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在于使中国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实现良性互动。当中国社会的发展又一次进入“关键时期”的时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遇到了诸多困境。和谐社会理论正是从社会主义与中国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视角,在突破目前我国发展的现实困境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具体内容,在突破社会主义价值诉求“具体化”的困境中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途径,在突破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困境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开放性、世界性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可能的“初始条件”。中国的社会变迁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可能的“客观原因”。作为能够改造世界的批判的、革命的理论学说以及被压迫者追求现实解放的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一传入中国,就契合了人们要求急需重建时代精神的内在价值取向与深层文化心态,迅即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潮。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与理论研究者的“理性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的“主观动因”。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具有显性政治哲学维度,而且具有内蕴的伦理价值维度。艾思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从历史与理论的双重逻辑,分析了社会政治运动与启蒙的内在关联,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解放与新启蒙运动的双重视域,通过马克思主义伦理价值观的民族转型和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根基重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中国形态———"大众哲学"。大众哲学的要义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的新启蒙,改造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且在于通过革命的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文章力图从现实、历史和理论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来界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从而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更好地强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所做出的时代回应,凝结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智慧,是“两个结合”的时代产物,彰显了其全人类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与此同时,全人类共同价值也从理论、实践和文化等方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现实典范,为超越西方“普世价值”提供了现实依据,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现实场域。  相似文献   

6.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彻底的理论”立足实践基础、遵循人的根本、回应现实关切,内蕴“改变世界”的价值旨归与现实指向。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群众掌握理论的工作实践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由此,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有效发挥人民群众和物质实践的作用,进一步触及现实世界,在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过程中改变了中国和世界,显现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迸发出的真理力量、强大生机与无限活力。实践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相似文献   

7.
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性依据与现实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哲学传统所具有的可拆解性、应用的功能性、深层可共度性以及开放性等特征从理论上表征并确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性依据;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传统理论框架中的种种误读以及它的当代旨趣、价值取向和历史使命,则宣示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基础;鉴此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正是中国哲学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建构出既符合“三个代表”根本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分解式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则鲜有问津者。安庆师范学院院长汪青松教授独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该书的突出特色,正如时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李忠杰教授在序言中所说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这种整体性考察体现了“立足中国国情与具有世界眼光的统一”、“历史透视与现实分析的统一”、“注重实践与理论升华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是现实观照的结果,这是“中国梦”产生的内在逻辑。“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它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的时代和民族使命。作为世界图景存在的“中国梦”,要想转变为客观存在,必须植根于中国人民伟大的实践中。“中国梦”的终极价值追求不仅要改变中国人的存在状态,更要追求人的本真存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尹文汉 《池州师专学报》2002,16(1):96-98,101
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为纲构建起来的体系。但是儒家伦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深层”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文章从善的根源、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方式、道德维系纽带与评价标准和道德两难境地的处理方式四方面初略论述了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伦理的冲突,并对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伦理的会通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引起问题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1.
文化接受问题在多个领域都客观地存在,其本质是一个外来文化本土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拥有相应的文化土壤与之相适应.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为例,深入探讨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接受问题,并分析其价值和途径,以期能够推动其健康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可以从“化”什么、怎么“化”、“化”成什么三方面来理解。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对象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式是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是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基本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条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具体的中国化过程是有规律可寻的。其基本途径是客观地,是可以成为宝贵经验的,是可为今后的改革与实践借鉴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成果,既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的新鲜的实践,又深刻地指导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实事求是指通过不断研究新事物、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获得真知。实事求是符合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精髓和灵魂。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能否做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顺利推行的基础性要素。关于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定位问题,可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这要求我们在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做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分析革命导师关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革命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时期,普通群众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洪流之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失误。普通百姓的盲目崇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误入歧途的社会基础,大中学生的狂热激情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陷迷途的助推力量,知识分子的集体迷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难以走出迷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基本经验、基本规律等问题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核心著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在实践基础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进而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胜利。时至当今,《实践论》和《矛盾论》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遵循毛泽东开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向,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四大新贡献,继续并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