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自建小说《喜福会》语料库,以原文及其两个汉译本为研究语料,通过对两个汉译本的比较,分析译文对原文叙事视角的处理,发现《喜福会》总体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回顾性叙事,两译本都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叙事视角,但李军的译本较程乃珊的译本对原文的叙事风格保留程度略高。  相似文献   

2.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著《喜福会》一经问世便轰动美国文坛,随后被翻译成35种语言,还被拍成电影。《喜福会》有六个中译版本,由此可见《喜福会》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国内学术界主要从文化身份、母女关系、女性主义、东方主义等角度来研究《喜福会》,对《喜福会》翻译的研究甚少。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分析《喜福会》的两个中译本,探讨叙事学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电影《喜福会》的艺术表现、情节删改及寓意转变三个方面入手,对电影作品的改编进行评价及对比电影与小说文本的异同,进而试论电影改编对小说主题的呈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在翻译方面的研究仍较少。全息翻译要求译文要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所蕴涵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该论文探讨了全息翻译的理论基础,并以华裔文学代表作《喜福会》为例,从音系、语义和语用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全息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叙事学的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和叙事者三个方面,分析了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通过对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从不理解到达成谅解,指出了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解决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美籍华裔谭恩美笔下的《喜福会》作为一个能代表中美两种文化差异的小说,在文学史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说中反应了两代人之间的误会,冲突,到最后彼此间的相溶,相通。中美文化最初间的冲突,到最后两种文化能和谐相通。从侧面也同样反映了中国在历史的长卷中的历史沧桑到现如今的蓬勃强大,这中间的不易与拼搏。现今的华裔终于可以理解上一代的做法和对祖国深刻的尊敬。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反映的是时代生活面貌,更指导着人们后续生活和工作.以英美文学作品《喜福会》为例,对其内容、创作背景和运用的翻译手段进行简要介绍,并细致分析其中运用的翻译策略,最后进行了系统化总结.  相似文献   

8.
谭恩美1989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一经发表立即引起轰动。作为一名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强势文化的压迫下,她的作品流露出很深的后殖民特色。本文即从后殖民角度,探讨小说中人物和小说文本的后殖民性。  相似文献   

9.
郝金金 《海外英语》2015,(6):107-109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在翻译方面的研究仍较少。全息翻译要求译文要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所蕴涵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该论文探讨了全息翻译的理论基础,并以华裔文学代表作《喜福会》为例,从音系、语义和语用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全息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谭恩美作为美国文坛一名女性少数族裔作家,在性别和种族上都处于边缘性的境地。作为女性,在男权话语为主的文坛,她是一个“他者”;作为少数族裔作家,对美国主流文化而言,她也是一个“他者”。但是这种复杂的双重身份却赋予她的作品一种鲜明而独特的女性主义特征。文章重点以谭恩美的《喜福会》为文本,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女性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1.
谭恩美作为美国文坛一名女性少数族裔作家,在性别和种族上都处于边缘性的境地。作为女性,在男权话语为主的文坛,她是一个"他者";作为少数族裔作家,对美国主流文化而言,她也是一个"他者"。但是这种复杂的双重身份却赋予她的作品一种鲜明而独特的女性主义特征。文章重点以谭恩美的《喜福会》为文本,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女性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2.
赵俊 《文教资料》2010,(25):24-26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处女作《喜福会》中真实直白地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在美国主流文化的统治下所遭遇的身份构建从茫然困惑走向勇敢自信的过程。一方面,她通过母女冲突及两代人在美国的边缘人境遇彰显美国主流文化的排他性,另一方面,对东方文化的回归和认同使得母女两代人对个人身份有了完整统一的构建,同时也显示出东西方文化的抵制与消解。  相似文献   

13.
<喜福会>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和中庸之道上.本文主要从麻将和母女关系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4.
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其成名作《喜福会》中描述了四对母女之间耐人寻味的关系.母女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同时反映了异质文化之间的对立与抵抗,其次是二者之间的调解与融合,这意味着异质文化之间的包容与共存.在《喜福会》中,谭恩美通过母女关系来透视中美两种文化的关系,传达了和谐共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深受西方读者欢迎。其中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是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手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喜福会、风、天鹅等意象上。分析这些意象蕴含的象征含义,可以揭示出美国华裔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征,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内涵。象征意象为这部小说增添了深刻的意蕴,使小说更加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6.
刘瑞卿 《考试周刊》2011,(29):31-32
小说《喜福会》中四位母亲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她们的四位女儿接受着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又生活在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的美国文化中。书中所呈现出的母女之间的矛盾不仅是典型的青少年与中年家长的矛盾,而且是母女不同身份认同和文化背景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李英 《海外英语》2011,(9):303-304
关于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经典小说《喜福会》的研究与评论不胜枚举。在此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研究,即从语用学中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的角度,以个案分析的定性分析方法,剖析小说《喜福会》对话中丰富的会话含义。《喜福会》是谭恩美的成名作。小说围绕四个家庭,描写了四位母亲移民美国的前后经历及其与各自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围绕小说中发生的事件,在不同的语境下,人物之间的对话所蕴含的会话含义极其丰富。此研究通过从语用学研究视角研究《喜福会》,为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小说有所贡献,以丰富对谭恩美作品的传统批评角度,并对阅读与鉴赏谭恩美的小说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谭恩美的<喜福会>的成功,可以说是美国出版界的奇迹,但并不存在所谓的谭恩美现象的那种神话.小说的成功有各方面的原因:一是当代美国社会的进步使华裔不断地追求权力平等的需要;而作者本人又具有与小说<喜福会>里的人物相似的经历,加上对中国旧社会的描写满足了西方人的好奇心;再有小说独特的叙述结构以麻将会来引领故事.这些都应是<喜福会>成功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喜福会》中的四对母女间存在的矛盾冲突来探讨体现在两代华裔身上的东西方文化冲突。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对生存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小说中母女之间的冲突,同时也代表了东西方文化冲突产生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20.
在社交场合,说汉语和说英语国家的人群聊天交际中,文化差异容易造成双方的误解,甚至引起冲突,因此研究社交场合中英语和汉语聊天话题的差异对于中西方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以电影《喜福会》为例,试图对社交场合聊天中中西方话题差异的表现和原因进行阐述,分析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该注意的方面,对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