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教育思维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科学认为,思维是高级形式的意识活动,各种意识活动的总和构成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意志、情感和认识三个方面。思维是进行认识的心理活动,实际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领域里进行的。科学、哲学和艺术这三种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不同领域,孕育和形成了各自的思维形式:科学思维、哲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教育过程中充满着科学、哲学、艺术甚至技术因素,但教育在本质上不是科学认识活动或哲学认识活动,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活动。所以,教育思维的独立存在,完全是特殊的思维主体——教育者及其特殊的思维内容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至…  相似文献   

2.
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以理论思维去抽象、概括、描述和解释思维对象(存在)的运动规律,即在理论思维的层面上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而技术是在实践的层面上完成这一统一。与科学和技术活动不同。人类的哲学活动是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进行“反思”。本文仅从20世纪科学和技术的四大成果即:量子力学、大爆炸宇宙学说、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来探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思维和存在是一对矛盾 ,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若从显内涵来说 ,一是指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即“何者为本原”问题 ,黑格尔称其为“哲学的起点” ;二是指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或“同一性” ,即二者的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转化。若从隐内涵来说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包括二者关系的“辩证性” ,从而涉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问题 ;包括二者关系、特别是同一性实现的基础问题 ,这就涉及到了科学的实践观点问题。“隐内涵”长期以来被理论界所疏忽 ,尤其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哲学的“发展”在本质上不同于具体科学及科学同类的精神成果.哲学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结果,这觉醒或觉悟虽然在时间上有早有晚,但并没有实质上的递进关系;哲学是“思想的思想”,是主体自我反思的精神状态,反映在哲学的对象上,表现为“理念的世界”或“可能的世界”,而不是科学所面对的“事实的世界”,这决定了哲学体系之间没有科学意义上的可比性;哲学的思维方式及哲学的对象,决定了哲学没有科学意义的“真伪”、“是非”之别,不同的哲学智慧都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5.
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再到“科创教育”是科学、技术、工程分别作为独立主体得以被关注同时又相互融合于教育的过程。但科创教育尚处于初探期,人们对工程、工程科学、工程教育、工程师等还存在认识盲区和误区。工程哲学确立了工程本体论,“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明确了科学、技术、工程的区别和联系,为透视科创教育、明确工程教育对于科创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供了理论视角。工程哲学视域下,工程教育打开“人工世界”的大门,让科创教育回归生活;工程教育有机整合科学与技术培养创新人才;工程教育丰富科创教育的内涵和育人价值;工程教育为科创教育提供方法和策略。当前青少年科创教育存在中小学工程教育缺位、高等工程教育错位、大中小学工程教育断层的问题。以工程教育为引擎驱动青少年科创教育发展可实施三个策略:针对中小学,以“融合”为切入点,推动工程教育普及;针对高等工程教育,以“回归工程”为要义,还原工程教育本真;针对大中小学工程教育衔接,以大学为龙头,强化工程教育辐射。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提升学生的能力,现在的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简单的知识传授的“填鸭式”教育不是科学的教育方式,当今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辩证思维的运用便是充分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的一个体现.辩证思维的学习有利于锻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模式看待问题、全面地分析问题.一、辩证思维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一)辩证思维的内涵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论不为中国哲学所有派别所共有,不是划分中国哲学基本派虽的依据,不能确切地为人们提供根本的思维方法,因此不具备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品格。“天人合一”论还有它的基本问题,即“天”的实质问题。“天”的实质问题实际上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所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天人合一”论的基本问题,也是整个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话式教育”是交往与对话的时代精神和生成性哲学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以及师生生存方式的“对话”,对话内涵的拓展和深化预示着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变革。主体性哲学的转向、文化适应模式的变迁以及课程观的变革是对话式教育诞生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与实践方式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体现着教育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STS”教育理念起源于20世纪60至70年代。“STS”是指“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是科学、技术、社会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其内涵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考虑与STS的有机结合,融合科学史、技术史、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政策等等。把STS领域研究成果应用到基础教育中,  相似文献   

10.
形成、发挥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是近代教育的主题,也是教育技术的主题。学生的主体性在什么样的教学结构中形成、发挥和提升的问题不仅是建构、推演教育技术理论的“原点”,也是当代教育哲学关注的焦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虽然前者把学生当作客体,后者把学生当作主体,但是其教育哲学的思维范式是一致的——“主体—客体”思维范式。在这一思维范式的引领下,虽然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形成,但是又把学生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的是学生客体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学生主体的发展规律。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在“主体间”思维范式的引领下,在“主体—主导”教学结构中形成、发挥和提升。因此,教育技术的理论建构必须以合适技术支持的“主体—主导”教学结构为基点进行拓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11.
郑金凤 《文教资料》2005,(27):189-191
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界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存在着诸多的困扰,各种观点自成一说,纷争不断,影响了教育理论的建构。究其原因,在于深层次决定“教育本质”追问的“实体性思维方式”的僵化和片面。在吸收当代哲学和科学进步成果基础上,“实践性思维方式”实现了思维方式的革命,将“教育本质”抽象性的探讨回归一定社会文化中主体的教育实践中来,提供了一种走出“教育本质”认识困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类哲学”是一种人的思维方式 ,它关注人的存在及未来走向 ,分析现实的人及其存在 ,确立起哲学思考人的存在的新的思考维度。它的提出 ,并不是纯粹思想意识的产物 ,其最深厚的根基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是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重新规定和说明。在一定意义上 ,“类哲学”具有“导向”的作用 ,引导着人类走向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3.
"对话式教育"何以可能?--关于对话式教育理论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式教育”是交往与对话的时代精神和生成性哲学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以及师生生存方式的“对话”.对话内涵的拓展和深化预示着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变革。主体性哲学的转向、化适应模式的变迁以及课程观的变革是对话式教育诞生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与实践方式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体现着教育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研究了以下四个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作为世界现,它的“世界”不是外部物理世界,而是语言中观念中的自足独立的意义世界;哲学不是后于具体科学的元科学,而是先于科学的人学、“源学”。2、“存在论”和“语言学”两大转向构成本世纪两大哲学革命;它们与其说是标新立异,毋宁说是浪子回头,回归哲学的最古老家园;3、存在和意识即有和无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基本问题,是因为它们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悖论,是因为它们的关系是比”是──不是”(知识论)、“应该──不应该”(伦理学)这些人类基本问题更古老的“存在论”(有──无)问题。4、哲学面临的最大的亦即最后的悖论是哲学只有消灭自身才能实现自身,哲学导致自身的终结乃是哲学原则贯彻得最成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准确表述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是部分对整体的关系;把哲学基本问题表述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背离了恩格斯的本来含义;“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在17—19世纪的一种表现形式;感觉和思维、一般和个别、物质和运动、物质和形式、物质和规律、物质和时空等关系问题都不是哲学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科学的发展表明,哲学是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总结,是开展对两类科学研究的钥匙。其一,通过对哲学与自然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关联性,来探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二,揭示现代哲学思维的五个核心内涵及特点,并从深层次领悟哲学对国家理政和经济发展决策的主心骨轻重导向的重要作用。其三,论述了善于观察、懂得比较、敢于质疑、富于想象是解开科学秘密的“万能钥匙”,从而达到通过实证论证,讲述现代大学生如何运用哲学思维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理念,最终使我们能科学地将哲学的思维方法应用于对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从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挑起时代的重担。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哲学本原。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无论是在民族解放运动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爱国主义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高举的旗帜。从哲学范畴出发运用辩证思维形式可以揭示爱国主义内涵中所存在的矛盾的性质,科学地把握其对立统一关系。从哲学方法论出发研究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可以揭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规律,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8.
当今流行的哲学教科书多数都把哲学研究对象,定为世界最普遍的本质、最一般的规律。这种主张是不能涵盖所有的哲学,例如不能涵盖不可知论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一门研究思维的科学。一切理论科学、思维科学都以思维为研究对象。哲学所研究的思维不是思维中所反映的客观内容。而是思维本身。哲学是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思维与存在能否同一、如何同一)揭示思维的一般本性.要揭示思维的这种一般本性是需要研究世界的普遍本质,但不能以此为限.哲学是通过思维如何去反映、揭示世界的普遍本质来研究思维本身的,确切地说,哲学是通过对思维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来研究思维本身一般过程的学问。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初,解构主义经由国内文学、哲学以及艺术领域研究逐步进入语文教育视野。作为上世纪90年代的著名学派,教育界对解构主义的理解始终不够深入,简单地将解构主义视为对文本阅读活动的开放,而事实上“解构”是一种解读与创构的思维形式,它是理性的不是理论的,是思辨的不是机械的,解构主义阅读具备语言、时空、功能、价值等多维度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术”“道”“学”是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形态的重要维度。“术”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与方法论之维,它经历了从“感性之术”到“理性之术”再到“作为方法论之术”的演进与发展过程。“道”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依循与方向性之维,它具有“道理”“道路”“道德”三个方面的内涵。“学”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与科学化之维,它具有“学术”“学科”“科学”三重含义。从“术”经由“道”再到“学”,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方式从经验形态到理论形态再到学科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方式从工具思维到理性思维再到科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三者之间又存在着交叉融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