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结合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汽车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现状,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了"技能为根本,活动为导向,校企共培育,终身可持续"的职业素养培育路径,对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进行了有益地探索,以期实现提高适应湖北汽车支柱产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培育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中职院校也在逐渐扩张其办学规模,学校的生源数量不断提升,但是其生源质量仍旧不高。新时期,中职院校在开展德育课程教学工作中,要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较高的思想认知,在中职教育中开展德育教学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弘扬,从而更好地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职业素养为导向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旨在培养一批具有良好职业操守以及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综合性高素养的技能人才。文章主要研究了以中职生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德育课程教学,首先对职业素养的含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以中职生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德育课程教学现状,最后具体分析了以中职生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德育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于中职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德育课程教学产生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求职者会赢得更多的求职机会,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密切相关。针对大学生职业素养问题进行了相关调研,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对策研究,从而提升大学生求职能力,实现就业市场的人职匹配。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为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价值导向、理论指引和方法路径。高校辅导员应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革新,把握贯彻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顺应青年工作的"事""时""势",从增强职业认同、理顺职业角色、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能力和提高思政工作亲和力等方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笔者旨在以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为研究目标,通过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现状进行剖析,分析当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出相应的举措,发扬工匠精神,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学生自身以及社会高度重视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各大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都会开设与就业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全球化的加速及我国社会结构、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使人们思想也变得多元化,从而产生许多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思想发展的导向,在精神层面可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起到指引的作用,以确保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能够有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引导,保证职业生涯发展的正确性。从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现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与职业素养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在简要阐述职业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传统职业素养培育中偏重外显职业规范和标准的弊端,提出了构建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内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应体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开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育内容,扩充职业素养培育的载体,构建个性化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墨子职业教育思想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培育视角出发,分析职业素养提升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挖潜墨子职业教育思想,融合现代职教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培育的具体策略,对培育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要做好新时代90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工作,面临各种新问题、新形势和新挑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和提高,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因此,只有校企联动,加强教育与引导,加强双方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熏陶和教育,采用多渠道、多角度、多方法开展职业素养培育工作,使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系统化、具体化,才能取得校企双方的共赢。  相似文献   

10.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具备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社会报道误导、学校教育观念错误、学生个人认知错误导致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缺乏。围绕社会需求,制定职业素养培育模式;围绕企业需求,创新职业素养培育机制;围绕学生需求,打造职业素养培育平台,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素养培养策略,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具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为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并出台系列政策来引领和保障劳动教育的开展。劳动教育是“五育”中的重要一环,它关系着人才培养的品质与效率。文章针对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劳动素养培育的思想与理论依据,然后分析了当前劳动素养培育的基本现状与问题,进而探讨了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成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认同素养、社会责任素养和价值取向素养。然后指出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现实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基础工程;是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策略,即丰富核心素养培育内容;树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创新核心素养培育方法。  相似文献   

13.
旅游人才需求与旅游人才的培养脱节的主要原因,从旅游业的职业特点、旅游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实习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影响和旅游高职院校大学生实习工作的独特性,分析了旅游高职院校大学生内化职业素养的具体内涵和实习期开展内化职业素养培育的必要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旅游高职院校大学生实习的阶段性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实习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内化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和内容。  相似文献   

14.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内在引擎、思想精髓和价值体现,法治精神的培育是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大学生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力军,其法治精神的培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拓展实践教学路径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有力措施,引导大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和道路自信,自觉践行与弘扬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5.
如今互联网已从web1.0发展到web2.0,网络素养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网络素养不仅涵盖网络技能素养,还包括网络法律和道德素养。网络素养提升的实质就是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同时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要强化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建设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改进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思政工作者的网络素养。  相似文献   

16.
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是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实施德育学分制,为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构建了具有导向性、评价性、激励性的综合实践平台。构建以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中职德育学分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德育学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下,自主、自觉地参与德育综合实践活动,从而不断促进自身职业素养的全面培育和综合提高。  相似文献   

17.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炯 《课外阅读》2011,(11):21-22
高职院校不断发展壮大,为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部分院校重技能教育,不同层度上忽视了对职业素养的培育,造成学生在就业优势性、职业竞争力、持续发展度上存在不足。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和长久发展,结合人才市场导向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征和经管类大学生专业和就业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本文对九江学院在校本科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存在偏差、职业基础软素质有待提升、职业核心素质参差不齐、职业拓展素质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9.
职业素养是职业发展成功的基本前提,现在的高职学生在职业素养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也反映出对职业素养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问题上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经管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凸显。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其就业难的关键。本文在对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就业能力现状,提出了培养其就业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