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列强都把控制郑国当做战胜对手、建立霸权的必要步骤,因为郑国位处中原核心的交通枢纽,其国力不弱,归属何方对战略格局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2.
《后汉书》载东汉名将班超曾任"假司马L职,注家皆将此"假司马"解为"代理司马"或"管理司马"。以当时情理揆之,班超出任"代理司马"实不可能,"假司马"当为军司马之副职"军假司马"的省称.  相似文献   

3.
南宋军制与北宋不同,以屯驻大军为正规军,取代了北宋禁军的地位。南宋初年,屯驻诸军由诸大将分统,军力大大强于三衙之军,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藩镇制,形成弱干强枝的局面。“绍兴和议”时,削诸将兵权,加强中央军权。其军队内部编制与军官职级也不同于北宋。南宋初年,御营司为最高军事机关,绍兴十八年后军权始归枢密院。  相似文献   

4.
山东高青陈庄M35所出■簋,器主之名不能确释,当依字形定名为■而非"引",■的身份是齐国的高级贵族,可能是卿的级别,疑与天子命卿制度有关。铭文所见齐师当为齐国之军队,其辖属权也归齐国国君所有,而非周王朝所有,西周金文中所见的诸国军队为周王室所派官员职掌,多为联合作战时的统一指挥问题而非诸侯国军队归周王室辖属之证据。周王命■司掌齐师可能与周王烹杀齐哀公相关,其细节史籍记录不详,故只能做推断之辞。  相似文献   

5.
过去学术界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灭族刑始于秦。其实,从历史文献和法理学的角度来看,灭族刑在西周已产生,春秋时期已经盛行。灭族刑主要适用于国家惩处危及社稷安危的国事罪;同时,统治集团在政治斗争中也常施用这种刑罚。这种极为残忍的刑罚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历史变化及政治斗争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明史·七卿年表》详细记载了洪武十三年以后吏部尚书任、去职的年月始末与结局,所载吏部尚书几乎臻于完备。综合可考的史料,尽可能准确、详备地对洪武元年至洪武十二年的吏部尚书进行一番梳理后补订的此十二年间的明代吏部尚书表是对《明史·七卿年表》的补充与完善。对几种吏部尚书表进行必要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吏部尚书的任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明代吏部尚书由于受到皇权、阁权和宦权的挤压,导致在整个中央体制中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7.
西魏末年宇文泰改行六官制度,这种制度不是简单地模仿原来的尚书省,而是全面合并三省、御史台、太常等九卿、国子祭酒等四卿以及部分宿卫军机构而成,它有一些创造,对隋唐官制有一定影响,但是隋唐官制最重要的渊源还是西魏,特别是西魏大统十二年整顿以后的制度。那些认为隋唐职官制度主要源自北齐或北周的看法并不妥当,学术界对北周六官的一些模糊认识需要廓清。  相似文献   

8.
在商代先进手工业的基础上,卫国的手工业在西周春秋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论从出土实物还是商业流通状况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手工业的发展对其社会各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统治者生活的腐朽和政治的无能,西周春秋时期卫国手工业的发展却未能带来国家的稳定和强大。  相似文献   

9.
在春秋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中,晋国的社会变动尤为典型,新制度较早产生并确立于晋国,代表着春秋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影响晋国社会变动的诸多因素中,军功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军功制度的推行,对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格局、经济关系、社会阶级关系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春秋晋国的军功制度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是战国时代军功制度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国人是我国西周春秋时期出现的,介于上层贵族与普通平民之间的一特殊社会阶层。国人是统治宗族的成员,伴随着宗族血缘社会组织体系的产生而产生,亦随着该体系的解体而瓦解。国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各方面都拥有广泛的社会权力和影响力,是西周春秋时期一支强大的社会实力集团。  相似文献   

11.
西周官爵实际上是为其复杂的行政官僚体系所制定的礼仪等级规范,这在讲究尊卑高下秩序的周朝是十分重要的.文章对整个西周官爵体系作了一个粗略的梳理,并分析了在西周王室和诸侯两级官爵体制中官员流动对其命服的影响.此外,就官爵与封爵之间发生的一些平行交叉的状况进行了分缕,解释了有关"上公九命日伯"、"五侯九伯"、"伯""牧"等学界长期纷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经过不断丰富、传抄演绎才逐渐定型,故事的起源是先秦时期《吕氏春秋》"大鼓有寇";两汉时期,司马迁《史记》中添加了"烽火"因素,同时将故事内容进行丰富,经过历代演绎与流传,到明清时期遂成为"信史"。  相似文献   

13.
从古至今,服饰一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服饰者,乃人体衣着兼人体装饰品,属于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服饰的实用功能,大致可以归纳为避寒暑、蔽形体、增美饰、表仪态、遮羞耻等五个方面.古代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规范.随之演化出相应的服饰制度.而西周时期贵族阶级的命服制度即是一个典型代表.本文的主旨意在于研究和探讨西周时期贵族阶级的命服制度.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制礼作乐"的过程,周人的修辞技能和文体意识都不断提高,尤其是周代重要政治制度之一策命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书面形式的"策命"代替了口头形式的"命",促成了具有清晰文体特征的策命文书的形成。这种专门应用于特定策命典礼场合的政治性文书使灵活易变的口头文体固定化,由于经常性地撰制和发布,逐渐形成了形式严谨、体制固定、内容明确、词语古奥、语言高度雅化和程式化、风格庄严肃穆的文体特征,《周书》诸诰便是在这种策命文书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后形成的。这种"命体"的策命文书体现了原初形态"书"篇的文体模式,决定了《尚书》诰命篇章的文体特征,对后世众多散文文体,尤其是官方应用性文体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年出版的清华简《说命》,本文从四方面进行考论:一、神怪故事非《尚书》所宜有;二、傅说言论庸俗而无所作为;三、王的命语冗长而不切实际;四、他籍引文多数杳无踪影。而《尚书·说命》三篇,完全没有上述这些弊病,是具有珍贵价值的古文献。清华简编者应实事求是地比较清华简和《尚书》两篇不同的《说命》,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鲁国历法状况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食记录在计时标尺上是相当可靠的参照点。对《春秋》日食37事的记载用现代计算方法进行逆推后得知:春秋时期鲁国人尚不知“每十九年中应有七闰”,鲁国历法只能是闰余乖次、有失规范的历法。由此得出:“鲁国的历法”不可能是古六历之一的“鲁历”;“周王朝的历法”也不可能是古六历之一的“周历”的结论。坚持推算与考证的紧密结合,春秋鲁国历谱一定可以复原再现。  相似文献   

17.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了精要的总结。阴阳家作为六家之一,在先秦学术史上拥有着崇高的地位。从《论六家要旨》的文本出发,考据先秦时期阴阳家的发展历程,进一步研究司马谈对阴阳家评价中“四时之大顺”的优点以及“使人拘而多畏”的缺陷,由此探讨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阴阳学派发展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周、春秋时期,与言相关的教育有言教育和言礼教育。言教育培养学生直接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言礼则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一种政治外交活动。言礼教育建立在言教育的基础上,是对诗书运用于社会实践而进行的教育。这两种教育都贯穿广义的诗、书教育,到了孔子,这两种教育便融于对《诗》《书》《礼》《乐》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从《诗经·小雅》看西周至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作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作是辅礼而行、施行教化的工具。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西周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种社会现象在《诗经.小雅》中多有反映。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结合《诗经.小雅》的文本,分别从宗法制度的衰亡,祭祀乐器和祭祀规模的变化,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等角度探究西周至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衰落。  相似文献   

20.
所谓令书即指命令文书,是国家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时传达政府法令的载体,其包含的内容属于国家重要的信息。我国从夏朝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政府具有不同的令书形式和传播渠道,笔者将针对我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令书传播方法和渠道进行分析,探究一下这一时期政府向被统治这传达信息的令书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