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湘南的崇山峻岭中的江永县消江流域,很久以来流传着一种奇特的文字——“女书”(或称“女字”)。这是一种当地妇女专用文字(她们称通用的方块汉字为“男字”),男人们不认识也不过问。(一)女书的文字特点及记录的语言这种妇女文字外观形体大致呈“多”字式的菱形。经整理基本用字有七百左右。其中有三分之二为自制字,三分之一为改借方块汉字。在自制字中有一百多个具有浓厚原始符号特征的独体字,其中  相似文献   

2.
章天柱 《大理文化》2012,(8):101-106
情书,是男女之间用来表达恋情、传达内心爱意、交流感情的用:艾字书写的载体。在旧时,那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也有用“情书”谈情说爱的习俗。不过,他(她)们的“情书”不是用文字书写的纸质“函件”,而是用花草石木等实物,借其形态、象征和约定俗成的蕴含来表情达意的无字情书,后人戏称为“原始情书”。大理鹤庆各民族的“情书”各有不同风韵,堪称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外历史上有许多人名禁忌现象。所谓人名禁忌 ,又俗称“避讳”(当然 ,避讳包括的范围还要广泛一些 ,但主要还是用于人名 )。陈垣《史讳举例》说 :“民国以前 ,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 ,必须用其它方法以避之 ,是之谓避讳。”但又说“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 ,则未为尽当 ,因为它不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特有的现象 ,而是深深根植于世界各古老民族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所以本文称之为人名禁忌。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日常言语交际上的禁忌 ,二是文字书写上的禁忌。言语交际上的禁忌 ,就是不能说出与本朝君主、长官及所尊者名字甚至同…  相似文献   

4.
巴蜀文化的演进与其它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本文从巴蜀古代神话传说为代表的口头(语言)传播和以"巴蜀图(腾)语"为代表的符号(文字)传播,试图追溯古代巴蜀文化传播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书籍是“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知识、表达思想并制成卷册的著作物”。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书籍上用以记录和传播信息的符号主要是文字。其文字的形态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宋体字等重要阶段;书籍所使用的材料也先后经历了简(竹条)、牍(木板)、帛、缣(皆丝织品)、纸等阶段。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一种文化的凝聚物,是特定历史文化的“化石”。我们可以从汉字形体中探究出社会文化的种种信息。婚姻嫁娶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文化之一。从汉字字形入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某个时期的婚姻形式。在本文中,我将试图通过对一些具体的文字材料考证来说明古代某个时期的婚俗文化状况。一、群婚形式据史学家研究,中国人的姓产生于距今约五六千年以前,即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自古就有姓,姓是“自我”的重要标志。但是,人们一般都姓父亲的姓,为什么“姓”这个字却从“女”旁?让我们看一下《说文》的解释:“姓,人所生…  相似文献   

7.
书法艺术是产生于中国、并广为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人民所喜爱的一门艺术。书法艺术之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内涵。一、汉字书法与自然观、艺术家汉字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的刻画符号,而它的成熟和得到普遍应用,最迟不晚于中国的商朝(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现在我们能够看到那时的大量文字,即甲骨文。中国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几种方法。而其中最基础的方式是“象形”。象形是用简单概括的线条画出事物轮廓的方法。它和写实绘画不同,不以忠实地再现为旨归…  相似文献   

8.
我国上古结绳记事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正英 《寻根》2000,(5):4-12
一、问题的提出在文字产生之前,我国上古先民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用结绳进行记事的,由于时代久远,又未留下较具体的记载,后来的人已不太了解其真实情况,一些辞书在解释“结绳记事”时,常引用《易·系辞》中的一句话“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据此认为我国上古存在过结绳记事。而对结绳记事的具体做法,大多引用东汉郑玄《周易注》“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来说明,并由此得出结论古代的结绳只能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还不可能完整地独立地记录事情。笔者认为,如果古人真的是按郑玄所说的方法进行记事,…  相似文献   

9.
(?)或(?)在古文字学中称“亚框”.“亚框”在商代青铜器铭文中习见,多用作字的外框,也有把成篇铭文套在框里,有时也单独出现,不框文字(图1).商周之际的“我方鼎”铭文(图2),最后一字作(?),以往学者认为这是两个字的合写,并释作“亚若”,但不知其义.类似这样的“亚某”在商代金文中很多.“亚”是什么意思?有学者曾以“亚旅”之“亚”来说明这个问题,然又有学者质疑:“亚旅”是众大夫,为什么只有“亚”表现于铭文,其他更为显赫的官爵反没有反映?本文拟从“亚框”的象形及其象形物的文化试作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七千年前的一篇“散文”林河我国的文字历史只有三千年左右,七千年前怎么会有“散文”?不错.七千年前没有成熟的文字.但绝不能说七千年前的人们没有语言。既然有了语言,人们就有创造一种记录、保存语言的方法。原始人的绘画、结绳纪事、刻木为契、刻画符号等.都有记...  相似文献   

11.
刘畅 《世界文化》2011,(3):45-46
一次去学校附近有韩国国家历史遗迹之称的健陵和隆陵参观,见到价目表上有“大人”1000韩元,“小人”500韩元,不觉有点好奇。在中国,绝对不会用“小人”来代表儿童的,因为它有众所周知的其它含义。这里用“小人”来称呼儿童,可以说是保留了这一词汇最原始的用法。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中的“若”字大致有十三四种词义,主要有选择、顺从、如此、好象等义。从《说文》:“若,择菜也”分析,“选择”是其初意。但在一些殷周金文及早期古文献里出现的“若”字,无论用上述哪一种词义解释,都很牵强。如果我们观察甲骨文、金文中的“若”字,此种解释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对早期汉语中的“若”字初意作一探索,恳请指正。一、“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汉字不仅是古代语言的形象化,具有同时性、同质性,而且它的文字体系是把创立文字以前的传承原封不动的集约在字形中。有时神话式的传说也被原封不动的字形化,如早骨文中般始祖王亥便是以鸟形神话的形式来表示的。“若”字在甲骨文作“(?)”形,似一长发者跪在地上,仰望上天,双手举起,作祈求状。会文增口伦“(?)”形。品字在甲骨文、金文作“(?)”形,日本学者白川静认为“(?)”即载书的器具,代表祷词或祈祷文,这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文字。商周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信仰的最高神是上帝。上帝又有帝、天、皇天、吴天等种种称呼,上帝是主宰天国和人间的至高无上的宇宙大神,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水旱丰  相似文献   

13.
林夏 《寻根》2023,(1):70-71
<正>“纳西象形文书法刻印”是当代篆刻家吴颐人独步一时的篆刻名作。纳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民族。古称“么些”,源于我国西北河湟谷地的古羌人。秦汉时往西南迁徙,约在唐武德年间定居今日云南丽江。纳西族的原始宗教是东巴教。几千年来,它支配了纳西人的精神世界。纳西象形文是纳西先民创制的一种文字体系,主要用途是纳西族的宗教祭司(称“东巴”)记写宗教经书和宗教活动,所以又称“东巴文”。东巴文何时何人所创,学界至今没有定论,但有11世纪中叶已有用纳西象形文字写经之说。  相似文献   

14.
中国风水的起源与传播刘沛林风水是古代先民为选择理想的生活环境而形成的一门学问。它强调“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并行一悖的文化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民居、村落、城市用葬地环境的选择,产生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5.
开垦区域文化研究的处女地─—巴楚文化研究述评鄢维新,石美玉三峡宜昌及周边地区是巴文化的发源地和楚文化的发祥地。两种文化同出一域,相互影响,大量存在着“似巴似楚,亦巴亦楚”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既不能用巴文化,也不能用楚文化来加以完全的涵盖或界分。...  相似文献   

16.
顾颉刚先生认为,伏羲是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回溯古代社会,因而从理性上推演出来的一个古代社会的渔猎阶段。我赞同这个观点,以它作为我议论伏羲文化问题的一个前提。宗璞先生概括他的父亲冯友兰先生的见解说,文化本来就是一种有选择的积累。“有选择的积累”是个很好的表述。它是一种文化观点,也是一种研究方法,表示研究文化要重视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不能否定传统,不能忽视根基和由来。同时要向前走,把传统中的优良材料选取出来,加在一起,给以概括,提炼出新的研究成果,把文化推向前进。我也赞同这个见解,以它作为我议论伏羲文化的另一个前提。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数字在一定的文化条件下,其意义常常超出它本身固有的含义。例如,在当今的商业大潮中,我们中国人都喜欢“八”这个数字,因为它是“发财”、“发展”、“发达”的“发”字的谐音;而我们避讳使用数字“四”,因为它是“死”的谐音。再如,我们常常用“十”来表示完整和美满,如“十全十美”。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七”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并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用它来表示“幸运”、“美满”、“多数”等意义。“七”是一个神圣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数字,它对西方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还因为它具…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 ,学术界一直认为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借用汉字来记录宗教经典、传说故事、歌谣、抄录家谱、刻碑文、书写信件、契约、经济账目等。如《瑶族语言简志》就认为 :“瑶族没有反映自己语言的文字 ,一向使用汉字。”这一观点常被采用。但我们认为瑶族有自己的文字 ,即他们抄录民族典籍时所用的文字。为区别于 2 0世纪 80年代以瑶族勉语为基础用拉丁字母所创造的拼音文字 ,我们姑且称这种受汉文影响而产生的瑶文为“古瑶文”。古瑶文来源于汉字 ,初识之下 ,它们与汉字之间似乎无太大的差别 ,故而人们常认为瑶族自古以来所用文字为汉字 ,但…  相似文献   

19.
加强科技文化普及工作是我国推进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基本方略,四川“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需要加强科技文化普及工作.科技文化普及的复杂性与效率问题呼唤创新发展思路,四川打造“智慧城市”为建设“智慧科普”传播系统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20.
女部汉字与华夏女性观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语言文字研究已步入广袤的文化领域,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各层面。与社会文化的多边缘结合,使语言文字研究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获得了丰硕成果。本文拟从女部汉字入手,结合文献典籍,对其中三个颇引人关注的问题作一文化思考,以就教于方家。一有学者认为:凭汉字字形去证明女性文化中男女地位差异的做法是很不科学的;至于现代汉字,它已基本丧失了象形的功能,其字形根本不能用于探讨女性文化①。是否真如是说,我们还得对汉字的性质、历史及现状作一番深入的分析。首先,我们应弄清汉字的属性。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符号可分为有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