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硕 《华章》2012,(33)
20世纪的法国文学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新文学正是受到法国文学启发才兴起的,当代文学同20世纪法国文学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外来文学,20世纪的法国文学之所以被中国接受,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两国的文化在主题、气质、精神方面都相近或者相似.本文将简单分析基于20世界法国文学的中国接受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魏蓉婷 《文教资料》2011,(35):13-15
20世纪法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新文学由之启蒙,当代文学比之关系密切。作为外来文学,20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文学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法两国在文化的气质、主题、精神上的相似与相近。文化因素既决定了文学接受的方向,又决定着文学接受的程度,文化因素的分析对文学接受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岳添 《科技文萃》2005,(9):126-134
让-保尔·萨特于25年前的4月15日在巴黎病逝,2005年是他的百年诞辰,法国国家图书馆已开始举办为期半年的萨特专题展览,其他国家也在纪念这位当代伟人--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的创立者,法国20世纪杰出的哲学家、小说家、剧作家、文学批评家和社会活动家.  相似文献   

4.
1992年,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0多年的红旗飘然降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再存在了.伴随着俄国革命而诞生的苏联文学,是否也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失去它原有的名称和艺术价值呢?的确,今后在俄罗斯土地上所出现的诗歌、小说、戏剧,不能再以苏联文学而名之了.近年来有的研究者提出一个“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概念.按照提出者的意思,这个概念不仅涵盖苏联作家的创作,而且也包含那些流亡国外、在国外创作的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但是这两部分作家,无论思想倾向,还是艺术风格,都有质的不同.苏联解体前后,在国外写作的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回返俄罗斯,形成了国内外俄罗斯作家的创作大汇合的局面.用“20世纪俄罗斯文学”这样一个笼统概念来涵盖这种大汇合的现象,未尝不可,但是用它来替代“苏联文学”这个概念就不尽恰当了.苏联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它不仅具有地域的和时间的含义,而且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独树一帜的美学意义.它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概念.本文试就其认识价值.审美意义和创作方法来阐述其作为独立概念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晓力 《科技文萃》2001,1(1):157-158
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数学家大会上,被称为“数学巨匠”的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向全世界数学家提出了20世纪亟待解决的23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100年里,这23个问题不知使多少不乏才力的数学家倾注心血,为之欢乐为之忧。23个问题中的第二个,是证明初等数论形式系统的无矛盾性。然而,处在世纪之初的希尔伯特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问题的解决给他本人和20世纪的思想界带来了什么样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在法国文学史上,十八世纪被称作“光明世纪”。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惊天动地的法国大革命,就发生在这个世纪。在这个“光明世纪”,那些用自己卓越的思想孕育了法国大革命的伟大思想家,理所当然地应该受到人类的永久的崇敬和纪念。恩格斯说:“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  相似文献   

7.
“革命”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事件,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键词”。在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的声音覆盖了一切,在“告别革命”的时代,对“革命”的质疑和否定也形成了一种值得警惕的文化遮蔽,在今天,中国文学中的“革命”意义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的清理和说明。  相似文献   

8.
电影和文学的中国式婚姻——当代电影改编的文化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和文学是互生的关系,由于文学自身、政治倾向、大众情趣、时代需要等方面的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改编表现出不同的范式和规律:建国后十七年,电影尽量地学习模仿文学;20世纪80年代,电影在自觉化的道路上借助文学这个拐杖,取长补短的同时又保有自己的独立;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俯下身来迁就电影而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9.
吉·德·莫泊桑(1850-1893)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大师.在他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出300多篇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3部游记以及许多关于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文章.为后人留下一笔丰富的文学遗产.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构思精巧,语言凝炼,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他本人也被冠以“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美称.  相似文献   

10.
在18世纪末的拉丁美洲,借助法国入侵西班牙的契机,各殖民地展开了轰轰烈烈地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正是在这个时候,在拉美文学界诞生了拉丁美洲第一部由墨西哥作家何塞·华金·费尔南德斯·德·利萨尔迪(José·Joaquin·Fernandez·Lisardi)创作的《赖皮鹦鹉》。小说刻画的主题表面上与当时的拉美文学潮流相悖,但在内容上则顺应了19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国人民对文学的期许和愿望。因此《赖皮鹦鹉》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顺应了时代的"叛逆"之作。  相似文献   

11.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12.
按照出版社规定的体例,此卷收录1976年至2000年间中国大陆公开出版的与文学相关的重要文件和原始材料. 一 20多年时间,在文学史上可能是一个不长也不短的周期,但对于中国这个文学大国而言,这20世纪最后的时刻却显得格外富有历史意味.  相似文献   

13.
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他经历了法国近代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拿破仑帝  相似文献   

14.
《法国信使》(1672-1995)300多年的办刊历史反映了法国报业的发展轨迹.作为法国文学报刊的代表,《法国信使》对法国文学的传播发挥着引领作用.通过探索《法国信使》的历史沿革对于了解18~20世纪法国报刊史及其与文学发展的互动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维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潜心描写美国中西部“拓荒时代”生活的伟大女作家。凯瑟看到了工业化高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看到了它对人类心灵美好东西的破坏,因而她更加怀念西部拓荒时代的美好时光,试图从拓荒精神那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我的安东尼亚》是作者为歌颂“拓荒时代”的精神而创作的;《一个迷途的女人》则为这个已经消失的“拓荒时代”谱写了一曲充满哀怨之情的挽歌。  相似文献   

16.
从19纪以来,西方文学在表现人,塑造人物典型时,有着一种明显的倾向性,那就是注重描写个人抗争。到了20世纪,这个文学主题看了全新的发展变化。如果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戈与19世纪法国司汤达的《红与黑》里的于连作一番比较,我们将获得不少新得启示,有助于我们明白和把握20世纪西方文学的某些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和叶舒宪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展示了在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情景中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两种基本理路。这两种基本理路的形成,有其时代的必然因由。可以说,闻一多和叶舒宪学术研究上的得失也完全是因了二人所处时代的缘故。一闻一多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是以文学为维度,体现以民俗学、人类学发现“民族的诗”的审美意蕴的研究旨趣。“在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18.
合流的圆圈——从"儿童世纪"课程改革之嬗变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一永恒的事物是变化。这一悖论正是对于20世纪时代思想——不论是在哲学领域、科学领域还是美学领域——的确切而真实的写照。没有任何静止不变的、绝对的思想和理论能够对当代这个运动中的世界给予令人满意的解释”①这是威廉·弗莱明在以时间、区域和时代思潮三元一体为概念基础研究西方文化史的过程中对20世纪时代思想所作的概括,但大致也能涵盖课程改革嬗变之轨迹。如果说倒在19世纪地平线上的尼采预示着非理性人本主义的诞生,那么20世纪就是这个预言进一步的生动展现——“儿童世纪”的嬗变轨迹在新千年的今天业已逐渐明晰。一、历…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们把"五四"时代称为思想启蒙时代,把30年代到80年代末称为革命时代,而90年代以后称为后革命时代,那么在20世纪的文学版图上,"五四"文学是在西方启蒙文化的视阈中实践着教育国民与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目标,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各类政治文化对文学起着规范与制约的作用,这一时代尽管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社会治理意识而言却是在革命理念覆盖之下,文学也就顺应着这一政治文化形态发生着各种形态的叙事变化。而90年代以后,则是商业文化对于文学发挥着主导作用,文学叙事形态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异,随着商业文化的旋律扭动着自己的腰肢。总体而言,20世纪文学叙事形态与文化的关系密切而重要。从启蒙时代到革命时代的转变带有某种急迫或不得已的特征,文学叙事形态也在这种急迫与无奈中发生转型。而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则是主流政治顶层控制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与文学发展到一个特定的时刻所发生的政治文化对于商业文化的主动让渡,而此时的商业文化也正好适应了政治文化的变化需求,因而这种让渡又带有某种共谋色彩。  相似文献   

20.
作为19世纪俄国文学传统之一的“父与子”,构成了多部作品的主题。然而进入20世纪,尤其是1905年革命之后,这个传统主题却消失了。显然,文学上的这一变化是俄国现实的折射,无论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母亲》,还是现代主义的典范《彼得堡》,都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反思,都为一个世纪以来俄国文学中的“父与子”主题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