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词义的引申就是由词的本义延伸或演变出其他相关意义的词义演变方式。《晏子春秋》词义的引申方式主要有放射式引申、递进式引申和综合式引申。《晏子春秋》词义引申的规律: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兼该到偏指,由实在到虚灵。  相似文献   

2.
同源词属于同一词族,意义相通,一般具有相同的核心义。核心义贯穿源词词义派生和引申的整个过程,统摄了源词的大部分义项,并传递给其他因词义的引申和分化而产生的同源词。分析源词词义引申脉络及系联相关同源词进行考辨的方法,对于归纳一组同源词共同的意义特征,即核心义,是非常便捷且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刘正中 《文教资料》2010,(14):38-39
“玄”词义有很多,《汉语大字典》收“玄”义项16条,说明“玄”的词义是不断引申出来的,为了理解“玄”的意义.我们就要了解其词义引申脉络。本文主要描绘“玄”词义引申系统图。  相似文献   

4.
汉语词义引申中的文化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探讨词义引申中文化心理的理论依据词义引申,即词从原有的意义出发,沿着它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遵循各民族文化演进的启示,不断地派生出相关的新的意义的运动,是各种语言中词汇、词义发展的最普遍、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从词的符号性质的角度看,词义引申是让一个语词符号由指称一类对象变为兼指几类相关联的对象;从词汇系统的角度看,词义引申是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运用的一种特殊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说文解字注》中有关词义引申的用例作穷尽性分析的基础上,客观评价段玉裁词义引申说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段玉裁只在概念上把引申和假借区分开了,但没有贯彻到底;段玉裁只认识到了词义引申的途径是由本义延伸出来的,他对由近引申义或假借义派生出的远引申义却很少分析;过于崇古。  相似文献   

6.
词义引申的本质是两个词义之间的认识“联系”,而不是派生、转化等等,两个词义在认知范畴和格式的控制下,分别产生理据认识,形成引申根据,然后两个认识结合成理据认识对,形成引申中介,由引申中介的沟通联系实现能引词义向所引词义的引申。在这种理论模型的背景下,本文分析古代汉语单音名词“事物”义之间的互补认知格式的引申类型。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英语名词table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入手,运用原型理论阐释一词多义现象。研究表明,多义词的意义是围绕原型意义构建的,引申词义是借助隐喻和转喻机制派生而来的。本研究对英语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裸"族词中的X由身体到物品事物一直到行为方式,其词义也相应地由原始的内涵意义"赤身裸体"到其隐喻义"没有包装"一直到其再概念化的隐喻义"公开、透明、完全、彻底"。"裸"义不断扩展、引申,成为时下的流行语。由此可见,隐喻义是语义产生的重要渠道,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是汉语词汇和词义流行与泛化的重要工作机制和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9.
颜色词"灰"是非基础颜色词,对其的系统研究较少,文章以"灰"的词义系统为切入点,使用隐喻映射认知理论分析"灰"词义的发展脉络,其词义系统沿着实物义、颜色义、动作义三条路径进一步引申,表现为自然域映射到社会域、颜色域映射到心理域、法律域、社会域等,而其中颜色义借由隐喻映射引申出的意义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探求词义引申起源,在总结前人对词义引申概念阐释的基础上,从词义引申的主体、词义引申产生的源动力、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词义引申实现的条件、词义引申的继承性和系统性特点以及词义引申所属研究范畴等方面对"词义引申"进行较全面阐释和规范性说明,揭示了其本质特征,做出较为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不”类词语.是指包括“不”在内的以“不”为语素或句法成分的一类词语。东北方言的“不”类词语既与普通话以臣北京话的同类词语相通。又有非常聪显的地域特征。以语义为中心。从形式、释义以及语义引申的本体与层次等角度。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东北方言“不”类词语的系统面貌。  相似文献   

12.
日语中的“-につぃて”“-にぉぃて”“-につれて”“-にしたがつて”等由动词转换而来的表达形式.通常被称为“复合辞”“复合助词”“后置词”等。该文选择“复合助词”的说法,考察源自动词的这一表达形式的语法化情况。主要参考汉语中相关介词方面的研究,分析日语动词语法化的诱因、前提条件,考察动词语法化的复合助词与原动词的关联。结果表明,在意义用法方面,复合助词与汉语的介词基本呈对应的情况,但在词义范围和细节表达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相对于汉语的动介兼类词的概念,日语中也有必要对兼具复合助词功能的动词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3.
“通感”不仅是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修辞方式,也是一种汉语词义引中和词汇生成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以“清”为例,通过使用“通感”,“清”“从原有描述视觉感受的“明朗”义分别引申出了描述听觉感受的“清脆、空灵”义和描述触觉感受的“冷、凉”义,并进而形成了相关复合词。其它如“亮、尖、苦、厚、圆滑、逶迤”等词也均通过“通感”而发生了词义引申并生成新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14.
唐宋诗词中,"饶"、"未饶"两词经常出现,表示"逊,不如"与"不逊,不亚于"的意思。考察"饶"的词义发展历程,这一用法并非由自身词义引申发展得来,而是通过"相因生义"获得了"羡"的"羡慕"义,在具体语境下解释为"逊,不如","未饶"也就可释为"不逊,不亚于"。  相似文献   

15.
以“间”和“把”为例,讨论了当代汉语对方言量词的吸收问题。就当代汉语来说,由于吸收了方言量词而丰富了量词系统,也使得新吸收的量词与原有量词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交融,由此而使得原有量词在意义和使用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英语"Enrongate"(安然门)是用常见的"混成法"构成的一种复合词,其中的"-gate"是"watergate"的简写,用的是"watergate"的引申义。汉语的"-门"译自英语的"-gate",与汉语原有的"门"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引进汉语后其意义又有引申。无论是英语的"-gate"还是汉语中的"-门",它们都不同于用来改变词性的"词缀"或所谓"类词缀",而是实语素,尽管这个语素具有较强的能产性。  相似文献   

17.
"弟"的本义是"次第",引申有"顺序"、"平顺"义,而从"弟"得声的豑、梯、娣、绨、悌、鬀、鮷等字,恰是基于母文"弟"的本义和引申义通过加注类属标志孳乳分化产生的。同时,"弟"还含有"连续"、"更递"、"渐进"的义核,也孳乳分化出涕、焍、睇、<等字。这些字语音相近、语义相通,在字形上有发生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古文字字形记录了"人"与"民"的原始含义,二者造字之初是截然对立的"最贵者"与奴隶。但是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二者的对立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论语》中"人"字出现了219次,"民"字49次。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逐条分析,找到二者所体现的关系。从而证明春秋时期二者虽大量保留原始含义但已经有了变化,即出现了泛指人的情况,词义发生了泛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修辞学角度出发,对"门"的本义、空间意蕴及其空间转喻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门"的范畴化与再概念化予以了阐释,试图勾勒出其认知图景。最后本文讨论了"X门"修辞结构的修辞动因。  相似文献   

20.
翻译(笔译)是写作,但是不自由的写作。译者须听从他者,即听从一个以词语形式存在的文本。翻译者基本的和首要的任务是破解语言符号。把握词语的意义,穿透言语的外壳,已进入翻译的程序,进而须追踪文字的精神,理解文本的意义。理解伴随着解释。在理解和解释中,陌生、僵死的东西转变成绝对亲近的和熟悉的东西,从而把对原文文本的理解转述为另一种语言,变成一个新的文本。"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亦即"应用"。但是"创造"不可以任意曲解原文所指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