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曾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学校因为承载着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为学生的远大理想扬帆的神圣使命,所以更应让校园书香宜人、诗意盎然。  相似文献   

2.
品德课程将"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定位为品德课程的基本特征,强调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适合儿童的活动对于其德育生命的生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课改的浪潮中,“有效教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字眼。它已逐步走进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并且已由理论学习提升到课堂实践。其实,学科与学科之间应该是相通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也应该如此,除了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教师所教知识。如何落实课标要求,让农村学生对这些学科感兴趣,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程华 《辽宁教育》2011,(3):26-26
学习国学,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  相似文献   

5.
刘李平 《广西教育》2010,(22):50-51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其立足点是通过教育塑造学生,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德育+心育”双肩挑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心理层面的品德指导,使品德课更具人文关怀,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与生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正阳光、空气有之不觉,失之方显弥足珍贵!那阳光的语文课堂应该给予学生些什么?我想:阳光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用智慧、情感和知识的魅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带给学生快乐的享受、思维的撞击、个性的张扬和情感的升华。一、播洒阳光,嫩芽初绽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课堂变得生动、精彩起来。作为最基础学科的语文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着力创设一种犹如阳光普照下的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一颗  相似文献   

7.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有效,其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为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安排丰富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日前有幸学习了特级教师金明东执教的《惊弓之鸟》一课的实录。课堂中,教师创设有效情境,利用阅读期待,构建学生的期待视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阅读审美认同能力,课堂因此而彰显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0.
马骏 《教育》2013,(16):54-55
几年前,笔者所在校开展了学习《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状态调查,通过用观察、个别谈话、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形式,对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调查发现,积极型学习心理状态占的学生总数的25%,消极型学习心理状态的学生占总数的38.5%,消遣型学习心理状态的学生占总数的36.5%。从调查结果看,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1.
许婉华 《教书育人》2011,(13):27-28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为此,在品德教学中应该积极构建开放型的体验教育模式,多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引导他们积极体验生活,丰富其道德情感,进而获得真实的道德感悟。  相似文献   

12.
李妮 《贵州教育》2012,(8):21-23
高三班主任是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因高考迫在眉睫,班主任普遍表现为心理压力大、心态不稳定、浮躁、功利心强等不利于自身职业认同及学生成长的现象。笔者通过体验、辅导,借助心理学的有关理念及方法,帮助班主任在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前提下有效地管理和指导学生,唤醒教师更多的内在热情、爱心、耐心。从接纳全班学生人手,以积极健康的状态投入管理与教学中去,从而创造爱,让彼此成长。  相似文献   

13.
单英明 《中国教师》2008,(24):35-36
<正>肖川博士说过:"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我认为课堂更是学生生命发展、师生思维相互碰撞的舞  相似文献   

14.
做阳光老师     
管文锦 《辽宁教育》2009,(12):15-16
教育是人格对人格的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化。如果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感染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引起学生的“师源性”心理障碍甚至可能给他们一生带来痛苦。  相似文献   

15.
曲文双 《考试周刊》2013,(68):179-179
品德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塑造学生良好品德为核心,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围绕"自我"、"自然"、"社会"三条主线展开,以"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和"世界"不断扩展的领域范围,让学生在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并逐步促进品德素养全面发展。体验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注重学生生活质量的提升,强调体验生活和学生的德性发展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已逐步成为教师的共识.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关注知识落实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旨趣、需要.教师要营造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现生命活力,促进其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规定了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面对新课程,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着。我们曾经认为最理想的教学活动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然而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不断地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教学观。没有生成的课堂也许精致,但不可能是活力四射的。那么教师该如何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呢?  相似文献   

18.
马骏 《教育》2013,(6):54-55
几年前,笔者所在校开展了学习《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状态调查,通过用观察、个别谈话、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形式,对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调查发现,积极型学习心理状态占的学生总数的25%,消极型学习心理状态的学生占总数的38.5%,消遣型学习心理状态的学生占总数的36.5%。从调查结果看,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促进、有效学习的正能量不够,和谐共荣的良性课堂生态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材文本大都融贮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切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之对话,发掘丰富的意蕴,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阅读课堂才能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共振的情感历程和共创的人生体验,才能让学生的心智得以升华,生命价值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20.
品德教学蕴含着体现生命价值的课堂文化,呈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全新理念。有效的品德课堂教学,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和儿童特殊的生活世界,联系生活、激活兴趣,体验生活、拓展兴趣。在生活中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