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与动物频繁接触。因此在人类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反映动物名称的词。它们形象、生动、直观,大大地丰富了人类语言。一方面,由于英汉文化的相通性和思维方式的相似性,对同一动物词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喻义;另一方面,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民族文化的个性,对同一动物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使同一动物词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有时,英汉语会用不同的动物词表示相同的意义。因此,分析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于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动物是人类认知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对象.人类一直与动物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动物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使得人类对动物产生喜爱、同情或厌恶、恐惧等错综复杂的情感.虽然不同语言表达动物的基本意义相同,但由于文化模型的影响,对同一认知对象(动物)所凸显的性质在不同层面却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将讨论汉语动物词和英语动物词在两种语言中附加意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文化影响了动物词的意义演变,而动物词的文化意义又折射出了丰富的文化内容。许多动物词的意义不同是因为英汉的文化内容、传统和心理的不同,而且这种不同很容易引起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文章阐述动物词的文化蕴涵及其的翻译。通过比较分析,表明在这两种文化中,(1)有些动物代表类似的形象,如狐狸;(2)有的代表完全不同的形象,如狗和龙;有些不同很微妙,如猪;(3)有的性格在两种语言中由不同的动物代表,如英语中的马常常扮演汉语中牛的角色,而英语中的狮子往往相当于汉语中虎的形象。这些发现不仅有趣而且对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动物比喻在汉英语中使用频繁。由于社会文化和人类思维模式的共性,动物喻体与喻义在汉英文化中有一致或相似的时候;由于各个社会又都有其文化个性,同一动物词所承载的喻义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通过实例,对比分析动物喻体、喻义在汉英两种文化中的异同,并试就动物词的翻译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密切。动物词作为人类语言词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深深地打上了特定社会文化的烙印。本文将对英汉语中常见动物词的文化意蕴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并掌握这些动物词的内涵差异将有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6.
动物词是人类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英汉语言中恰当地使用动物词能增添语言的修辞效果。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诸多实例分析英汉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异同,指出在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分清英汉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异同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填填看     
人类有住处,动物也有。不过不同动物的住处是有它们特有的叫法的。不信,填填看。下面,就请小朋友们选择合适的词填入括号内。  相似文献   

8.
陈婷 《少年月刊》2023,(Z1):52-57
<正>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对我们人类来说很重要,我们所接收的外界信息很大一部分都来自视觉。视觉对于很多动物来说也很重要,但是动物眼中的世界跟我们人类不大一样。在说不同动物的视觉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视觉的一些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有亿万种不同种类的事物,它们各自有自己独特的颜色。色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用色彩词(color term)来说明五彩缤纷的颜色。中英两种颜色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其独特的意义。那么在文学文本中,将这些颜色词放置其中,所体现出的具体意义也是多样的。他们有相似性也有不同含义。"红"这个颜色词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都很频繁,但在中英文作品中"红"却蕴含着其本民族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它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正是历史的进步,才使得对等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产生的不同的内涵。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常发生语义重叠现象,即词汇对应关系。但是,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而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通常会出现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相互矛盾甚至意义相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动物是人类的亲密朋友。创造语言的过程中,人们赋予动物词汇以丰富的内涵,中英文化中动物词比喻义的存在差别,为了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由此类问题产生误解,应该注意这些差别,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英语和汉语动物词汇的魅力所,使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人的沟通更加顺畅自如。  相似文献   

12.
人类语言中拥有大量的动物词汇,英汉文化的相通性和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相似性,对同一种动物可能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喻义;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民族文化个性,对同一种动物会产生不一样的联想,使同一种动物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英汉语言也会用不同的动物词语表达相同的意义.分析掌握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于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负者。不同特色的文化现象必然会使负载它的语言受到影响,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也必然会促进和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我们从方言词语所反映出的文化现象及方言对文化的影响便能很清楚地看出语言与文化间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 一、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与制约作用 正如人类先有思维,而后才有有声语言一样,文化与语言之间也是文化第一性的,然后才产生与这种文化相联系的语言。而“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社会地域的群体,由于生活条件的差异,必然会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文化。”这种不同的文化必然会在各自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表现出来。 1、不同的地域、物产和习俗使得同一事物在不同方言中有了不同的名称。比较典型的是颜色词。除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基本颜色词外,其它小类颜色词在各地方言中很难统一,这里固然有约定俗成的因素,但颜色词的差异,很  相似文献   

14.
西班牙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动物词汇中都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由于客观事物(如动物)的自然属性大致相同,人类对动物的认知具有共性,产生了两种语言中动物词的国俗语义同义现象.但是不同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等的差异,导致了两种语言的国俗语义的异义.从翻译的角度看,了解和掌握西汉动物词的国俗语义关联有助于译...  相似文献   

15.
设计思路夏天,炎热难耐,人们纷纷开启空调、风扇,躲避暑热。殊不知与人类同为生灵的动物也有着千奇百怪的避暑方式。炎炎夏日,动物和人类一样,也会想尽各种办法避暑。活动目标1.每年处在炎热酷暑的夏季,骄阳似火,热浪灼人,动物会用各种方法抵御酷暑。让幼儿了解不同动物在同样环境中避暑方式不同,同种动物在不同环境中避暑方式也不同。2.让幼儿懂得,人类与动物一样,炎热的夏天也应躲避暑热,锻炼身体,预防疾病。重点和难点掌握动物不同的避暑方式:同种动物有多种避暑方式。动物不同避暑方式的区别。活动准备投影器、投影片、录音机、放像机、…  相似文献   

16.
动物词在人们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在说一个人时也通常用动物来打比方,可见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度。商家也正是利用了人们对动物词的本义和隐喻义的熟知,而用动物词来给产品命名的。服装名称中应用动物词也正是这一点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裴赟倩 《文教资料》2014,(28):59-60
动物与人类日常生活休戚相关,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常借动物的特性喻人。然而,由于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社会历史与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中外文化中动物名称所附带的文化信息不尽相同,因此容易造成翻译过程中文意的曲解。本文将从内涵相同与内涵不同两个方面。列举常见动物名称词,对东西方动物名称在语义上的异同作一尝试性探讨,加深人们对不同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人和动物都是自然界演变的产物,语言中的动物词在人类社会长期使用过程中被打上了深深的社会文化印记.英汉动物词的理解和使用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动物本身的自然属性.而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以牛和马这两种动物为例,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了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归纳总结出动物词汇联想意义主要是动物特性映射、文化背景映射的结果,反映出人类认知是在已有经验域基础上,通过隐喻思维联想范畴化,以新的视角认识事物的过程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词汇是语言三大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也最能体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环境的不同,一些常用词及其文化内涵截然不同,这一差异必然给我们掌握词汇的真正含义带来一定的困难。文章从审美角度结合实例对比分析了英汉词汇中最典型的动物词的文化差异,根据审美价值取向角度的不同,阐述了英汉语言中同一动物词的不同甚至相反的涵义,总结了进行英汉动物词对比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类和动物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它们自然而然地反映在语言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用不同的事务表达相同的意义.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本文将就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对动物词语的喻意加以对比以及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这些动物词语所引起人们的相同或不同的联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