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二字,最早出于《庄子》的《外物》篇,本来的意思是琐屑之言,无关于大道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宫,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注引如淳的话说,“街谈巷说,其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闾巷凤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这是说,稗官到民间访  相似文献   

2.
形近字辨析     
稗、裨、睥、俾、脾稗,从禾,卑声。《说文》:“禾,别也。”谓形似禾而实别。《广韵》:“草似谷而实细。”即所谓稗子。引申凡所轻贱的事物也谓之稗,如称野史为稗史,小说为稗官。徐浩《说文》注:“野史、小说异于正史,犹野生之稗,别于禾,故谓之稗官。”稗,从衣,卑声。《说文》:“接益也。”谓衣服的连接加长。《广韵》:“补也。”故合成词有裨益、裨补,如诸葛亮《出师  相似文献   

3.
“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文言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在方式上是相通的,故“采”对于文言小说也具有发生的意义。考察文言小说创作实际状况,发现文言小说从其产生就与“采”相始终,“采”成为文言小说的一个“观念”,采录也成为文言小说最主要的写作姿态。以上方面,决定了文言小说内容上的“博”、“杂”,在结构上的“小”及作家非正统心态三个本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4.
"稗官说"质疑兼论"小说起源于《左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古代小说起源的研究,歧见很多,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是“稗官说”,但是“稗官说”并不能说明小说的真正起源。古今探讨小说起源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争议,主要是对“起源”的认识不一致造成的,另外对小说起源的探讨,应该放在“作为书面作品的小说”这一点上来探讨,从这个角度出发,小说起源于《左传》,因为《左传》是最早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叙事作品,它所创立的叙事规范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所应该有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课本中《口技》和《核舟记》都选自清代人张潮编的《虞初新志》,课文下面给它的注释为笔记小说,那么为何命名为《虞初新志》呢?“志”很好理解,即“记事的书或文章”。“虞初”则为汉朝一方士,史载:初,河南人也。武帝时以方士侍郎,乘马,衣黄衣,号黄车使者。虞初根据《周书》所作《周说》九百四十三篇(今已失传)被视为小说之祖,张衡《西京赋》:“小说九百,本自虞初。”刘向在《说苑》中认为“小说由来已久,特盛于虞初”。虞初也就和笔记小说有了紧密的联系。尽管这种文章被庄子认为“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但因其博采稗官…  相似文献   

6.
《新唐书》采用小说材料来修史是学界的共识,但历来褒贬不一.宋人吴缜《新唐书纠谬》就认为,《新唐书》“多采小说,而不精择”.在史家眼中,什么样的“小说”可以作为“史实”用来修史,《新唐书》又是怎样甄别小说材料的,它如何把小说“正史化”?《新唐书》采用李公佐《谢小娥传》来修撰《列女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例,借这个实例我们可以一窥唐宋史家的小说观念和史实意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小说这个名称,古已有之;名称虽然旧有,但是古今异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外物》),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最早的小说一词,取义于“琐屑之言”,也就是琐细的言谈,不必自具首尾。到汉代,把寓言、异记作为小说,这才和后来的小说近似。但是它的不被看重,仍是长时期来一以贯之的。《汉书·艺文志》因袭孔儒的“君子弗为”观点,认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中国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鲁迅的《故乡》是一篇小说。小说中的“我”应理解为是个艺术形象,而不应理解为是鲁迅。可是,课本中的插图,将“我”画成了鲁迅,这恰当吗?湖北安陆赵礼荣  相似文献   

9.
一 明高儒《百川书志》认为: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在“据正史”的同时,还曾“采小说”;此说已是公论。但近年来,研究者对罗氏“采小说”的研究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话本小说与《演义》的关系上,而六朝小说对《演义》影响的探讨却鲜有人问津。 众所周知,六朝小说大致可分为志怪和志人两类,其对《演义》的创作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演义》中于吉、左慈、管辂等人物的原型和左慈戏曹操、孙策杀于吉等神怪情节以及  相似文献   

10.
茅盾在一九二○年一月《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一文中,呼吁创作“血”与“泪”的文学,要求文学界发扬民主,使文学社会化.后在一九二二年八月一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一文中,茅盾再次呼吁“血与泪”的文学,并认为“一时代的文学是一时代缺陷与腐败的抗议和纠正”,提出文学家的“最大的急务,是改造人们,使他们象个人”.同年八月四日,“创造社”郁达夫创作了《血泪》的小说.茅盾的论文登在上海《时事新报》的《文学旬刊》上,郁达夫的小说登在同一报纸的《学灯》上.前者严肃、冷静,后者充满了不以为然的揶揄之情.这难道是巧合吗?显然是两人的文艺观相距太远之故.兹比  相似文献   

11.
小说、知识、开张的涵义在古今汉语中是不同的,其中有些义项,在古汉语中有的,在现代汉语中却早已消失,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代文章时不可一概以今义视古义。小说:现在解释为“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途)说者之  相似文献   

12.
刘鹗论辨     
刘鹗的《老残游记》,是一部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作品.鲁迅将它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列(见《中国小说史略》);瞿秋白还誉之为“继承《红楼》、《水浒》而成为近代中国文学的典籍”的“新的文学”(见《鬼门关以外的战争》).国外有日、英、捷、俄等译本.但刘鹗及其《老残游记》,从五十年代中期始,却成了有争议的人物和作品.这一争议至今仍在继续,毁之誉之,针锋相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问题上:一是刘鹗是具有改良思想的爱国志士,还是出卖民族利益的汉奸?二是《老残游记》是“一部反动的书”,还是瑕瑜互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本文拟就上述问题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3.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著录作品15部,大体可以分为5类,即“说”“子”“术”“事”“言”。“说”类小说为《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之正格,其篇目数量也最多。而“子”类小说也是《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之主体,其作品数量占《汉志》著录的1/3。其中著录的《青史子》《师旷》《务成子》《宋子》《天乙》5部“子”类小说,也是研究汉代“子”类小说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4.
从《汉书·艺文志》称《诗》,看《诗》在西汉的传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洲明 《衡水学院学报》2012,14(5):45-48,65
《汉书·艺文志》对《三家诗》和《毛诗》均有著录.通过对《三家诗》著录的考察,认为“故”和“传”分别为汉人不同的解《诗》经文的方式.又联系汉代人和清代人对“故”和“传”的解释,认为“故(故训)”是对《诗》经文属于文辞方面的解释;而“传”则是对《诗》经文属于内容方面的解释.就《毛诗》系统说,今所谓《毛传》,恰恰是汉人讲的《毛诗》的“故(故训)”;今所谓《毛序》,恰恰是汉人讲的《毛诗》的“传”.以此出发,揭示出西汉《诗》(特别是《毛诗》)传本的状况,并对纷争不休的《毛诗序》形成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视角.  相似文献   

15.
<正> 《文心雕龙》(下简称《文心》)是我国古代一部体大思精的文论巨著。其文体论二十篇,从《明诗》、《哀吊》至《史传》、《书记》,兼以《谐隐》、《杂文》,计体三十四类、种百有余,蔚为大观。然而,近读该作,行间字里,凡诗、赋、铭、诔、史、论、书、表,无一不有,独小说未予列入。《文心》果挂一漏万么?未然。从刘《文心·诸子》“青史曲缀以街谈”窥视,其古小说论便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正> 通俗文学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它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上包括小说、诗歌、民间歌谣、俗谣俚曲、山歌及民间盛兴的门联、俗语等。狭义上仅指通俗小说。本文仅就通俗文学的艺术特点进行论述。 所谓“小说”,最早不是作为文体提出,而是作为那些无关大雅的琐语轶闻提出的。“小说”一词始见于《庄子》,意指琐屑之言,不同于今日“小说”一词。到《汉书·艺文志》中才列入小说一家:“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然亦弗灭也。”可见,最初的“小说”是取自民间流传的故事。之后,小说在魏晋南北  相似文献   

17.
<正>《文选》之辑,体大思精.世听公认,风格沿袭,流别意指,则见仁见智,各执一说.故章学诚之《文史通义·诗教》下云:“《文选》者.辞章之圭臬,集部之准绳,而淆乱芜秽,不可弹诘,则古人流别,作者意指.浏览诸集,孰是深窥有得者乎?”可是“流别”“意指”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颇令人费解.清人刘师培之《文说·耀采篇》第四云:“六朝以来.风格相承,刻缕之精,昔疏而今密;声韵之叶.旧涩而新谐.凡江、范之弘裁,沈、任之巨制,莫不短长合节.追琢成章.故《文选》勒于昭明,屏除奇体;《文心》论于刘氏,备列偶词,体制谨严,斯其证矣.”申叔之论,较实斋有很大进步,然细考之,仍显简括有余.阐述不足.今人所论.或侧重于文体划分标准之探讨,或侧重于“沉思翰藻”、“文质彬彬”标准之界说(1),然于《文选》本体选录标准而言实仍有深入探究之必要.本文拟从拟作与《文选》的内部选择标准入手,拟图从试作与《文选》之间的内部联系拟作评述关键与《文选》选录之得失诸角度试加探索,以请教于诸位专家.一、拟作与《文选》选录标准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文选》影响之大.于诸家中无与伦比:先哲后进.咸资准的.为历代学人必读之书.而拟作之法自古及今即众说纷纭,甚或迭遭非议.建国之后,拟作更因其缺乏“人民性”、“时代性”而屡受“形式?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小说这个词儿,与经传对称,指的是无关宏的琐屑言论。现在能找到的这个词的最初出处,是《庄子》的《外物》篇。那里面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把“小说”与“大达”对举,认为是无关于天地之道、不足以经帮济世的琐谈。后来,小说成为目录学上一个专门名词,篇纂书籍目录的人们把杂记琐闻等其他门类不便安置的书合在一起,总称为小说。《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分为十家,最后一家就是小说家,其中共收书十五种一千三百八十篇。这些书现在都失传了。留存下来的少数佚文,有讲医巫的,有讲礼制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相似文献   

19.
“辞赋”即赋.《楚辞》之“辞”非文体名;“骚”为赋之一类,而论与赋平列;用赋的手法所写之论,通于赋而非赋。故《全汉赋》当收汉人之“骚”,而不应录《非有先生论》。汉人为赋少有序者,所谓“序”,多为后人缀史辞为之。《全汉赋》仍其旧而不加说明,略欠辨正之功。  相似文献   

20.
后人对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但多以三条文献为立论根据:一是《庄子·杂篇、外物》中的“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一是《文选》卷二十一江淹杂体诗《李都尉陵从军》注中载东汉桓谭语“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一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街头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对这三段话虽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应该得到共识的,那就是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