借用并称之为“代数换算法”。“代数换算法”即把构成句子的每一个“部件”(词或短语),用字母或数字来替代,运用代数运算法则,来推断句病的一种技法。此法简便实用,易于操作。它主要适用于辨析搭配不当的各类语病。 示例3(’95全国卷第7小题)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B.某工厂…  相似文献   

11.
许多老师对古诗教学感到棘手。如把字、词、句的意思嚼碎了喂给学生,“填鸭式”地教学,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如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教师不讲或少讲,又怕煮“夹生饭”。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不去“填鸭”,又能把“饭”煮熟呢?下面这位教师的古诗教法给了我们很好启发。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理解文字,再理解词语意思,最后连接句意,理解诗意。2.从诗意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及作者的表达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领悟诗中的意境。二、学习《满新市徐公店》,理解字、词、旬意1.板书课题。教师一边背诵,一边在黑板…  相似文献   

12.
[考点解说]辨析病句,是考查对病句的识别和分析,有了这种能力才可能对病句进行修改.考题的形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判断,如“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是”;也可以将没有语病与句意明确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核,如“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等.而修改病句这一考点,“考试说明”中又作了明确的规定,主要对以下六种病句进行修改,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种规定,有利于减轻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江苏/汪笑梅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教师:“人们说,青年时代是一个多梦的时代,在你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一定有不少美梦吧。我国东晋时期有个叫陶渊明的诗人,他也做过一个美梦。他梦见了什么呢?”(范读课文)二、反复诵读,理解句意(学生置疑...  相似文献   

14.
一、考情概述 2008年高考语文18套试卷中有16套考查了“辨析并修改病句”.只有上海卷和福建卷没有设题考查。16套设题考查的试卷均采用了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分值均为3分.其中。湖南卷的题干要求是选出“有语病的一句”,天津卷、安徽卷、山东卷的题干要求是选出“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其余12套试卷题干的要求都是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相似文献   

15.
“又何怀乎故都”是屈原《离骚》篇末“乱’碑中的一句。其“乱”辞云:“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威之所居。”此句看似十分浅显,在理解上不至会有太大的出入,然而观之于古今众多的注译之作,始知其大不然。概而言之,有人将句意从否定的角度去理解,有人则从肯定的角度去理解,一正一反,判若东西。二者不可皆是,必有一是一非。由于此“乱”辞是作者思想感情在篇末的概括性表述,在全篇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所以,辨明它的本意,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先来看看从否定角度去理解的。下面是今人几…  相似文献   

16.
肯定句和否定句,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一般说来,否定副词“不”、“非”表否定。否定次数是奇数的,句意表否定;否定次数是偶数的,句意表肯定。但下列几种变相否定句的形式应仔细分析。一、反问句,表示一重否定。如果句内无其它否定词,就表示否定意;如果句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42周年,42年来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故事广为传诵,雷锋精神成为人们心目中高尚品德的代名词。然而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等价交换成为经济交往的基本原则。有的人片面理解这一原则,认为付出劳动就应获得报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过时。不少人对学雷锋做好事嗤之以鼻,反问一句“做好事给多少钱?”  相似文献   

18.
同学们刚从初中走来,就要接触很多的集合符号和函数符号,其中函数符号同学们感到特别的抽象,因而学习函数感到吃力.究其原因,还是归于对函数y=(z)中各符号的含义的理解不深刻,如何去深刻的理解它们呢?下面笔者介绍给同学们.  相似文献   

19.
否定是各语言中共有的现象,不同的语言有其自身不同的否定表达法。这种语言现象常使学习外语的学生在理解和表达方面感到困惑甚至因为“望文生义”而容易误解。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一语言现象。本文从“意形同否”,“形否意肯”和“意否形肯”这三个方面综合阐述英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否定的不同表达法。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一定要争气》一文(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自然段的过程中 ,当我讲到“他趁老师不注意 ,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习”这一句时 ,设计了以下问题 :(1)这一句里你们有哪些词不好理解?(2)这一句写了谁干什么?说明了什么?经过师生讨论 ,都觉得对“溜”字的理解有点难度。接着我就叫学生拿出字典查 ,知道“溜”的意思应是 :慢慢儿走开。还明白这句话写了童第周夜里去厕所外的路灯下看书的事 ,说明他学习更加发愤。这时 ,班上的一位同学忽地站了起来 ,振振有词地说 :老师 ,我认为这个“溜”用得不好 ,得改成“跑”。师 :为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