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於莉 《辽宁教育研究》2011,(11):107-110
大学生就业认知与社会环境、就业制度环境紧密相关。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认知生成的经济社会背景,从政府主导到“自主择业”则是其制度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环境,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形塑理性化就业认知凸显重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确立,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积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确立面向市场的理性化的就业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服从分配、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发展是一个体现社会需要变化的过程,受社会变革、就业制度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自主化、多元化、大众化的趋势。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迁在总体上适应了社会转型的变化,标志着大学生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价值取向和进步态势,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伴随我国国情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制度逐步形成了多模式、多元化的发展构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体制逐步适应,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不断向前发展.本文从三个阶段阐述了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基本上反映了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制度的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就业制度是决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标杆。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建国以来的大学生就业制度进行了解析,以明晰推动其制度变迁的内在矛盾与外在影响因素,厘清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迁方式与变迁过程,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制度变革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根据经济体制改革与就业制度改革进程,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及观念的变迁可分别划分为三个阶段:"统包统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和"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大学生就业方式及就业观念的变化将会是:就业完全以市场导向就业,特别在就业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服务性三方面会更加强化;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务实性、多元化三方面将会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就业制度是决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标杆。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建国以来的大学生就业制度进行了解析,以明晰推动其制度变迁的内在矛盾与外在影响因素,厘清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迁方式与变迁过程,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制度变革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8.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教育事业改革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也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基于偏好视角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变迁与构建进行研究,以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相应的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问题。随着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因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认知与企业需求之间不匹配而导致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尤为突出。通过对高校毕业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比较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问题上的认知差异性,据此提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  相似文献   

10.
现如今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是热点话题,本文就研究大学生就业援助制度应该注意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揭水平 《教育探索》2009,(2):127-128
大学生就业焦虑主要是一种状态焦虑,与焦虑障碍具有不同的特点.适度的就业焦虑具有积极作用,高度焦虑或者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则需要积极调适.对就业焦虑进行调适的有效认知策略包括SWOT方法、平衡单方法、理性情绪方法、自我教导训练方法、注意分散转移方法等.  相似文献   

12.
探索大学生预见就业风险认知心理特点,可为就业心理指导提供依据. 运用大学生预见就业风险认知问卷对1 29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大学生预见就业风险认知的特征蕴含着2个潜在变量:重要性和不可控性.女大学生对求职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和从业风险3个因素比男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认知水平(P<0.01).理工科大学生对求职风险因素比文科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认知水平(P<0.01);一年级和三年级大学生对求职风险因素比四年级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认知水平(P<0.05).大学生预见就业风险认知具有高"重要性"、低"不可控性"的特征,不同群体大学生具有不同的预见就业风险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3.
对324名女校大学生的就业认知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女校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以及职业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女生存在自我认知偏差。就业认知是影响女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就业认知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为依据,对大学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结果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对结果期待和职业兴趣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学习经验直接影响结果期待,通过知觉支持间接、正向地影响自我效能感;知觉支持可以直接、正向地影响职业兴趣和职业意向,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正向地影响职业兴趣和职业意向;自我效能感直接、正向地影响结果期待,并且两者共同影响职业兴趣和职业意向。据此提出引导大学生赴基层就业的指导策略:开展毕业生基层实践活动、提升毕业生自我效能感、展示翔实的结果预期信息、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5.
扩招以来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通过引入行动舞台、行动者等概念来分析特定制度安排下的行为,有助于客观评价大学生就业政策。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就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各行动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而这些都源于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故需要在规范各行动者的行为和加强就业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的统一性上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基于江苏省20所高校大学生调研数据,用罗吉斯蒂回归法分析了人力资本、家庭资本拥有情况对大学生就业认知的影响,发现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中的自我认知能力有显著性影响。学习成绩越好,其就业自我能力认知程度越高;在校期间若担任过学生干部,则其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及领导能力相对于其他同学会更好;学习成绩越差,其感觉到的就业形势压力...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制度创新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的基础上 ,对大学生就业制度创新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提出了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五点构想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价值观伴随着社会转型发生的变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大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爱国情感浓厚,但缺乏民族精神,同时新旧价值观更替引发大学生思想迷茫和困惑;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大学生爱国主义进一步深化,民族精神意识强烈,个体价值得到张扬,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盛行;20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同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调查发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通过对111名高校教师以及331名企业工作者的问卷调查,深入探究在高校教师和企业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各要素重要性及现状水平差异。经过研究发现教师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各要素重要性认识上发生转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以及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结论;对此提出加强对大学生"软实力"的培养、高校应发展长期合作的企业伙伴,定期给予学生实践锻炼以及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等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大学生预见就业风险认知问卷和焦虑自评量表对1543名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高焦虑组相较于低焦虑组表现出较高的风险认知水平.对于风险的各种特征,高焦虑者预期各种就业风险因素将会产生更为长期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更为不可控制.因此,本研究认为高焦虑水平与低焦虑水平的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就业风险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