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肖伊绯 《寻根》2013,(2):65-73
在中国俗文化话语中,"母夜叉"往往用来形容凶狠彪悍的成年女子。无疑,这个词汇大多数情境下都属贬义,与中国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形成鲜明对比。《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中仅有的三名女性之一——"母夜叉"孙二娘,就以开黑店、劫杀商客、做人肉包子等凶悍行径而为人们所熟知。  相似文献   

2.
在道教众多的神灵中,被称为"太子爷"、"中坛元帅"、"金康元帅"、"罗车太子"等尊号的哪咤,受到相当广泛的信仰.这里,就其哪咤信仰的由来、演变以及在巴蜀传播的情况而作一简论.  相似文献   

3.
汉代巴蜀地区的教育活动包括地方官学、私学和游学。其中官学教育最受重视,也最发达。地方私学教育在官学的影响下十分繁荣,为官学之补充。巴蜀士人在两汉间的游学活动也一直没有间断。这三种教育活动共同促进了巴蜀地方教育的发展繁荣,也为汉中央王朝培养输送了大量的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4.
唐五代是巴蜀地区民间信仰的大发展时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祗大致可分为先贤、自然、创世神及其他共四类。神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巴蜀“重淫祀”的民俗文化氛围,神祗祭祀与经济活动及教化相关,所崇拜的先贤大都活动于经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5.
唐五代是巴蜀地区民间信仰的大发展时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祇大致可分为先贤、自然、创世神及其他共四类.神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巴蜀"重淫祀"的民俗文化氛围,神祗祭祀与经济活动及教化相关,所崇拜的先贤大都活动于经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6.
曾議慧 《寻根》2022,(6):46-51
<正>织金财神庙多年来香火不绝,是织金地区人民追求财富观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清代改土归流后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2006年,织金财神庙正式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珍贵历史价值不言而喻。但学界尚未从其蕴含的历史价值,探究历史上其代表的汉文化财神信仰如何在织金少数民族地区落地生根,并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财神崇拜。本文试从中原财神信仰的起源、织金地区财神信仰的兴起、  相似文献   

7.
大禹治水的史事虽见于诸多传世文献,但由于年代久远,考古资料欠缺,曾为不少学者所质疑。近年来,有关大禹治水的出土文献不断增多,研究显示,大禹治水不仅仅是历史传说,而是确有其事。在巴蜀地区,与大禹相关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古迹颇为丰富,构成了多彩鲜明的大禹文化景观。大禹治水成功,不仅推动了中国国家的形成,奏响了中华文明的前奏,而且推进了古巴蜀文明的进程,对后世巴蜀治水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杨帆 《寻根》2013,(5):50-53
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宋代以降在东南沿海地区受到广泛崇拜,历经数百年流传,其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受到了历代朝廷的重视,被尊为上庇国家社稷、下护黎民百姓的神。其封号自宋代"夫人"始,至清康熙时被晋封为"天后",到清中后期确立了天后作为"海上女神"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范围也逐渐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贵州赫章可乐夜郎时期民族墓葬中出土的巴蜀式柳叶形铜剑,反映从战国早期开始,巴蜀铜兵器就不断输入到夜郎地区,并稳定地融入到当地民族文化中,发展成为当地有代表性的兵器系列。其传输路线对于南夷道的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而巴蜀式长兵器在当地的阙如,可能是巴蜀地区曾实行过特殊的兵器禁运政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圣” ,古陶文作 ,从土 ,从右 ,古代方言用字 ,音k懕。《说文》 :“圣 ,汝颍之间谓致力于地曰圣。”若当时淮河上游汝颍一带有“圣人”一词 ,则应是指从事农业劳作的人。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 ,淮河流域一些地方称下田干活挣工分为“k摮工分” ,现在则称外出打工挣钱为“k摮钱” ,笔者推测这里的k摮可能是“圣”一声之转 ,是“圣”的引申义———用力而有所获。当“苦”字造出来以后 ,又承担起“圣”的进一步引申义———致力于地虽有所获 ,但收入很少且十分辛苦 ,乃至陷于贫困。如《商君书·外内》云 :“效农之用力最苦 ,而赢利最少…  相似文献   

11.
正明清时期鲁西地区的鲁义姑信仰鲁义姑,刘向《列女传》称"鲁义姑姊",民间称"鲁义神姑""鲁姑奶奶",是鲁西民间代表性的女神之一。有学者考证,鲁义姑故事发生的时间应为春秋后期,其故里为宁阳县南义村(今泰安市宁阳县磁窑镇南驿村)。鲁义姑是鲁西地区特有的乡土神灵,承载着地方的历史和文化,相较其他神灵更具生命力和延续性,至今  相似文献   

12.
"虽遂"等字与"须叙"等字同音是西南官话中的特殊现象,与其他方言的"虽遂岁碎"同音不一致.从语音规律考查,这是汉语方言中在舌尖前音声母ts、tsh、s、z的影响下,三等合口韵介音-iu-有两种演变方式的结果.从与邻近主要方言的比较看,这种读音现象是西南官话的特点.从<蜀语>和<天下郡国利病书>记栽的这种语音特征出现的时间来看,西南官话在清代以前就已经形成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张干 《华夏文化》2021,(1):29-30
《静女》诗"彤管"所指何物,诸家分歧颇多.对"彤管"之解释计有九说,皆有不足之处."彤管"当训作"彤莞",为初生之香蒲.此种训释不仅合于《静女》对"彤管"的描述,亦与诗歌的整体语境相符.  相似文献   

14.
田探 《华夏文化》2010,(1):45-47
<正>信仰体现了个体对生命最高价值的追求。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中国民间信仰在农村根基深厚,影响广泛。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间信仰环境的宽松,在广大农村民间信仰成为非常活跃的现象,呈现出繁荣的趋势。因而,关注民间信仰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心和谐,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黎力 《寻根》2007,(4):110-113
鄂西南地区的土家族聚居地—长阳、五峰、巴东、建始、恩施和鹤峰交界地区的土家族人,在老人死后,对亡人的一系列祭奠活动,其名称各不相同,有"打丧  相似文献   

16.
《巴蜀化系列丛书》展示了巴蜀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它的出版,确实是化建设上的一件大事。所以,我首先代表省委、省政府,向积极倡导、支持巴蜀化研究的老领导、专家学、省社科院的同志、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7.
未“结”的不“解”之缘赵秋长,刘在山19世纪中叶的俄国伟大作家、革命家、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生宣传革命并身体力行,他高风亮节却历尽艰辛,被称为文学上的普罗米修斯。他在被沙皇囚禁期间写成的著名长篇小说《怎么办?》,有“生活的教科书”之美誉。这部“新人...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筹备,在新世纪之初宣告成立,这是我省文化建设上的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代表省委、省政府表示祝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马克思曾经指出,从根本上说,文化就是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活动及其成果。人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又熏陶人、塑造人、发展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经济越是向前发展,文化对经济、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就越大。 当然,不同的文化的历史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只有先进文化才能对社会发展产生长远、积极…  相似文献   

19.
晓瑞 《华夏文化》2006,(3):52-53
当你来到滇西边疆,特别是在保山坝和昌宁、施甸、临沧等地,会听到很多人被称作“蛮儿”。其中有的是名字,而更多是对普通男子的通称,根本界定不了它的褒贬色彩。父母称自己的孩子时,便说:“我的蛮儿”,特别有爱呢的成份。“蛮儿”或“蛮”到底源自何处?为什么滇西人们喜欢称“蛮”?我们不妨探究一番。  相似文献   

20.
易经是一部奇书。从形式到内涵,它都具有两重性,正是它的奇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