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OBE教育理念驱动的个性化教学改革方案、OBE教育理念驱动的课程教学设计、OBE教育理念驱动的课程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论述了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个性化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培养满足新工科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结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过程流体机械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考核机制中存在的弊端,借助“互联网+”技术及网络平台上丰富的视频资源,构建了常规线下课堂与和“互联网+”线上课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分析与知识点强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建立了多样化的考评机制,为新形势下的高校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也为高校新工科课程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面向新工科建设需求,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创新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四结合”课程体系,建立新工科背景下以“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核心的全方位资源共享课程平台。将理论课程、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创新设计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通过“传统教学+信息技术+口袋实验室仿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个性化学习,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结合新工科的建设要求,文章立足培育学生工程制图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将项目式教学融入“工程图学”课程建设中,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项目教学的工程图学教学改革新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又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程特点、教学内容、项目实施、改革意义等方面加以分析,并以工程图学项目式教学为例详细阐述了若干案例,论述了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图学项目式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阐述了新文科背景下“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然后分析了“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论述了新文科背景下“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包括更新教学内容与重点、增加案例教学、改变考核形式。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重点抓住新工科对工程教育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等方面的探索需求,围绕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平台创建、创新实践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等问题,提出以“运动控制”为专业特色,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进行层次化、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以提高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出与当前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符的合格自动化人才。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新工科改造背景下,结合“双一流”建设,打造“金课”建设,进行研究型教学课程改革探索,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探索传统课程“内燃机原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模式,充分发挥课程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结合北京理工大学在内燃机领域的科研积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融入研究型课堂,以案例式教学为主线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围绕新工科背景下高水平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开展了理论知识与产业实践紧密融合、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学改革与资源建设有机融合的“三融合”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并在材料化学专业高分子化学课程中进行了实践探索。实践证明,该项改革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建设给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以Z大学系统科学与工程课程为实践背景,结合新工科要求,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点、新工科形势下课程教学面临的新挑战、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成效等方面,开展系统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为类似工科课程教学改革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阐述了“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现状,然后从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专家进课堂”的第二课堂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新工科背景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2.
孟雪 《西部素质教育》2023,(19):127-130
文章首先分析了“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教学现状,然后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路径,包括厘定教学目标、拓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等。  相似文献   

13.
黄华娟  韦修喜 《教师》2024,(11):105-107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是高校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重要模式。为适应新工科建设对计算机类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高校应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的特殊需求,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产学研办学特色,培育更多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基于此,文章阐述了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解析计算机类专业对“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特殊需求,并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研究生“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新工科创新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新经济新形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是国际贸易学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生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专业课中具有重要地位。新文科背景下,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既要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又要体现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本文以沈阳理工大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介绍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定位、特色与教学内容创新“234”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三个坚持”,教学方法改革“三个注重”,教材选用“三个原则”,教学案例与思政专题“双十设计”以及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学效果等,以期为新文科背景下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新冠疫情背景下“云”教学的大规模应用,给研究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良机,也凸显了研究生思政课改革的迫切性。基于此新发展阶段,文章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几个关键方面进行了梳理,进而提出未来针对性推动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举措,即“以互动交流式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以教师引导强化学生自主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以行政、教学、科研的模块化分工格局为基础,改变学校的‘管理’;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需求为基础,改变网络平台的‘供给’”,以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研究生思政课以学生为中心,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公共基础课程的研究现状,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认证方法,分析了目前高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所面临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结合吉林建筑大学发展目标,讨论了工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同时,根据吉林建筑大学各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情况,初步提出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模块化改革方案,以期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和推广提供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17.
新工科背景下,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是目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遍问题,在授课中注重提升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研究生教学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通过以资源与环境领域的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环境污染化学课程为例,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工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的现状,从课程特点、案例选择、案例编写、课堂讨论、教学效果等方面,探索了专业学位硕士...  相似文献   

18.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实践课程,其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系统模型的构建与分析。在新工科与“工业4.0”背景下,“互联网+”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符合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新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互联网+翻转课堂”电力系统分析实验课程体现了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实验教学新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也是在课时压缩形势下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传感器与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班的核心选修课程,是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培养优秀综合性应用型本科生的重要知识板块。然而,该课程目前仍主要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教与学满意度较差。为此,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传感器与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探究该课程教学方法和学生实际掌握情况与新工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方案,以期通过2~3年的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探索出新工科背景下“传感器与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出满足新工科建设的优质应用型机械类学生。  相似文献   

20.
霍丹  余付平  韩雪艳  黄江虹 《教师》2023,(6):105-107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作者基于新工科背景,研究空中交通管理专业“飞行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新需求,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的新策略,提出了重构“专题化—模块化”教学内容,创建“双库牵引、双台支撑、理实交融”的新型教学模式,建立“成果导向—过程评价”的评价体系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探索新的空中交通管理专业“飞行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途径,以期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