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隶书是古文字长期变化发展的产物,它进一步突破“象形”拘束而抽象化,拓展了书法的用笔变化和字结构的空间安排。隶书在汉代达到成熟,成为全社会的通行文字。现代遗存的汉隶主要有碑刻和简牍帛书两大类,碑刻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的名碑是历代传承有绪的隶书艺术典范,而近现代出土的简牍帛书则呈现出一个更加广阔的隶书艺术世界。隶书在东汉末年逐渐走向衰微,清代隶书随学术风尚转变而复兴,总体成就直接两汉。  相似文献   

2.
汉代是书法艺术发展从古文字时代跨进今文字的过渡期,此时期,与闳放雄大的"大汉"意识相关,汉代书法美学思想对"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两汉的简牍隶书、汉隶碑刻、汉末草书也都体现了"尚势"这一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文字发展史上来看,东汉隶书的形成与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其历史意义不可估量。东汉隶书笔画构形一直影响着自汉代以后各个时代文字的发展与简化。曹魏时汉隶逐渐被正书所代替,成为主流字体,但隶书的影响仍然十分深远。文章以东汉著名《曹全碑》为例,摘取部分隶书字体,分析两种字体的构形,并研究其构形对当时汉字所产生的构形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古文字通过隶变而走向今文字。隶书是在对篆书解构、破坏的基础上形成的,至汉代而鼎盛,有"秦篆汉隶"之誉。汉代既是隶书发展与成熟的时代,又是隶书被定为官方文字的时代,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中,隶书也反过来影响了汉代篆书的书写,从而形成了颇富特色的汉篆,在书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所谓"典型",是指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  相似文献   

5.
在汉隶碑刻中,《史晨碑》无疑是非常遵循"中和美"这一准则的典型。作为东汉后期的书法作品,《史晨碑》显然又是东汉隶书走向规范,定型后的代表。临习《史晨碑》要:善于读帖;讲究笔法,注重用笔的变化;通过背临、意临总结规律。  相似文献   

6.
<正>文字发展到汉代,以隶书为代表的今文字成为官方文字,文字已经完全符号化,并且书写方式的笔画顺序和运动节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横平竖直、体势方正成为这一时期文字的最基本特征,并且形成了具有装饰性的笔画——掠笔、波磔,这种向背开张的体势逐渐成熟,隶书由此而成熟定型。汉隶以摩崖、碑刻、竹木简牍为三大宗,每一宗都品类丰富,风格多样,或生拙,或谨严,或奔逸,或醇  相似文献   

7.
《曹全碑》     
<正>《曹全碑》全称《汉邰阳令曹全碑》,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碑阳铭文记述邻阳县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曹全为汉初名相曹参的后代,建宁二年(169)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率兵征讨疏勒国,杀其王和德,迁右扶风槐里令,后任邻阳令。此碑是其下属群僚集资刻石以颂其功之  相似文献   

8.
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变形与夸张.隶书上承篆书遗脉,下开楷书之源,更能体现中国书法的变形与夸张.它使中国的象形文字彻底从象形化走向抽象化、符号化.文章分别从古隶和汉隶的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阐述隶书的变形与夸张.  相似文献   

9.
《曹全碑》书法艺术欣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隶<曹全碑>是隶体书法碑帖中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它自明代万历初年出土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高度重视,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与独具的风格个性吸引着历代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也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学习隶书的最佳范本.本文从多角度扼要论述了它的艺术价值与欣赏.  相似文献   

10.
<正>除了规范、严谨和庄重的特点外,乘着汉朝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长风,汉隶的发展也可为万千气象。清人王澍在《虚中题跋》中写道:"隶书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极,莫有同者。"可见,隶书创作的风气和探索精神自汉代已经蔚然成风。隶书在汉,不仅可以书之于简帛、刻之于金石;还可有巨细之变、  相似文献   

11.
汉代向来被书法界、美学界称之为我国书法的黄金时代。特别是自西汉后期以来,我国文字的发展在字体上已经彻底走完了其演变和完善的艰苦历程,篆、隶、真、行、草各体均已齐备。书法家可以在没有字体反复多变的困扰之下,进行书写本身的研究与创造。现存的大量碑刻、简帛巳充分证明了他们的创造不但在当时是辉煌的,而且对晋、唐、宋、明乃至今天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清代学者康有为在其书学名著《广艺舟双楫》中,设有《本汉》之篇,言:“汉人极讲书法,……降逮后汉,好书尤盛。……至灵帝好书,开鸿都之观,善书之人鳞集。万流仰风,争工笔扎”,“书至汉末,盖极盛矣,其朴质高韵,新意异态,诡形殊制,熔一炉而铸之,故自绝于后世。”并提出后世书学者必须遵循汉代之楷模。但仍有很多学者对汉代书法艺术的评价不够公允。如祝嘉在《书学史》中写道:“高祖马上得天下,安事诗书?秦代挟书之襟,至惠帝而始除;故文化之发展,自让东汉,而书学亦不能与东汉比盛。”同样,在其他人的论著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将汉代的书法成就归结于东汉,或言西汉不如东汉。其实,东汉的书法成就并非东汉人的独创,它是在西汉200年间无数书法家  相似文献   

12.
除了规范、严谨和庄重的特点外,乘着汉朝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长风,汉隶的发展也可为万千气象。清人王澍在(《虚中题跋》中写道:“隶书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极,莫有同者。”可见,隶书创作的风气和探索精神自汉代已经蔚然成风。隶书在汉,  相似文献   

13.
楷书也称真书,它产生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极盛于唐,一直沿用至今。由隶入楷,完成了我国历史上文字书体的大演变,而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这种演变过程内部始终贯穿着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那便是人们对书写快速简化的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频繁的社交活动。汉代隶书盛行,基于实用和简化的要求,楷书由隶书通过“隶变”开始萌芽。而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时期,这时期楷书的价值在  相似文献   

14.
隶书充分反映出了汉字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属性。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隶书在其中萌生。到西汉时期,隶书趋于定型和成熟。在使用过程中,隶书达到实用和美的和谐统一。东汉碑刻文字说明其艺术性达到高峰。隶书最终以美为归宿。隶书的艺术性,使其具有强大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正第一章《乙瑛碑》概述隶书萌芽于战国,成熟于两汉。由于历史的原因,鲜有传世的西汉碑刻,而简牍隶书于西汉中期率先渐趋成熟。东汉兴碑,碑刻隶书进入鼎盛期,也是碑刻隶书大放光彩的黄金期。宋高宗赵构在《翰墨志》中关于"书法必先学正书"的倡导,风靡书坛,流衍千年,至今不衰。今天以科学态度看来,不少人对赵构此话的理解上有片面性。一是,赵构不但提出"先学正书",同时还  相似文献   

16.
汉魏六朝碑刻文字以其丰富的字体和字形材料,被誉为一部汉字史,其隶书或楷书碑文中常常夹入一些小篆、六国古文、隶古定字,考查这些古文字的类别、来源、流变及意义,可以为碑刻文字研究提供直接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汉魏六朝碑刻文字以其丰富的字体和字形材料,被誉为一部汉字史,其隶书或楷书碑文中常常夹入一些小篆、六国古文、隶古定字,考查这些古文字的类别、来源、流变及意义,可以为碑刻文字研究提供直接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隶书振作于清代书坛,郑簋因开汉隶端绪而声名卓,备受时人嘉奖。然晓出半个世纪的王澍声讨郑簋“赋隶”,“以弱毫描其形貌”。他提出学习汉隶关键要得“汉人浑朴沉劲之气”。本论述“沉劲”着重从书法艺术的技法和精神两个层面切入,探讨“浑朴”从时代根源发掘社会化习尚对书法艺术的影响。王澍“浑朴沉劲”的隶书观深得汉柬神髓,对清代中后期的隶书创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车子舟,北京人,1952年出生,在书法、绘画、摄影等诸多艺术领域都取得了成功。他自幼酷爱书法、绘画艺术,70年代进行书法研磨,受徐之谦老先生影响,开始研习篆、隶、行草诸体。他的篆书先是临习石鼓文、秦篆,后又倾心于邓石如和清代其他书法名家,尤以小篆见长。他的隶书是从汉隶入手,后又钟爱清人伊秉绶的隶书,故而车子舟先生艺术简介  相似文献   

20.
著名书法家滕西奇先生,真革隶篆行皆擅,其中尤钟情于隶书,其书斋取名为“师汉堂”,足见其对汉隶的痴情。滕先生的隶书熔百家为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他的隶书以《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等名碑之精髓为宗,以清隶为用,以今人钱君幻、孙其峰等先生的隶书为辅,以汉简、牍、帛为助,以篆、章草为性情,写出了他自家向貌:端庄严整,朴厚占‘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