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39年4月20日艾青在<广西日报>上发表诗论<诗的散文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的散文美"这一美学主张,并将其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本文主要从语言的自然朴素、句式的灵活多变、艺术表现手法等几方面来探讨艾青诗歌的散文美.  相似文献   

2.
"境界"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品词立论的主要标准.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真"、"隔"、"胸襟"、"气象"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王氏诗歌美学体系."境界说"本之于其"忧生"与"忧世"并重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概念多采自传统诗学,而融之以西学精神,是传统诗论精华与西方诗学精神合铸的一块精钢,本质上则仍是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钟嵘<诗品>序文集中表述其诗歌理论,是钟嵘诗论精华之所在,历来存在的疑难问题不少.本文就<诗品中·序>的疑难问题试加辨说,当有助于<诗品>研究与钟嵘诗论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4.
梁宗岱的象征主义诗歌理论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大师瓦莱里的影响,但他在自己象征主义诗论的建构中将中西方的"象征"理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象征主义"诗论,体现了在"物我两忘"中追求"宇宙意识"的审美理想.他的诗歌理论虽然缺少"现实意义",但其对于诗歌美学理论的建设是有一定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钟嵘<诗品>序文集中表述其诗歌理论,是钟嵘诗论精华所在.<诗品>序文和诗评,历来存在的疑难问题不少,乃钟嵘<诗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序文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试加辨说,有助于钟嵘诗论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6.
温柔敦厚是一种富于东方美学特质的诗论,也是儒家诗教的核心.但主张"温柔敦厚",提倡美刺讽谏<诗序>的精神,却不是<诗经>的传统,它并不能涵盖<诗经>的全部.  相似文献   

7.
"闲愁"解     
情感充盈、敏感、细腻,乃是诗人的本色;而在人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当中,又以愁苦优伤,与诗歌渊源最深.因而,在中国古代的诗论中,多有"哀怨起骚人"(李白<古风>其一)、"愁思之声要妙"(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清愁自是诗中料"(陆游(读唐人愁诗戏作>其二)一类的议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简明古代汉语字典>,举详实例藉以说明从"朱"得声的字如"珠"、"铢"等字以及与之声音相近的字如"渚"、"柱"和"椟"、"犊"等字均含有"小"义,以补众家"右文说"著作之遗.  相似文献   

9.
<女神>中的作品在内容上往往包含着一个"毁灭-创造"的结构,以此回应了时代的创新要求.<女神>诗意创新的内在动力在于它拆解了一些陈旧的修辞规范,在语言工具的解放和现代经验的传达之间建立起了新的平衡.这种创新还带来了<女神>与古典诗歌在诗意生成方式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关于"和"的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是中华民族所信奉的生命哲学与艺术哲学的核心所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达到的境界也不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一文从本体论、二元论和自然论上提出了与传统所论之"和"截然不同的关于音乐的本质--"和"的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创新和开拓价值.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派作家,其词有不协律处,由是产生苏轼不懂音律之说。但自宋以降,也有不少关于苏轼通晓音律的记载。他能自度曲,能改不协律之作为合乐之作,他善于鉴赏乐曲,东坡词有很好的音乐效果。其不合律依腔处,正是不僵守故垒使然。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的诗歌音乐观是在中国新诗第一个十年的理论成果上进行深化的。他批判地吸收了自由诗派、格律诗派及象征诗派在诗歌音乐性上的理论成果,博取众长,形成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充分的生理与心理学阐释、涵盖抽象情绪的动态体系是他理论的创新之处,但也有概念的混用和滞留于格律的历史局限。文章讨论朱光潜的诗歌音乐观在当代语境下的意义,既是对当今诗坛创作的反动,也为新诗音乐性的理论建设提供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3.
徐献忠和胡缵宗都以盛唐为中心看诗歌的变化发展。徐献忠从“感遇之情异”确立“声诗之变”的缘由,而“旨趣盛唐,,时,不“忘研穷之过”,是他对唐诗演变规律的理性把握。胡缵宗的唐诗风雅观所包含的“诗变”意识也是十分明显的,他的唐诗“感格”论,以对“生命格调”和“时代格调”的整合深入了明代对“诗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陆机在前人探寻的基础上,正确总结了诗画功能性上的差异,将绘画抬高到与《诗经》相等同的地位,为古代诗画交融扫清了观念上的障碍;他在《赋》中通过对“物”的作用的肯定与推崇,确立了它在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实际上架通了后世诗画交融的桥梁;对写景要达到“穷形尽相”境界的提出,并用“绮靡”的语言来佐助这种目的的实现,缩小了学尤其是诗画在功能性上的差异,为“诗中有画”传统的形成,首次在理论上铺平了道路,他的观点因他的实践和家世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船山诗论重视以“理”入诗,以及“理”在诗中的审美化存在的价值;它标举“物理”,主张“气和理匀”,提倡诗“势”,有其独到之见和新人耳目之处,值得研究者关注并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处于六朝末期,梁陈交际的阴铿,是探索音韵规律、探索近体诗形式的重要诗人。因其传世作品仅有34首,史传中对他的记载也很简略,今人已无从得知他是否是自觉地遵循着某种理论来创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肯定他为届世诗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阴铿诗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水”的意象出现得颇为频繁。在其传世的三十余首诗中,有12首诗含有“江、河、溪、池”内容,这还不包括他的两首《闲居对雨》中的水之意象,近半数作品中都有水出现,其扮演的角色也多有不同,可以说,“水”见证了诗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俄克拉荷马大学英语文学系的助理教授石江山(Jonathan Stalling)的研究专长是20世纪当代美国诗歌、比较文学和东西比较诗学。他参加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刘倩同学就诗歌与翻译等问题对石江山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石江山谈到了自己的学术与翻译理论及实践,介绍了他的新作《吟歌丽诗》的灵感来源,分享了翻译中国著名诗人食指的诗歌的心得体会,并阐述了自己关于如何在诗歌翻译中传递音韵之美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了“真”的理论,它由三个层面构成:真景、真情、真言。“真”这一理论,既有对古代文论的历史继承,又有王国维进一步的创新。作为王国维的文学创作观念,其实和个人人生哲学相通,就是王国维个人世界中一个完整的“真”。  相似文献   

19.
郑愁予作为台湾现代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中既有“纵的继承”也有“横的移植”。他对传统的继承有诗情资源的化用,音韵和节奏的讲究和清词丽句的选用;对西方的移植主要是一些现代表现技巧的征用如客观对应的征用、空白的遗留等。通过对其美学技巧的探讨为当今诗歌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帮助,避免新诗低俗、散化的弊病。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歌发展至贞元后期,一部分诗作中出现了求奇求怪的趋向,到元和,形成了怪奇诗派。从表面看来它和当时朝廷推重的典雅诗风截然不同,但在本质上它们有相似处——求新求变是他们共同努力的方向。作为台阁诗风的代表,权德舆提出了"善用故而为新"文学主张,并多方探索寻找诗歌新的发展空间。文章从权德舆、孟郊等的诗作入手,分析唐诗由盛至中的发展变化,进而指出,贞元年间,唐诗的变化是广泛的,其中已经有了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萌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