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学校文化选择就是依据一定价值标准和立场,对学校文化进行全面地梳理、考察、分析和反思,辨证地进行否定性消解和肯定性、建设性、构成性评判,并把某些意义和实践当作重点撷取与吸收或忽略和排除。本文探析了学校文化选择的前提:文化哲学与系统哲学的视角;学校文化选择的标准:学校的目标、价值与主体维度;学校文化选择的目标:构建学校文化共同体;学校文化选择的方法:抽象扬弃的文化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观的契合性,表现为注重和谐、共生、生命与道德精神的核心文化价值。生态文化有两种存在状态:生态文化哲学和生态文化形态。作为文化哲学,它具有导向我国文化发展的"生态"走向的意义。同时,学校文化的本质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本质在于人、国家与民族的和谐发展,这正是生态文化的内在精神。故而,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发展可遵循生态文化哲学指向,在学校文化形态上,学校文化应是生态文化景观的一种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价值驱动型学校建设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新追求和新境界。价值驱动型学校是以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反思和实现为主要管理活动的学校,与经验驱动型学校和技术-效能驱动型学校相比,具有文化地图清晰、价值观管理贯穿、内群体文化团结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核心价值观背后的国家文化哲学,从群体本位、家隐喻、人际和谐、三省吾身四个方面,深刻而长远地影响着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践活动的开展。价值驱动型学校建设是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在国家文化哲学的指导下,甄选-保卫、引导-教练、觉察-创建三种联合工作机制和策略有效推动价值驱动型学校的建设和形成。  相似文献   

4.
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特征、目标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文化的创建活动,具有自觉性、超越性和动态生成性等特点。对于学生、教师和学校而言,校本德育课程开发具有不同的课程开发目标。落实校本德育课程开发,需要从厘定核心价值、确定开发类型和开发主体及选择开发模式等侧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文化和文明本身就是涂层,具有保护、装饰和炫耀功能。作为文化分析的维度之一,文化涂层能够统合物理、化学、哲学、审美、技术、工艺、情感等多层意义,发挥对文化研究与建设的提醒和整理作用。在物质相对富裕、追求审美和装饰的智能时代,形式主义、技术主义和效用主义等单边逻辑的扩张和盛行引发文化涂层过度、不足和失衡等问题。运用哲学研究范式和结构主义方法研究学校文化涂层的概念化、结构化和格式化问题,对进入3.0时代的学校文化建设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学校文化涂层是学校文化建设过程和结果的一种相对可见和可控的文明状态,包括物理涂装、行为修饰、价值叠加、假设兴替,具有强弱分明的特点。学校文化涂层概念化包括对涂层现象和经验的抽象化、对学校文化涂层定义的操作化、对学校文化涂层知识的体系化、对学校文化涂层问题的具体化,意在构建学校文化涂层理论雏形。从学校文化结构化成层过程和机制看,三重价值选择机制奠定了学校文化基质,三层记忆转化机制积累了学校文化涂料,三种博弈机制确认了学校文化涂层主体及其涂层权。学校文化涂层格式化强调清除无必要成分以释放空间,对必要成分进行分类归纳和分区整理。涂层整理包括涂层前整理和涂层后整理...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经成为每一个民主开放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校长作为学校建设的领头羊,应从其职业的角度看待这一客观时势,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学校面临的更为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应着眼于未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能走向世界的高素质的中国人;要结合当前的课程改革,加强课程文化建设,增强多元文化意识;还要关注学生文化的发展趋向,实现科学的、合理的学校文化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外语教学标准与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为详尽地介绍了美国外语教学的标准与目标,主要包括交际、文化、联系、比较与社区。指出:交际是外语教学的核心;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其他文化的感情,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他文化的能力.外语学习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比较可以使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和文化的本质;社区则强调学习者在学校、社区和国外都使用外语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8.
学生反文化现象是指存在于学生文化中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是与学校倡导的主导价值(包括形式上的与实质上的主导价值)相悖的。学生反文化现象的流行,既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实现,也阻碍着学校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更不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学生文化中的反文化现象对于构建健康、积极、和谐的学校文化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教学是美国现代学校教学的一种基本取向,无论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还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它都凸显多元化特质。美国多元文化教学给我国乡村学校教学颇具鉴益:教学目标上,培养适合新农村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有教养的文化人;教学内容上,建构富有灵活性和选择性的乡村学校课程文化体系,做到地方特色和普世价值的和谐统一;教学策略上,重建新型式教学文化,促使乡村学生多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其价值在于实现学校高层次的建设。北京十一学校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通过制定学校文化建设纲要,总结继承学校优良的传统文化,设计未来学校文化建设的蓝图,实施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北京十一学校的文化建设包括理念文化建设与具体文化建设,其中,理念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价值观、办学精神、学校成员的发展现和高素质标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目标等;具体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  相似文献   

11.
李建成 《江苏教育》2014,(11):29-32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这便要求教育行政文化与其相适应。新时期,教育行政文化转型的价值追求及实践策略应是“让每所学校都能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实现这一价值的途径是:从顶层设计出发,引导学校建构自己的教育哲学;从发展需要出发,引导学校设计自己的教育路径;从文化形成出发,引导学校实践自己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2.
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载体。从《周易》中“器”与“道”的关系出发,结合课程文化的特点及内在发展逻辑,可将课程文化的内涵看成是“器”与“道”的结合:课程的物质文化是“器”,课程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道”。在价值取向上,课程文化主要表现在主体性、自觉性、多样性以及超越性四个方面。立足于新时代背景,我国课程领域的探究要在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下,基于“器”“道”关系探究课程文化的生成之道:化而裁之,力图以“变”生道;推而行之,力求以“通”生道;举而措之天下,力争万象共生并美美与共,使课程文化全球生成。  相似文献   

13.
夏艳芳 《学周刊C版》2010,(11):189-189
反学校文化是指校园中存在的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与学校倡导的主导价值相悖。反学校文化的存在对学校教育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从多个视角分析了该文化的成因,为探寻学生反学校文化对策和学校主流文化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利用学校管理文化资源,采用管理手段及方法,培育形成了学校管理的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管理行为规范的实践,本文中对实践中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理念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规定,它决定着大学的价值选择和发展方向,规范着大学精神、大学文化;而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也集中反映着对大学的本质、功能与办学规律的理解和价值追求,体现大学理念的基本要求。三者紧密相联,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大学"这一社会存在所应有的基本内涵及其所应展现出的基本品格,并内在地规定了大学发展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16.
沈颖 《教育信息化》2007,(12X):87-89
笔者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利用学校管理文化资源,采用管理手段及方法,培育形成了学校管理的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管理行为规范的实践,本文中对实践中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化育人的本质就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导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文化育人于无形,立德树人于点滴。建设一种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挑战的过程,一个叩问反思、寻根溯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学校价值观是基于学校主体的价值选择而产生的,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学校价值观是教育价值观的具体化,通过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及学校制度规范等方式得以体现。学校价值观的建构与生成,应鼓励全员参与,形成共同愿景;关注共同体构建,确立共同价值观;重视学校特色建设,表达学校价值观;强化课堂教学改革,践行学校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先进、规范、独创:教师的学校文化素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彬 《天津教育》2009,(2):21-22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主体之一,他要按照一定的内在价值系统去创造学校文化,又要按照学校文化所体现出的价值系统去规约个体的思想行为。教师又是有着不同价值期望的活生生的“人”,这就意味着他在认知学校文化上有着自身的主体追求,从而为学校文化增添了不同的内涵。在这种规约性和差异性的;中突中,教师会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品质和修养,即教师的学校文化素养。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学校文化素养的提高过程。这种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侯前伟 《中学教育》2019,16(5):65-75
与教科书编制的"知识性"失误相比,教科书编制的"文化性"偏颇或漏洞往往更为隐性和危险,需要加以精细检查和及时修正,以确保"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的实现。"文化选择"指向教科书课程内容规划层面中对"诠释性内容"的处理,其内涵需要从"文化的意义性"和"文化的社会性"两方面加以理解。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从功能-结构(要素+连结)角度分析教科书内容"文化选择"的评价标准系统。其中"文化选择"的功能标准包括:创建诠释性的意义世界,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规范;其中,要素指标包括:意义的普遍性和原创性,意义的稳健性,价值立场的公正性,价值诠释的社会现实性,学习者适宜性;连结指标包括:意义脉络,价值体系。在与国内外同类教科书评价标准系统的比较中,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方案在内容覆盖率和系统性、文本针对性和预测力、理论价值和实践潜力等方面都呈现出更为优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