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结合新形势下的社会现状和毕业生特点,梳理主动、被动两类“慢就业”学生群体及其在就业工作中的各方面具体表现,分析社会、家庭、求职技能与学生心理四个层面的相关因素,结合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毕业生“慢就业”全过程精准帮扶提升路径,助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状况下衍生出的“慢就业”现象逐渐引起社会关注。目前关于“慢就业”的概念尚未形成定论,但其特征较为明显,“慢就业”的形成有高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原因,而深层原因是就业供需双方的诸多不匹配,因此提出以精准就业的方式破解“慢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益突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依据精准帮扶理论中精准识别、精准分析和精准施策的研究思路,首先根据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目的和行为差异,将其划分为:考察蓄力型、“学考”多战型、优选固执型、就业困难型和放任消极型五类,然后针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不同类型进行成因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精准帮扶策略,以期有效化解“慢就业”的消极作用,促进广大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4.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就业大军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因为社会就业环境的影响、高校就业教育指导不到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制约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欠缺,使得他们陷入重重就业困境。切实解决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和贫困大学生个人共同努力,构建四位一体的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复合路径。  相似文献   

5.
6.
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布所属高校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指标,2000年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开始采纳这种做法。然而,随着毕业生就业呈多元化的趋势,人们对就业率这一指标的真实性和含金量质疑颇多,认为现行的毕业生就业率指标,不仅难以反映高校就业的真实情况,反而容易对社会和考生产生误导,甚至对高校的自身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既关系到个体价值的实现、家庭幸福水平的提升,更关系着我国社会长期的和谐稳定,所以,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国家战略性核心问题。为保障大学生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就好业,社会各界在党的政策引导下积极行动,不断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就业创业培育能力,致力于破解学生就业难题。然而,当前出现的一种日益突出的新就业现象,即“慢就业”现象,引起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树立精准治理视野,在深入剖析“慢就业”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此问题所面对的现实难题的基础上,提出精准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慢就业”解困机制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8.
高等院校就业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就业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如何科学的评价各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章在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就业工作实际情况以及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基础上,着重从学校因素和学生因素两方面浅谈高等院校就业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变得愈发突出,这也表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发生转变。我们可以将“慢就业”理解为一种新的就业观念,是对原有就业模式的突破,也可以理解为是大学生对激烈竞争形势的一种逃避,主观造成的“职业空档期”。“慢就业”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结果,也和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够匹配有关,更与大学生在面对激烈就业竞争时的选择有关。应对这一现象,大学生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高校要做好精准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国家和社会要创造更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庞大的就业群体,就业信息不对称,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就业帮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促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在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复杂就业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如何利用自身角色优势,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精准帮扶,帮助大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探索自己、构建自己,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探索工作世界,多角度、多途径获取工作世界的信息,实现"人职"匹配,从而在职业中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尤为重要。从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精准帮扶的意义、优势以及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和择业工作中精准帮扶的方法、路径等几个方面,尝试论证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和择业工作中,进行精准帮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部分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或就业质量低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精准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帮扶体系等,构建精准就业帮扶模式,从而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滁州学院学报》2018,(5):93-97
为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进行系统探究,本文从大学生选择的意愿,将大学生"慢就业"分为理性选择型和被动无奈型两种,并概括了大学生"慢就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形成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就业形势、社会的多样性和宽容度、家庭条件氛围、学校教育、大学生就业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并提出从改善就业创业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供全过程的就业指导服务来预防和应对大学生"慢就业"的消极影响,以促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流于形式的现状,本文从内容和考核方式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粗糙集指标筛选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其包含了5个准则层指标和19个方案层指标,对群组决策专家权重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判断矩阵计算出各指标层的权重,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高校有必要在社会实践主题选题的专业相关性、社会需求性,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沟通交际、观察应变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加大对大学生的培养力度,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也需要在上述方面时刻锻炼自己。同时,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等级的评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论述了构建高校院系大学生就业工作考核的原则和要求,结合院系大学生就业工作实际,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包含7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的院系大学生就业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对每个二级考核指标分别制定出考核方法、考核的主要观测点,并根据考核指标的重要性赋予二级考核指标一定的分值。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职业规划教育能够化解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激发大学生的求职动力,促进大学生精准就业。利用互联网技术,采取建立微平台、微课程体系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大学生职业规划进行深度融合,拓宽大学生职业规划路径,弥补传统职业规划的不足,促使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质来选择合适的职业。在助推大学生精准化就业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创新要素。  相似文献   

16.
“慢就业”是现代社会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整体趋势。这一方面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大学生自身对就业的认知与感受有一定的关系。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本质动因进行分析,是进一步采取措施减少“慢就业”现象负面影响的重要基础,利于最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问题,并将“慢就业”引导到科学的发展方向上。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经济下行和新冠疫情等多重压力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凸显。一方面国家出台多项政策“稳就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选择“慢就业”。本研究通过梳理近年来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慢就业”的界定、成因、影响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述评,以期为进一步扩展和深入研究和解决大学生“慢就业”问题提供参考和答案。  相似文献   

18.
构建高校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倡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和管理.科学的高校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各项指标既要反映学生工作的基本特点,力求体现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内容、新要求、新空问,整体上反映学生工作各个环节的发展变化情况;又要便于对其工作状况进行综合测评,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促进工作.因此,在构建高校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体现客观性、可行性和导向性.  相似文献   

19.
构建高校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倡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和管理。科学的高校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各项指标既要反映学生工作的基本特点,力求体现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内容、新要求、新空间,整体上反映学生工作各个环节的发展变化情况;又要便于对其工作状况进行综合测评,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促进工作。因此,在构建高校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体现客观性、可行性和导向性。  相似文献   

20.
“慢就业”热潮下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精准引导大学生理性就业,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以广东省高校应届本科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慢就业”群体的现状特征,结合半结构化访谈探索其“慢就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直接就业者相比,“慢就业族”的就业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影响“慢就业”行为的因素包括自我认知、就业期望、就业能力和亲友资源。由此,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职业探索,合理化就业期望,增强职业技能培养,发挥朋辈互促效应,强化家校教育。研究以期丰富大学生“慢就业”领域研究,并为高校职业规划指导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