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殷墟遗址出土的大量商代乐器中,磬是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种。殷墟遗址出土的石磬按其使用的场所及其演奏的形式可以分为特磬和编磬,除此之外,殷墟还出土了少量体型较小的非乐器实用磬。文章以殷墟出土的“磬”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分期以及类型进行研究,以厘清“磬”之发展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以来,殷墟范围内陆续出土了大量的乐器,计有铃、铙、磬、埙等。对出土的乐器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是殷墟出土乐器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54):79-80
我国目前对于考古方面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尤其是青铜器具,而殷墟妇好墓所出土的青铜器对青铜器研究有巨大价值。本文在考古发掘资料的基础上,挑选殷墟妇好墓中较为典型的青铜器,对青铜器上的龙纹进行详细系统地分析和论述,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龙纹入手,分析商代晚期青铜器龙纹的型特征及演变过程,探究龙纹所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梳理了俄藏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和后来发现的和田约特干出土的陶制小猴弹乐器的形象。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简略分类,我们大概可以认同丝路音乐研究的泰斗岸边成雄的乐器传播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中,民族性问题是其进行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内容。音乐的审美问题以及乐器演奏技法问题都是包含在民族性问题中的两部分。音乐的审美问题不仅影响到听众的审美观念,还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而乐器技法的演奏问题主要是围绕乐器本身与进行乐器演奏技巧方面展开的。民族性问题是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中的核心问题,本文主从钢琴演奏的民族性出发,从技术方面和审美方面进行主要研究,说明民族性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技术和审美的双重支持。  相似文献   

6.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是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附近的一整坑的甲骨,从卜辞的内容、字体风格等方面来看,都与殷墟王卜辞有很大的区别,占卜主体为"子",我们把这批材料列入"非王卜辞"中。之前出土的甲骨卜辞中非王卜辞数量较少,花东甲骨的出土丰富了非王卜辞的研究史料。学界对这批材料所属时代、占卜主体、主要人物以及占卜内容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让我们对殷商时期的贵族生活面貌也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怀化地区位于湖南西部沉水中上游,古称“五溪蛮地”,全区人口400多万,其中侗、苗、瑶等28个少数民族人口96万。这里既是一个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人文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也是一个民间音乐独具特色充满魅力的地方。本文拟作简明的介绍与探讨.一、溯源在怀化地区各县出土的文物中,有不少上古时代的乐器.如苇江曾出土了西周时的铎(乐器)、春秋时越国的铜编钟(乐器)和编钟甬;辰溪出土了战国时的铜编(乐器);淑浦出土了战国时的铜钟(乐器)、铜磐(乐器)、铜铸(乐器)、于(乐器);靖州出土了战国时的于(乐器)等.从出土的这些…  相似文献   

8.
我广州南越王墓鼓腹型句鑃的出土将该乐器的使用时间下延至西汉初期,也将其流行地域扩至岭南地区。作为南国汉代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珍品,8件成套的编乐句鑃不仅是岭南与江南吴越地区青铜文化交流的物证,也是南越国对吴越和中原音乐文化进行吸纳、再创造的例证,其对于研究西汉南越国音乐艺术和音乐机构“乐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对哈尔滨音乐博物馆的主要馆藏进行简介,主要介绍一些民间乐器、西方乐器、文本资料以及音像资料。这个音乐博物馆对于哈尔滨研究中俄、中日等的音乐文化交流有着突出的价值,能偶促进音乐文化的兴盛,对于音乐文化工作者来说更是一大福音。  相似文献   

10.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青铜编镈3件,编钟8件,编磬10件,附于镈的铜虎3件,时代属于春秋早期,据编镈铭文,乐器为秦子所作。从音乐学视角出发,对大堡子山出土青铜编镈所呈现出的形制特征、音响性能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春秋早期青铜镈钟的演进脉络以及大堡子山青铜编镈所呈现出的特有的文化现象。研究拓宽了早期秦音乐文化研究的范围和思路,揭示了秦人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以及春秋早期音乐文化发展所遵循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作为音乐教学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乐器演奏,几乎是整个中学音乐教学环节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乐器进课堂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也没有得到重视.本文选择以乐器进课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影响为命题,首先介绍了中学音乐教学的任务和"乐器进课堂"的背景,然后对"乐器进课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影响进行探讨,最后对促进中学音乐教学中乐器进课堂的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在充分研究大量古代音乐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相关考古研究成果对楚国的器乐与乐器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索,认为楚国器乐与乐器的繁荣主要体现在“钟鼓之乐”“古琴音乐”,以及“八音乐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甲骨文     
甲骨文这个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是查不到的,因为形成这个词的历史只有六十年左右,也就是在殷墟甲骨文发现的二十年以后。今天所指的甲骨文就不仅是殷墟出土的商王朝后半期的文字,近三十年来在山西洪赵县坊堆村(195t年),陕西长安县张家坡(1956年),北京昌平县白浮村(1975年)和陕西岐山、扶风两县交界的周原(1977年)都先后出土了一些西周时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只是出土的数量很少,內容也不如商代甲骨文丰富,目前对它的内容正在研究,所以这里介绍的仍是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并不是被发现时就称为甲骨文,它经历了由“龙骨”到甲骨,由“刻划”到文字这样一个过程。早在清朝光绪末年,在今天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两公里处小屯村的农民,耕种时经常从田中翻出青铜器、  相似文献   

14.
邱莹 《快乐阅读》2012,(28):64-65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乐器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乐器演奏对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对于音乐课的兴趣都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乐器教育还能够提升学生对于音乐表达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乐器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发挥乐器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客观需求,也是提升学生音乐学习效果的必然需要。本文主要就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实践,就乐器的选择以及音乐的选择进行了相关阐述,最后就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音乐乐器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5.
谢宝 《教育教学论坛》2012,(Z4):280-281
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了音乐,现如今唱一唱、听一听的单调的音乐教学已不能满足他们对音乐学习的需要。学会演奏乐器也是学生迫切的愿望,器乐教学也正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那么,在音乐教学中选择好课堂乐器进行器乐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用于音乐普及教育和音乐素质培养最多的乐器是电子琴,它的经济性为其在普通家庭中的普及带来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随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如何改变传统的“以唱歌为主”的音乐教学体制,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几年来我们在音乐课上进行器乐教学,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针对我们农村县城学校情况,要学校添置大量乐器设备是不可能的,要学生家长买高档的乐器更不可能。我选择了价廉的口琴作为音乐课上器乐教学的主要乐器,同时向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17.
研究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能够保证最终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教学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将简单分析目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主要包括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方法应用不科学以及部分教师对合唱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三方面内容。并研究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其中主要包括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增强合唱技巧的指导、合理应用乐器以及设置适应的教学难度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种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的主要发现地是河南安阳殷墟,目前所见与殷墟甲骨文最有血脉关系的应是在郑州早商遗址发现的牛骨刻辞。2003年,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新出土了介于殷墟文化二、三期之间的商代甲骨文,令人关注。此外近几十年来,在陕西周原遗址、山西洪赵坊堆、陕西长安张家坡、北京昌平白浮、北京房山镇江营和琉璃河、河北邢台南小汪等地西周遗址也出土了一系列商代末年至西周初年的甲骨文。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20,(55):153-154
竖笛这件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常常用于演奏的竖笛是八孔竖笛。作为一件易上手、音色美、价格优的乐器,八孔竖笛成了小学音乐课堂器乐学习的首选乐器。目前在小学音乐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每个单元都有相对应的竖笛教学内容和教学曲目。可以说,竖笛在小学生的音乐学习中,承担了了解乐器演奏、促进音乐表现能力、增强音乐双基能力、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20.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与同时期的甲骨文、玉石雕刻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三宝,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篇章。殷墟青铜器所呈现出的庄重威严气势、王权至上象征、浓厚宗教色彩是当时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具体体现。殷墟青铜食器折射出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美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