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进行词类活用研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词类活用是一种共时平面的语法综合现象,涉及语义、句法、语用等诸多方面;词类活用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它的理论前提是“词有定类”;考察古代汉语中的活用现象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词类活用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本文从词汇语用视角对词类活用进行研究,并通过关联理论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过程进行阐释。研究表明,词类活用具有语境依赖性,词类活用是由听话人结合认知语境、百科知识等才得以被理解。本研究对增强词汇语用学的阐释力和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理据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词类活用是现代汉语申客观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词类活用和词语之间的超常搭配不是一回事,一部分词类活用现象实质上属于词语之间的超常搭配,并不是词类活用;而一些看似是词语之间的超常搭配的现象实际上却是词类活用的现象。文章主要以名词和形容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名词的活用与名词的超常搭配以及形容词的活用与形容词的超常搭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寻常词语铁成金--谈谈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典活用是寻常词语艺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语法现象,属语法范畴,在现代汉语中是修辞现象,属修辞范畴。进而描写了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类型,分析了其独特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兼类词和词类活用现象的关系同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相似.兼类词是一种"语言规则",是语言层面上对词类的归纳和认可,是汉语词义系统性和词汇规则性的体现.而词类活用是一种"语言习惯",体现出汉语词汇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有重要的意义。上古经典名著《左传》中有充分的论据,可以证明词类活用是有规律可寻的,据此可归纳判断词类活用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本的语法功能,临时充当其他词语及功能的现象。"词类活用"作为一种重要语法在文言文中应用比较常见,有名词动用和形容词动用几种用法,然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则不能作状语。因此要想灵活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就要辨清"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二者的区别,本文首先区分了词类活用及词的兼类,然后通过对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词类活用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更好地判断词类活用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词各有类,然而在汉语中经常看见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词类活用.胡裕树认为:"甲类词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修辞上的需要,偶尔用作乙类词,这是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教学郭洪印文言文作为语文这门基础课中的一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所占比例虽不大.但难度较大。就文言文的教学来说也是多方面的,本文着重谈一谈文言文中常见的,而现代汉语中则少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的教学。词类活用的重要内容是“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11.
程耀臣是20世纪初中国著名的俄语专家,1917年以其编写的<华俄合壁商务大字典>结束了清代以来俄汉双语词典主要由俄国人编写的历史,开创了国人编纂俄语辞书的新时代,并在1925年出版由教育部审定颁布的<教育部审定增补华俄大字典>,在中国俄语教育史上实有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12.
汉语是蒙古国大学外语教学中仅次于英语和俄语的第三大外语,汉语教学在蒙古国具有重要地位。文章结合对蒙古国部分高校的微观研究以及对蒙古国高校汉语教师的调查问卷,综合分析了蒙古国汉语教学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专业课程是蒙古国大学汉语教学的主体,汉语专业教材多为中国大陆出版;中国教师多为志愿者,专业对口,但是年龄小,经验不足;教师授课注重与学生互动,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相似文献   

13.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他从1621年至1627年分别改编出版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俗称“三言”。从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第一次将其传播到西方以后就引起许多西方汉学家的关注与研究。为了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并满足教学需要,俄国汉学家也对“三言”故事进行了选译,所选取的多为在中国流行并符合俄国人审美趣味的故事。20世纪以前的“三言”俄语译本故事大多是转译自英语或法语,译者多为无名氏。从20世纪开始,俄国汉学家将“三言”故事从汉语直接翻译成俄语,译文的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从文献学和文学史的角度了解“三言”在俄苏的传播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俄语和汉语的应答词语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由于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及语言背后两种文化的不同,很多俄语应答词语还是具有一些汉语所没有的特点。文章专门分析了俄语应答词语中具有独特感情色彩和民族特色的一类,并尝试进行汉语的译介。  相似文献   

15.
俄汉民族的时间隐喻都是通过"金钱、空间、实体"来建构的,但二者之间也存在不同:第一,汉语多采用时间在动的方式,而俄语多使用自我在动的方式;第二,汉语时间隐喻有"上""下"纵向维度,而俄语只有"下";第三,汉民族认为"近"为过去,"远"为将来,俄民族则反之;第四,汉语中时间物化的例子比俄语中多,说明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重具体,轻抽象,俄罗斯民族则相反.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角度分析俄汉多义词产生的原因,以汉语的“打”和“意思”二词为语料,指出汉语多义词在俄语翻译时要考虑的诸语境因素——语义和搭配、文化背景及上下文,以期对学习者避免俄语汉化现象,提高俄语言语能力,以及对教师的教学和教材的编写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7.
汉语句子成分与俄语句子成分存在较大差异,俄语中没有与汉语补语完全对应的概念,并且汉语补语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因此,补语是俄罗斯学生汉语学习的一大难点,在汉语补语学习中出现的偏误也较多。文章着重探讨偏误产生的原因,以期对俄罗斯学生汉语补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赵云中先生曾在《回顾?期望》 一文中提出关于中国俄语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的设问, 涉及“俄语研究者” 、“俄语作为外语”、“中国俄语学”等概念。对赵先生的思想进行感悟与解读, 并对相关概念进行分析与对比, 有助于摆脱某些认识上的误区, 明确中国俄语工作者的自我定位, 把体现中国俄语教学与研究的特色、构建赋有实践性与创新性的中国俄语学作为国内俄语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主语省略不仅可以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而且还是俄汉语篇中一个重要的语法衔接手段.针对俄语中的主语省略现象,借用汉语中研究主语省略的方法进行细致分析,指出主语省略在俄汉语中的异同,进而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探讨了新世纪大学俄语系列教材建设以及全国大学俄语四级测试改革的思路,就我国大学俄语教学如何迎接2l世纪的挑战,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的俄语人才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