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堂母爱     
廖武洲 《文化博览》2005,(10):63-64
我清楚地记得,在我9岁以前,爸爸妈妈都把我视若掌中宝,我的生活无忧无虑,充满欢乐.但自从我母亲和我父亲去了一趟武汉的某医院后,我的生活就大不如前了. 父母回来的时候是在晚上.说实在的,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我最喜欢的是妈妈.每次妈妈从外地回来,我都会娇模娇样地跑上去,张开双臂扑到她怀里要她抱,即使我9岁了,依然如此.  相似文献   

2.
北京———杭州——北京……她就这样穿梭来回。她曾是电台节目主持人,后来是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更多人欣赏她的是她的画,她的文字。 她在杭州做着一个挺受欢迎的电台主持人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去了上海读英语,读英语读得好好的时候,突然又去了中央电视台,开始了人们眼中所谓的“北漂”生活。在人们以为她已经“漂”远了的时候,她又回来了,在杭州城郊的一个村庄里,享受恬淡的冬天阳光。  相似文献   

3.
60年代初,国务院为了感谢和表彰那些长期在华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作出过杰出贡献的30位外国专家,授予他们“外国老专家”的荣誉称号。外文出版社法籍老专家戴妮丝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于1952年随丈夫李凤白先生来华,在外文出版社从事翻译改稿工作。该社出版的大量法文书籍大部分都是由她改稿润色的,她还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和《邓小平文选》法文版的润色工作。李凤白先生去世后,戴妮丝开始撰写回忆录,出版了《爱是不会凋谢的》一书。书中以大量的篇幅回忆了她在华35年生活的所见所闻,满腔热忱地颂扬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她对第二祖国——中国的无限热爱。作为一个外国人,她是新中国发展壮大的见证人。几十年来,戴妮丝始终辛勤、忘我地工作着,直到1995年86岁时逝世,她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笔。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她所钟爱的向全世界宣传中国的事业。  相似文献   

4.
活给自己看     
她是个很成功的女子,不到30岁的年纪,有诸多小说出版,虽然没有给她带来太大名气,却带来了足够的财富——那些小说,大多被影视公司选中,然后她自己改编成剧本,三年的时间,她就在那个美丽的城市拥有了足够优越的生活。也许是性格的缘故,她却并不为此张扬,不太爱说话,穿平常的衣衫,不化妆不戴首饰。  相似文献   

5.
囡囡的山林     
回旧金山的第二天,晶晶就对我说:爸,囡囡听说你回来了,想看看你,并请你吃饭,她想问你哪天有时间?囡囡是晶晶的表妹,小她一个月,她大姨的女儿。30多年前,她们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偶尔见面,两个小姑娘总是叽叽喳喳,或比谁的小辫子长谁的小辫子短,或玩过家家捉迷藏。  相似文献   

6.
玉如意 《文化博览》2006,(10):18-19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李暖暖是跟她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给她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说,你做梦吧。李暖暖没想到最要紧的关头,她爸不管她,不仅不管,还不许任何人管。李暖暖不止一次踉她爸说,如果你真不管我,我就去最贫困的地方教书,我在那里找个农村男人嫁了,这辈子都不回来。李暖暖她爸对女儿这样的威胁不屑一顾。李暖暖没有办法,就赌气去了西部做志愿者。  相似文献   

7.
2010年8月,有专家去一家化妆品公司,刚巧碰到这家公司高层在讨论人事问题.原来以前辞职的一名美容导师回来找培训部主管,说想再回来工作.主管汇报给培训部经理,培训部经理又找总经理商量.结果总经理听后满脸怒气,说"好马不吃回头草",肯定是无奈之下才回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没门.培训部经理说,培训部现在非常需要人.总经理思考了一会儿说不行,不能由着这些员工.最终的结果是那位要回头的美容导师因公司不愿接纳她,就去了竞争对手那里.  相似文献   

8.
2010年8月,有专家去一家化妆品公司,刚巧碰到这家公司高层在讨论人事问题.原来以前辞职的一名美容导师回来找培训部主管,说想再回来工作.主管汇报给培训部经理,培训部经理又找总经理商量.结果总经理听后满脸怒气,说"好马不吃回头草",肯定是无奈之下才回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没门.培训部经理说,培训部现在非常需要人.总经理思考了一会儿说不行,不能由着这些员工.最终的结果是那位要回头的美容导师因公司不愿接纳她,就去了竞争对手那里.  相似文献   

9.
上期连接:炎子女人深深地爱上了俊盘,但是这种爱太荒唐了,自己是个寡妇又是俊盘的小婶子,她痛不欲生。就在这个时候,她为了救丰裕被抓进大牢,半个月后死去了。俊盘从京城的洋学堂回来了,他第一个想见到的人便是日夜思念的小婶子。但是,他的小婶子已经死去,俊盘欲哭无泪,  相似文献   

10.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日夜守望在“天鹅湖”畔,随时准备救治受伤的天鹅。他把受伤的天鹅带回家中,当成自己的“孩子”,与它们同饮一井水,同住一间屋,等到天鹅伤势痊愈后,将它们放归大自然。30多年间,他花费40多万元,使500多只天鹅获得了新生。他就是现年51岁的“天鹅卫士”袁学顺。  相似文献   

11.
老兵     
馨香 《文化博览》2006,(10):42-43
爷爷从家乡出去那年17岁,回来那年71岁。奶奶说,那天正好是你爷爷二线后的第三个月,刚刚起床,愣愣的,蹲在床头。突然说,咱回老家吧,娘坟上的草不知该有多久没拔了啊。昨夜俺见着娘她老人家了,她说想俺呢,叫俺赶紧过去给她看看。奶奶知道爷爷的脾气,他决定的问题十头牛也追不回来。于是,便打电话通知我父亲,叫他安排车辆。其实,奶奶就是爷爷的倔脾气娶回来的,那年,爷爷所在部队攻克济南,爷爷在战斗中负伤了。爷爷后来说,他娘的,哪里不好  相似文献   

12.
早在少年时代,戴爱莲已是我的崇拜偶象。1946年一天,姐姐领我去看戴爱莲的演出,她那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优美舞蹈,给混浊的十里洋场上海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使人耳目一新。当时像我那样的中学生看后都入了迷,在校园里掀起一股戴爱莲热,到处可听到《青春舞曲》、《马车夫之歌》等舞蹈的伴奏歌声。 50年之后的1996年,一个偶尔的机会,使我有幸结识这位中国舞蹈泰斗。 那一天,遇到新华社原副社长庞炳庵,他向我讲述在旧货摊上看到两盒音乐歌舞唱片,唱片纸套上有戴爱莲的签  相似文献   

13.
在我童年的时候,广东就是一个被我的华裔同学所描写和想念的城市,虽然他们与她也素未谋面。在我1992年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就感觉早已相熟。一天下午、在省府广州的一个小饭馆里,我偶然遇到了一个童年的朋友。他回来探望回国居住的父母,也许有一天他们会死在故乡的土地上。  相似文献   

14.
爱之树     
她比他小20岁,嫁给他的时候,家乡的人都以为她傍上了大款,只有她知道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男人.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男人,黑,丑,一口的黄牙,媒人当初可没这么说,只说是个过日子的男人,就因为家里穷给耽搁了,一直没找上媳妇.那阵子,没找上媳妇的都去山区找,有四川的山西的湖南的……花几千元就可以找来.男人也托人带一个回来,这就是她,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  相似文献   

15.
这是很久以前的一个昏暗的冬日。那天,我刚收到了一本心爱的体育杂志,一放学就兴冲冲地往家跑。家,暂时属于我一个人,爸爸上班,姐姐出门,妈妈新得到一个职业,也要过个把钟头才会回来。我径直闯进卧室,"啪"一声打开了灯。顿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母亲双手掩着脸埋在沙发里——她在哭泣。我还从未见她流过泪。我走过去,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肩膀。"妈妈,"我问道,"出什么事了?"  相似文献   

16.
狄马 《文化博览》2007,(2):12-13
一个年轻的矿工即将要和心上人举行婚礼,婚礼前最后一次下井,却发生了塌方,矿工永远没有回来。他的未婚妻不相信她的爱人会就此离她而去,苦苦等了他七十年。没想到矿主在重新整理矿井时,在坑道深处的一汪积水中发现了一具男尸。经鉴定,正是七十年前被埋在井里的新郎。由于坑道里  相似文献   

17.
陈晓 《文化交流》2008,(1):56-60
李安的<色·戒>,让这个西湖边长大的安女郎汤唯红了.   汤唯是神秘的,她宁愿损失曝光率,也没有接受太多、太滥的采访.两个月来,人们关注着汤唯一路从威尼斯、多伦多、洛杉矶、伦敦再到台北、香港及首尔参加<色·戒>公映活动,但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不过当她到了上海,一下飞机就开心地说:"终于回来了,我是杭州人,到了上海就非常开心,一下飞机就闻到了熟悉的味道."……  相似文献   

18.
新疆天山深处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四周的群山挡住了冷空气的侵袭,使这里气候宜人,芳草萋萋,水泊连天,1000多平方公里的湖泊沼泽,成为鸟类的理想天堂,有鹤类、雁类、鸥类等70多种鸟在这里安居。尤其春天,从中东、南亚等地区旅游归来的天鹅遮天蔽日,整个湖泊几乎成了色彩斑斓的王国。天鹅是飞行最高的鸟类之一。中国登山运动员在海  相似文献   

19.
下岗职工张女士开了一家服装店,可是由于店址并不在繁华路段,而本来就不多的顾客既使在她店里看中了服装,也往往还要再走走转转,最起码得"货比一家"呀,由于周围没有其它的服装店,所以顾客就这一转就再也没回来.如今服装行业竞争很激烈,商家都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做生意,所以尽管张女士已经把利润压得很低,可生意还是很萧条.  相似文献   

20.
本刊2008年第6期的封面是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她站在一片废墟之前,拿着话筒进行现场的报道。当时我们只知道,作为央视的记者她也到了地震灾区前方;从她的面容上我们看到了憔悴和坚强。于是我们把她当作地震中媒体工作者形象代言人。后来我们了解到,她不仅于地震发生后次日就去了四川地震灾区,更于6月20日重返四川。她说,如果没有这一次重返,不知道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会是什么样子,第二次赴川是对她灵魂的救赎。回京后,她应允了《对外传播》的约稿。但后来,她的状况同许多从前线回来的人一样,说自己无法提笔,因为脑海中的影像太多、也太难忘了,它们互相叠映着,浓得化不开……可是,电话这一端的我们分明地感受到了她的思考。其实赶赴地震前线的记者很多,仅中央电视台在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就派出了五批记者共124人次深入一线展开报道。她两赴四川的经历也不是唯一的。然而我们仍想展现她的心灵轨迹,我们希望"5·12"汶川地震带给人们的思考能够延续。于是在她第二次回京一周后,本刊对她进行了采访。她的名字叫田超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