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气候舒适度直接影响到旅游季节的长短及客流量的年内变化.该文利用1992年至2012年气候资料,并结合石象湖、都江堰和西岭雪山三个代表性景区的客流统计,对成都市客流量月指数与气候舒适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作为本地市民游憩对象的石象湖月指数气候弹性系数为1.91%;外地游客占据很大比重的都江堰月指数气候弹性系数为1.27%;而以冬季滑雪为主的西岭雪山则没有表现出与气候舒适度之间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及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为成都市旅游发展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以及旅游景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湖南张家界、凤凰古城、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均采用了黄龙洞管理模式,实行景区经营产权分离。景区通过商业运作,策划营销,得到有效开发,产生了良好的经营效果,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但黄龙洞管理模式也有不足之处,分析其产生原因,可为景区实施经营产权分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旅游业投入与旅客对旅游服务的实际需求是否相符还需要定量化研究,旅游客流作为旅游产业的基础,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旅游客流驱动模式研究已成为旅游界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文章通过对芜湖市旅游客流统计资料的科学分析,归纳出其客流驱动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系统性的客流驱动优化模式——客流综合驱动模式,以促进旅游产业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变化盲视是人们对通常容易被注意到的大的变化反而无法观察到的现象。从探测变化盲视的早期研究及其实验范式、变化盲视神经机制和产生原因的研究,以及变化盲视的应用研究三个方面总结和分析变化盲视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变化盲视在神经机制研究中的不足,以及对其应用前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清代,黄河流域在气候趋于干冷的生态变化态势下,由于中下游人口剧增、人为活动强度增大,加以清廷对黄河下游治导与对中上游经济开发策略失当,致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程度远超前代,且其变化趋向总体是局部地区有所改善而总体恶化.其影响不仅在当时即已显现,而且还及于现代.当今黄河下游洪涝灾害仍经常发生,干流改道的威胁依然存在;中上...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中国发展观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历史时代中国发展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本文从新时代的变化、思维举措以及贡献三方面探析了中国发展观变化及其影响。新时代发展观既摆脱了历史惯性又不历史虚无,既对资本主义保持警惕又不故步自封,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中国发展缺陷的双重扬弃,不但对中国意义重大,也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7.
高峰客流拥挤是大城市轨道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客运服务水平降低,存在客流安全问题。高峰客流中主要客流为以工作出行的客流,这类客流具有出行稳定、强度高等特征,从而出现高峰客流拥挤问题。本文利用自动售检票数据所包含的乘客出行内在关系,构建基于规则的乘客工作出行客流辨识算法;从不同方面挖掘工作出行客流特征,以西安地铁1号线为例,分析了地铁客流的耦合时空特征,发现当高峰客流拥挤时,其呈周期性重复特征因素包含产生位置、时间及持续时间等,从而提取了影响地铁客流变化主要因素,包括节日、非节日、时间段、站点和天气,从而提高地铁客流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在运用统计学及预测学对铁路局客流进行统计、分析及预测的基础上,开发了铁路局客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增强了铁路局现场客运工作和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提高了客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湄洲岛是中国最有名的海岛风景旅游区之一,但波动的客流影响到海岛风景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实地访谈、调查与相关统计资料的收集,分析了湄洲岛接待的游客。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客流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波动,当地政府应采取措施消除客流的大幅波动,如发展各种不同的旅游产品,完善海岛功能区规划等。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口普查、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和统计年鉴等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福州市流动人口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但分布由集聚转为扩散、来源地趋于开放;流动人口性别年龄结构趋于均衡,迁移"经济性"突出;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整体以中等为主,但空间差异显化;流动人口就业非农化明显,呈"退二进三"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的空间差异、城镇基础差异及规划方向调整、社会保障体制二元化、女性地位提高和迁移模式多元化等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魏晋后,草诏的职官有了变化,刘勰《文心雕龙.诏策》指出的书写传统——"选言弘奥"逐渐脱落。以陆贽的《奉天改元大赦制》与汪藻的《代皇太后告天下手书》为重要节点,诏策文在中唐后日趋平易,于南北宋之交进一步演变为"显易"之词。  相似文献   

12.
克孜尔中心柱窟第123窟,主室侧壁的两幅壁画非常特殊,一反主室侧壁绘以坐佛为中心的说法图的规律,而是绘以立佛为中心的大型叙事画。这两幅壁画非常精美,是佛教艺术史上的精品。不过,这两幅壁画的内容和主题,至今尚未有人进行过专门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这两幅壁画的主题与意义,从性质及其构图分析它们与誓愿画的联系,指出它们应是誓愿画的先驱。并进一步揭示誓愿画背后所反映的菩萨思想。接受、提倡菩萨思想是7世纪以后中亚小乘部派的一大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3.
黄河断流及其对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黄河断流原因,预测了今后断流的趋势,阐述了断流对河口三有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4.
考释了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7窟券顶的壁画,确定其中6幅壁画出自《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推测其余壁画大多出自该经。结合两侧壁壁画分析,认识到该窟是一个以观音为主尊、内涵丰富的洞窟。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变的考证,揭示了北宋时期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同时纠正了以往学界对第17窟年代的推定,即并非唐西州时期。结合窟内供养人族属的认定,我们初步将该窟壁画的绘制年代界定在北宋初(10世纪末)至回鹘归顺蒙古之前(13世纪初)。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族、文化、社会阶层、性别、职业和年龄等领域的人在语言运用方面会存在着不同,性别因素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语言行为,黑人英语与标准英语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则。语言变异研究成果对于高级英语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高级英语的教学对象大多已经具备造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他们更需要的是具备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的知识并能够运用它们。  相似文献   

16.
对贵州关岭县花江纳朵洞内4个滴水点(D4、D5、D7、D8)和1个池水点(DC),及洞顶上方的泉点(NDS)和降水(NDR)的水文水化学特征进行1个水文年的观测,其结果表明:(1)纳朵洞内4个滴水点Ca2+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这段时期内,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在6月开始迅速上升,9月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其特点是夏秋高冬春低。(2)4个滴水点 Sr/Ca 主要与降水有关,表现出雨季低,旱季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敦煌石窟中书写藏汉文字的T形榜子颇具时代特征,榆林窟第25窟八大菩萨曼荼罗造像中的T形榜子更具研究价值,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作研究:1.为什么榆林第25窟T形榜子仅出现在八大菩萨曼荼罗造像中?2.为什么该T形榜子中未写藏文?3.为什么主尊T形榜子中汉文题名清净法身卢舍那佛,而与主尊本身的大日如来形象不合?  相似文献   

18.
黄河从西向东横穿河南中北部,河床宽浅,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沿岸文物古迹众多,建设黄河经济带有利于黄河治理和河南社会经济发展.沿黄综合开发要进行高起点统一规划,遵照安澜至上、生态优先、功能互补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Patterns of Variation in Teaching the Colour of Light to Primary 3 Stude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shows how the patterns of variation created in the teaching were critical in helping a class of Primary 3 students in Hong Kong to learn about the colour of light, so that the students attained conceptual rather than procedural knowledge. A ‘Learning Study’ approach was adopted, which is a Lesson Study grounded in a particular learning theory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learning theory of Variation advanced by Marton and Booth, was premised on three types of variation: variation in students’ ways of experiencing what is to be taught/learnt (V1), variation in teachers’ ways of dealing with the ‘object of learning’ (V2), and the use of ‘pattern of variation’ as a guiding principle of pedagogical design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V3). In planning the lesson, a conscious effort was made to create relevant patterns of variation, i.e. varying certain critical aspect(s) while keeping other aspects of the object of learning invariant 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to discern those aspects.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sults of the pre- and post-test shows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gain in th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with respect to the intended object of learning. The findings contribute knowledge to how the Theory of Variation can be used in practice. It also illustrates how teachers can make use of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ir own teaching and thereby, develop an analytical awaren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相似文献   

20.
王世光 《教育学报》2012,8(1):106-112
近百年中小学教科书中,黄帝的形象在不断变化.不同时期、不同种类教科书对黄帝形象的描述有明显的差异,甚至相互矛盾.但是,众多形象背后隐含着一些共通的叙事模式——政治统一、民族团结和文化溯源,这些叙事模式最终都指向国家认同.因此,教科书中的黄帝,不仅是传说时代的一个英雄人物,更是国家、民族和文化的一个符号或象征.黄帝形象的不断解构和重构,折射出近百年来一代代教科书编写者不断重塑共同历史记忆的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