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的老师     
西南联大常委、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有一句名言,大意是说:大学不是有大楼而是有大师的学府。谈到大师,清华国学研究院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梁启超在1929年已经去世。我读过他1922年5月21日在清华文学社讲的《情圣杜甫》。演讲中说:杜甫写...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在我国学术界最有学问的国学大师是谁呢?是胡适吗?是陈独秀吗?我说不是,都不是,而是连学士学位都没有的陈寅恪。说句不客气的话,就连一些名的教授,有哪一个人的学问能和陈寅恪相比?曾任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的吴宓教授,素以学识渊博驰名中外,而在陈寅恪面前也自愧不如,甘拜陈为师。他曾盛赞陈寅恪:“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2012,(31)
1.没有文凭的大师(栏目:“博览”) 史学大师陈寅恪被人们尊为“教授之教授”,而他终生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  相似文献   

4.
杨兰琴 《河北教育》2005,(24):42-42
1925年,清华国学院聘有四位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这四位大师,学术造诣自然博大精深,而且,工于对联。他们各自都有不少为人称道的佳作,特别是他们撰写的四副“厚味”挽联,更是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享有"盖世奇才""教授中的教授""太老师"等赞誉,是不折不扣的一代大师。没有文凭的清华导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的教师职称中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导师。它的含义大概有下列几条:第一,他们的主要职责不是"教",而是"导";第二,他们的教学对象  相似文献   

6.
周振鹤 《教育》2006,(1):12-12
在一个许多方面已经出现腐败现象的社会里,只要求教育体制独善其身,有这个可能吗?恐怕不容易。教授不是也喊过可上可下,聘评结合,甚至是“聘”不是“评”吗?结果又有哪一个学校将不管是“聘”还是“评”出来的教授摘去帽子的呢?既然博士生导师制度不是一个理想的制度,而且在所有培养博士卓有成效的国家里,也没有这一奇怪的制度,我们又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不改呢?  相似文献   

7.
梅贻琦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梅贻琦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大学校长和教育思想家。他在任清华大学校长和主持西南联大的工作期间,十分重视教师在提高办学水平中的作用,提出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从“大师论”出发,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他实施“民主治校”,“教授治校”;他积极倡导“通才教育”,并始终把学术自由作为治校准则之一。他的上述思想和举措,大大提高了30年代的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的学术水平,并为我国培养出了一批蜚声中外的大师级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陈寅恪学术贡献与学术观点的评估、对陈寅恪人特征与化取向的剖析、对陈寅恪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对全面评价陈寅恪的若干思考,可得出结论,陈寅恪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理智上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旧化必然歇绝的历史命运,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化的深深眷恋。不仅陈寅恪的《诗集》,而且陈寅恪的全部作,都是对这一化的余音不绝的挽歌。陈寅恪的思想基础不是人本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他所追求和维护的不是“天下万世的真理”,而是囿于一时间(前现代)、一地域(封建中国)的终将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的纲常名教。陈寅恪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而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9.
特聘教授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40年代,国民政府教育部就特聘过一批有突出成就的教授,不过,这些教授的名称不叫特聘教授,而是部聘教授。研究部聘教授的缘 主其所起过的历史作用,从中吸了有益的成分,对于完善我们特聘教授制度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理智上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旧化必然歇绝的历史命运,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化的深深眷恋。不仅陈寅恪的《诗集》,而且陈寅恪的全部作,都是对这一化的余音不绝的挽歌。陈寅恪的思想基础不是人本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他所追求和维护的不是“天下万世的真理”,而是囿于一时间(前现代)、一地域(封建中国)的终将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的纲常名教。陈寅恪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而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陈寅恪学术贡献与学术观点的评估、对陈寅恪人格特征与化取向的剖析、对陈寅恪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对全面评价陈寅恪的若干思考,可得出结论,陈寅恪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理智上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旧化必然歇绝的历史命运,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化的深深眷恋。不仅陈寅恪的《诗集》,而且陈寅恪的全部作,都是对这一化的余音不绝的挽歌。陈寅恪的思想基础不是人本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他所追求和维护的不是“天下万世之真理”,而是囿于一时间(前现代)、一地域(封建中国)的终将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的纲常名教。陈寅恪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而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2.
梅贻琦教师理念与办学经验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贻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大学校长和教育思想家。他在任清华校长和主持西南联大校务期间 ,从“大师论”出发 ,尊重教师 ,实行“教授治校” ,并始终把学术自由作为办学的方针。梅贻琦的教师理念和办学实践 ,对于当前推动高校师资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被称为"大师的大师"、"教授的教授",几乎同时代的文人和学人都对这位大师极其尊崇。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课。陈寅恪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是同学,二人曾有交往。但从陈留下的诗文中,几乎看不到他与鲁迅的交往经历,倒是鲁迅的日记中对此却有记载。陈说,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后以"民族魂"的大旗覆棺盖椁,继而成为"先知先觉"和"全知全觉"的圣人,他怕言及此事,会被国人误认为自己是鲁迅所说的  相似文献   

14.
“万卷唯凭胸了了”这句诗 ,是我国著名词学专家夏承焘先生由衷钦佩史学大师陈寅恪的肺腑之言 ,其意是说陈寅恪先生“读书破万卷” ,且能融会贯通 ,了然于心。紧接着还有一句“九州共惜视茫茫” ,说的是陈寅恪五十五岁时双目失明 ,令人感到万分惋惜。陈寅恪这个名字 ,现在的青年人恐怕都比较陌生了 ,但在2 0世纪 70年代以前 ,陈寅恪的名字却如雷贯耳 ,其人其文 ,都使人油然而生敬意。想当年 ,陈寅恪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 ,其他三位是 :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导师都是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 ,都是莘莘学子心中的偶像。我国…  相似文献   

15.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的名言。过去这一言说常被误解,需要多从学术视角去认识。它不是陈寅恪一人所见,而是当年相当一些人的共同取向,牵涉到时人关于学术与“我”之关联的认知,以及近代从历史研究中“人”的隐去到学术表述中“我”的消失这一发展进程。陈寅恪对学生再三强调“读书一定要独立”,强调“我”的主体性,意味着主观和客观可以是互补的,不必以客观取代主观,在当时的学术环境中有其特殊意义。至少在学术表述层面,我们需要让“我”回归。  相似文献   

16.
西南联大培养杰出人才的成功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联大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其成功的经验主要有:校长开明,教授治校的办学方针,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思想,大师云集,甘于奉献的育人环境,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宽广视野,严格要求,主张“通才”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大师之大     
朱晖 《教师博览》2009,(11):17-17
最早发现并引荐陈寅恪这匹“千里马”的,是梁启超。上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恪。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国学大师、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20世纪中国顶尖学之一,被学界誉为“教授的教授”。他曾留学日、德、法、瑞、美等国,通晓十几门外语.其述被同行奉为上上之作、必读之书。就连大名鼎鼎的梁启超也对陈钦佩有加,自谦地表示,自己等身的述,尚不及陈寅恪寥寥几百字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由陈寅恪教授命题。其中有一题对对联,出句为“孙行者”。陈寅恪教授的参考答案是“祖冲之”.可谓对仗工整,饶有趣味。有一考生对以“胡适之”,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少考生是新式中学毕业,没学过对联课,只好乱对一通。有人对以“猪八戒”、“牛魔王”,有人一气之下对以“王八蛋”,结果都得了零蛋。  相似文献   

20.
<正>陈寅恪执教于中山大学时,讲课时校内教授旁听者常多于学生,陈因此有"教授之教授"的称谓。1953年12月1日上午,在陈寅恪家里,汪钱和自己的老师陈寅恪做了一次长谈。陈寅恪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所以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