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毅一 《河南教育》2018,(12):116-116
在王威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姓马”“信马”“言马”,更要“爱马”。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心里有阳光,才能培养出看得到阳光的人;只有自己有信仰,才能把信仰传递到学生身上,从而塑造充满正能量的新时代人才。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要贯彻落实“大思政课”理念,善用“大思政课”能有效提升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奠定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之基,“大思政课”教学内容铸造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之魂,“大思政课”教学方法夯实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之根。践行“大思政课”理念,要因材施教:培养“大先生”,建设善用“大思政课”育人“大队伍”;因事而化:化用新时代“大事件”丰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因时而进:开展凸显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以及“互联网+”新态势下的思政课创新教法;因势而新:建设“大课程”体系,搭建思政课教学“大平台”,应用协同育人“大机制”。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学习高中思政课过程中,因经验断层,需要教师为其搭建成长的“脚手架”,这一过程就是教师实施补偿性教学的过程。思政课的课程特质及课程目标决定了思政课教师要采取补偿性教学,引导学生坚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为此,思政课教师应给学生补充党的创新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知识,以打造立德树人的“立学”课堂。  相似文献   

4.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思政课需从察史、观今、明理三个向度重点把握。察史即要用好“四史”资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四史”则是思政课最为鲜活、生动的内容,有助于充盈思政课的厚度。观今即要讲好中国故事,增添思政课的温度。这要求用中国故事讲好道理、事理,培养有信仰的学生,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明理即要说透科学真理,增强思政课的信度,让学生真学真信真行,立志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5.
“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教育理念,符合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能够有效地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是新时期进行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文章从艺术类职业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入手,结合艺术类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旨在通过分析和梳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理论,阐明“以学生为中心”的艺术类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是时代所需,是培养德艺双馨的时代新人的需要,并从艺术与思政的双向赋能、理论与实践的双轮驱动、线上与线下的双线融合、改革与创新双向发力这几个方面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艺术类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的路径,希望能对当下艺术类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活动”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理念,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教学都应该渗透“活动”教学思想,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活动”教学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能使“思政课”教学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寓教于乐,使“思政课”教学具有吸引力,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了“大思政课”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大思政课”之“大”体现在跨越多元主体协同育人,蕴含实践大课协同育人,统筹多维空间协同育人,整合多方资源协同育人的大主体、大活力、大空间、大资源。“大思政课”倡导构筑协同育人大格局,能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夯实信仰之基,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守正创新强化内在动力,为阐释中国之治提供理论指导。新时代落实“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就要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持续推进社会资源的课程化整合与转化,不断强化“大思政课”的体制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8.
王国芳 《江苏教育》2023,(24):27-28
思政课的大概念教学应强化目标意识,服务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发挥思政课独特的育人价值;思政课的大概念教学应强化创新意识,服务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善用“大思政课”;思政课的大概念教学应强化使命意识,服务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在“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展现大智慧,追求大作为。  相似文献   

9.
思政教育和知识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两个环节,缺一不可,思政课则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但思政课教育也存在着空心化和形式化问题,教学老化,内容生硬,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中,借助创新创业教育增强高职思政课的活力,并且系统性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及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采取文献调查法、定性分析法、调查调研法、经验总结法、实证研究法等方法,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手段、思政教育内涵等,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展开途径进行了实验研究。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认知和能力都有了一定提升,并且也提高了他们对高职思政课的兴趣。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既可以提升高职思政课活力,又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互联网+”教育手段是非常不错的教学方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线上或线下)是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必要的途径,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立德树人的工作,旨在培养大学生政治与价值认同。政治与价值认同要求知行合一,要求把所学知识理论内化为信仰并付诸实践。这就需要特别关注并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真学、真信、真做。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及其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合作”为核心要求,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要求更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通过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自评与外评相统_的评估方式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调整学习方法。合作学习理念与方法契合“思政课”教学需要,特别是能够满足“思政课”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要求,可以为“思政课”教学借鉴运用。  相似文献   

11.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精神的充分体现,是高校思政课程的丰富教育素材和课程资源,是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民族自信、引领价值追求的生动教科书。推动“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培养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激发青年学生斗争精神,增强青年学生创新意识,有助于拓宽高校思政课教育渠道,增强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双创”教育模式下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双创”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故从“双创”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路径两个层面展开探究,详细阐述了“双创”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以期能够为一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精神事关民族复兴,高校思政课是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渠道,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培养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时代同频共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好青年。高校思政教师在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应坚持构建课堂、校园、社会、网络“一体化”的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模式,并不断拓宽思政育人载体,推进教学方法创新,推进二十大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4.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学过程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学不乏存在思政课教师潜心于思政课的艺术性,即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而忽视思政课的学术性,即理论对学生思维启发、经验养成、价值塑造的专业引导作用。思政课教学的学术性与艺术性被割裂开来,学生对思政教育存在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的问题。造成思政课艺术性与学术性分离原因,主要是教师困囿于“学科知识”,缺乏教育之“教”的意识;困囿于“教学经验”,缺乏理论之“思”;困囿于“工作文化”,缺乏对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的认知。因此,构建高中思政课教学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需要确定学术与艺术融合的原则,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联结,并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思政课堂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职业发展规划、社会适应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如何利用思政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职业操守和创新思维。以“课堂思政三分钟”为抓手,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藏的思想政治元素,将做人做事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经过一年的实践,“思政三分钟”成了学生喜欢的课前“课”。  相似文献   

16.
谢俊 《高教论坛》2021,(8):8-10
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叙述方式在思政课理论知识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堵墙,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叙述方式是打通思政课教育教学育人工程“最后一公里”的应有之义。新时代思政课叙述方式的创新,关键在教师,以“讲好中国故事”建构叙述场域、以影视案例增强叙述生动性,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曾青生  孙园  曾娜 《教育与职业》2020,(10):107-112
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思政课的价值旨归和评判思政课实效性的根本依据。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具有主体自觉性、内容现实性、师生互动性三个特征,影响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的矛盾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的应然与实然矛盾、师生的对接与错位矛盾、知行的统一与隔离矛盾。文章提出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抓住创新“力”、把握协调“度”、培植绿色“情”、激发开放“气”、达成共享“境”五个途径促进大学生获得感的生成与提升。  相似文献   

18.
刘兰兰 《河南教育》2022,(10):42-43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和教学理念,创新思政课微信公众平台内容,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发挥其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的作用,把思政课打造成培根铸魂的“金课”,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新时代青年长志气、强骨气、厚底气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优质教学资源.目前,思政课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教育存在内容“失真”、教师“失语”、教材“失踪”、学生“失声”之话语权困境.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政课,必须从提升政治高度、增强理论厚度、拓延课程广度、赋予思想温度四方面探寻实践进路,引领学生坚守理想信仰.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涉及教材、教师、学生等多维要素的系统工程.要建设好这项系统工程,必须深化教材、教法、教师、学生、考核“五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即整合教材内容,构建适合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探索适宜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模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高职教师的“主导”作用;立足学生实际,准确把握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主体”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创新吻合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