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刊今年第9期刊有《“朝霞在西”“晚霞在东”有误》一,章认定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看云识天气》中“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的说明有误。以为只能是“朝霞在东”、“晚霞在西”。  相似文献   

2.
案例一:地理老师走进语文课堂一位语文老师在执教《看云识天气》时,别出心裁地邀请地理老师走进教室。学生起初一愣,后经老师说明,才心情坦然地露出微笑。随着老师的讲解,学生初步了解了“卷云”“卷层云”“积雨云”;随着“晕”“华”“虹”的图案,学生辨清了三者的差别。在地理老师专业性的讲述中,学生们学完了课文,轻松自在地走出了课堂。学生们感叹道:“地理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还真新鲜。”思考:《看云识天气》一文说明的问题并不深奥,凭借文章本身完全能弄懂。即使文中有些名词术语使人模糊不清,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前先作准备,并凭…  相似文献   

3.
《看云识天气》第三段中有一个词值得商榷:“如果卷云成群结队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此句中的“粼波”应为“鳞波”。 首先,从语境看,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是卷积云。  相似文献   

4.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属于事理说明文。“看”是观察的意思 ,“识”是辨别的意思。这一标题简洁、明确 ,高度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文章不仅要写云 ,而且更要写出云和天气的关系。阅读文章时 ,如果我们能按照题意考虑文章的内容 ,就能做到高屋见瓴 ,心中有数。一、分门别类 ,清晰地说明事物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云”,云的特征是“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如何把大自然的这一特点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介绍清楚呢 ?这是至关重要的 ,而这一部分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写…  相似文献   

5.
谭妙蓉 《师道》2005,(4):30-30
又是下午第一节课,教室里弥漫着一股慵懒的味道。下午第一节课学生精神状态大多不好,虽然我有心理准备,在备课时尽可能地把课设计得活泼一些,可是这节课我要讲的是《看云识天气》的语言特点。说明,在学生看来是最无趣的,而“语言特点”则恐怕是无趣中的无趣了。  相似文献   

6.
设计一【思路综述】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和知识。云与天气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但作者却把它说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了分类别和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生动。由此可以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课前要求学生在预习中熟读课文,绘制云与天气变化的对应表格,写观察日记,并进一步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谚语。教学时把课堂搬到室外(便于看云,利于教学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读”到的、“写”到的、“看”到的进行比照,了解“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学习说明的方法,体悟文章的语言。【教学简…  相似文献   

7.
毛丽新同学问:《看云识天气》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那么课文中讲了哪几种云?怎样根据云来识别天气呢?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说:“云是天上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相似文献   

8.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典型的科学说明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说明语言规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说明文。编者刘真福老师曾引用《文心雕龙》里“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来阐述选编本文的意图。这足以告诫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这“第一课”。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达到以下三点:一是感受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意识;二是学会准确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三是学习以简短的语言概括全篇和段落的内容要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角色转换的方式,即由学生当老师,老师从旁指导,学生自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看云识天气》是一篇内容浅显、生动有趣的科学小品,让学生自教,他们定能完成好任务。当然,教师在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按照“大纲”的  相似文献   

10.
陈恺同学问:“《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明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时,为什么主要采用分类别、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而不采用别的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及说明的内容决定的。本文具体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以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着重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变化姿态万千,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进行描述说明比较方便,而云的变化又与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采用分类说明的方法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11.
牛银安 《辅导员》2010,(6):14-14
一次到学校去听课,一连听了两节,一节是《看云识天气》,一节是《泉》,两位老师用的都是阅读教学“四步法”——审题目、悟主题、看选材、找特点,但各有千秋,殊途同归,使我产生了许多感悟。  相似文献   

12.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精美的科普说明文,内容丰富翔实,贴近生活,说明方法科学适当,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通俗易懂。结合新课改,运用新理念,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相似文献   

13.
比喻就是打比方。那么,学生把《看云识天气》中“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峰峦……”的说明方法答成“比喻”,对不对呢?一  相似文献   

14.
许多人误认为说明文是不讲究文采的,只要平铺直叙,介绍事物、说明事理即可。其实,“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叶圣陶《文章例话。)那么,怎样才能把说明文写得生动有趣呢?我以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趣”从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而来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会使文章生动形象。如《看云识天气》开头写道:“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  相似文献   

15.
谈“说明”     
“说明”,是写作学的术语,它代表文章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有些学者并不承认,电大的写作教材《基础写作学》就否定了“说明”。这本书认为:“‘说明’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宽泛,……和‘叙述’实在很难区别。”因此,作者把“说明”从表达方式中删去。  相似文献   

16.
一、说明文与说明性课文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将说明文注解为“说明事物情况或道理的文章”,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学生辞海》将说明文注解为“一种以说明事物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说明,将事物的性质、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坐标”,而且是我们命题的“导航灯”。用新课标来指导语文试题的编制,有利于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一、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为出发点来命题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常见的表达方式”包括常用句式、段落等。从这一点看,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为出发点来进行命题无疑是符合语言学习的目的和新课标要求的。请看这样几道题目:1.学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你一定很有感触。请把你要说的话浓缩成一句保护地球的宣传标语(口号)…  相似文献   

18.
一次到学校去听课,一连听了两节,一节是《看云识天气》,一节是《泉》,两位老师用的都是阅读教学四步法——审题目、悟主题、看选材、找特点,但各有千秋,殊途同归,使我产生了许多感悟。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标教材自2001年开始投入试验以来,不断有人质疑入选七年级上册的《看云识天气》一文,认为此文不宜选做课文,理由是:这篇自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今天看来已显得相当陈旧;在全国广大城乡,以气象卫星预报天气情况已完全取代通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语文教师,要讲究“讲课”艺术,要注重教学实效,就必须做到“四忌”: 一忌口若悬河,“满堂灌”。 语文老师不能因循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接收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没有突出“主体”地位,主动意识,创新思维和实用操作等,不注重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技巧,不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变动,这是不可取的。上课一开始,老师从释题到简介作者作品、范读课文、分析结构、总结主题等,滔滔不绝地讲,不是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成了“肢解课文”的“刽子手”,老师成了“主体”,学生成了听众,毫无自由支配时间。如教《看云识天气》一文,老师从云与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