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田柏强 《新闻世界》2009,(11):91-92
什么是新闻?曾经有多种说法,我国基本上认可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下简称陆氏定义)。但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另类”新闻,不是报道新事,而是报道旧事;不是报道事实,而是评论事实,这到底算不算是新闻,要说算新闻吧,它不符合新闻定义的要求,要说不算新闻吧,又大量出现在众多媒体上,因此,新闻定义亟待扩大它的涵盖范围。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一书,是蔡雯同志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增补修改而成的。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见解独到,而且材料翔实、文字流畅,具体说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新 课 题 关于“策划”问题,作为新闻传播中的行为早已有之,说它随世界上第一家媒介的诞生而出现恐怕也不为过。然而在我国,作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它的出现却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媒介“策划”热已经由电视扩展到报纸、广播和网络。与此同时,对“策划”的争议也不断“升温”,在新闻学术界是这样,在媒介内部也同样如此,而且这…  相似文献   

3.
随着“民生热”的席卷,电视民生新闻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琐碎化等现象,这对其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新媒体的出现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提升了其发展空间,然而也给民生新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黄贻琼 《新闻世界》2008,(10):72-73
新闻姓“新”,这是新闻工作常理。新闻姓“新”,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时效性强,报道及时;二是内容有新意,即报道的内容新鲜并要有时代意义。一篇报道究竟反映什么内容,完全取决于新闻传播者看新闻的视角。新闻内容上的新,要求新闻报道立足于“新”,把握视角,做到立意新、选材新、表现手法新。  相似文献   

5.
所谓新闻诉讼俗称“新闻官司”,主要指新闻侵权诉讼,即新闻媒介发表的新闻或其他作品在内容方面引起侵害他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而导致的诉讼。自1983年1月,新中国发生第一起新闻官司 《二十年“疯女” 之谜》后,新闻官司一直不断,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告记者热”。在诸多的新闻官司中,侵害名誉权与侵害隐私权的诉讼占了绝大多数,这与其他国家的情形大致相同,侵害名誉与隐私也正是国际上公认的“不当出版” 的两项主要内容。 名誉权早在古代罗马法中就可以找到根据,是指公民对于自己的人格品质、道德和社会评价,法人对  相似文献   

6.
经济新闻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也许是近十年来中国报纸最大变化之一。对经济新闻的现状,记者和读者都很不满足甚至不满意,冀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恐怕也是整个新闻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改革年代向经济新闻提出了哪些新要求?采访者,被采访者,读者,都在思考,都在探求,角度不同,目标却是一致的:辩证地反映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以公平、透明、科学“三要素”构成的立体化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7.
在媒介市场不断出现“新大陆”的今天,与民众越来越关注国际事件同步,国际新闻报道作为明显有别于国内消息的一大新闻内容,也越来越成为业界炙手可热的一块蛋糕。中国传媒的报道中,国际新闻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报纸以及电台,国际报道的内容都在迅速扩张,报纸有了国际新闻的专版,甚至有的出了国际的专刊。乃至省级的电台都有了国际新闻,这一切,在过去都是没有的,持续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将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过去看来跟中国毫不相干的事情,已经  相似文献   

8.
新闻应该着力追求“新”。这个“新”,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新闻内容新;另一个是表现形式新。努力融色、形,声,味于一体,使新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相统一,以达“金鞍宝马”之效果,乃是新闻改革之追求。新闻的内容新,必须有客观存在的“新近发生的新鲜的事实。”这事实,要靠记者及时捕捉,而  相似文献   

9.
韩振亮 《新闻传播》2009,(9):108-108
“新新闻主义”这一词汇出现于19世纪初的美国新闻界,但其发展壮大却是在20世纪中叶,其出现的最初含义是“通过改进新闻写作和版面编排,使用大字标题和插图,以及内容的通俗化来迎合广大读者的兴趣。”新新闻主义,是实务新闻学中一种较为激进的报道方式。新新闻主义新闻报道。是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基础,在新闻的写作中融入小说的写作技巧,比较注重对环境、人物内心世界、细节等的刻画.它强调“利用感知和采访技巧获取对某一事件内部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信息和提出老一套的问题的手法。它还要求利用写小说的技巧,  相似文献   

10.
李楠  廖亚平 《大观周刊》2013,(11):140-140
保证报道内容的客观真实是舆论监督避免新闻官司,提高监督水平的有效方式。真实不仅是内容的整体真实,细节也要真实。“由于新闻亲权不是靠数量来接顶,不是80%事实失实才侵权,20%失实就不算,所以有些被批评者是有一些问题,但(新闻)每体用词重了,结果被判侵权。这些对新闻记者是有教训的”。  相似文献   

11.
新闻姓真也姓新,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说其姓“真”,即突出强调是事实的报道,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说其姓“新”,一指新意,一指新近,涵盖了内容和时间两个概念。这就使新闻区别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创作。尽管这样,新闻也并非与创新无缘。诚然,新闻事实本身是不能妄加创新和创造的,否则就是歪曲就是编造就是假新闻;但对同一个新闻事实,存在着从哪个角度来表现和以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涉及到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寻找时间上的最近处。陆定一同志给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时间近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时间越近,越具有新闻价值。因此,在寻找“新闻由头”时,要从时间的最近处着笔。二、挖掘内容上的最新点。新闻要时间新,但时间新不是新闻的惟一要求,它同时还特别强调内容新。如果能从内容新上寻找“新闻由头”,也能够写出好的报道来。三、发现事实上的新变动。我们在平时的采访中,时常遇到“迟到”的新闻。就是说,等发现是好新闻之后早已过时了。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不少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3.
王青 《新闻记者》2005,(8):74-75
在各类评奖中,稿件题材的重大性、涉及领域的宽泛性、内容涵盖的全面性几乎成为硬性标准.冠以“全国的”、“全省的”、“第一的”、“首个的”往往占有明显优势。然而,有一则题材并不算重大(写的是“吃吃喝喝”的事情)、涉及范围并不算宽广(仅一个乡境内)、内容并不具有全面性(只是某个方面的情况)的消息.却受到了评委们的青睐,获得了安徽新闻最高奖。我2004年12月22日采写、24日刊发在《滁州日报》上的消息《能仁乡村村三年“零招待”》2004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回想这篇稿件采写、编发过程,颇有几分感慨。  相似文献   

14.
崔晶炜  李经 《新闻界》2002,(1):36-38
一、总论反恐怖主义战争已经使美国电视网的新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对“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发生前后的晚间和早间新闻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在“9.11”事件之前,早间新闻充斥着有关名人的报道和生活类新闻,这些内容甚至也成了晚间新闻的“重头戏”。一项名为“优质新闻”的研究项目显示,在“9.11”之后,这些新闻都让位于近十年来很难看到的传统的严肃新闻。现在,80%的晚间新闻内容都是有关政府、国内或国际的事件,而这一数字比数月之前提高了67%。而一度曾占据夜间新闻1/4时间的名人新闻和生活新闻,却…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生产丰富,人民的收入水平日益提高。广播、电视、报纸这些新闻传媒,纷纷发表文章或开辟专栏,对消费者进行科学引导,这是受人民群众欢迎的。 但是,在引导消费的过程中,一些新闻传媒存在渲染超前享受、倡导高消费的倾向。这种舆论导向脱离了国情民情。例如,新闻传媒上出现这么一些消息;某市“建起跑马场”、“保龄球已在我市热起来”、“贵族学校面向广大市民招生”、“老板住进豪华别  相似文献   

16.
新闻要新要奇,新闻要快要抢,这都是不错的,一般情况下是对的。但有时候就不能这么做,有时候就要用用逆向思维,就要唱唱“反调”。 先说热与冷。搞新闻的,不管是记者通讯员,还是编辑总编辑,都希望报纸办得火,有可读性,有亮点,有卖点,有叫座的新闻,有让人眼睛一亮的独家报道。因而,新闻业者往往奔“热”而去。一条消息,一张报纸,如若能“热”起来,“火”起来,争相传阅,街谈巷议,则是新闻工作者最好的“收成”,最大的幸福了。因此,就时不时见报上“热”这“热”那的。老实说,这些“热”,有社会中固有的,更有编辑部“炒”起来的。“爆炒”之下,“高温”之下,焉能不热?然“炒”而热”,又往  相似文献   

17.
新闻要简练,这是一个老题目了。因为它“老”,长了胡子,就需要天天“刮”,天天提醒,不断地下苦功夫。翻开报纸,一两千字的新闻现在已经不算希奇了。这还是编辑加工过的。倘检查各地来稿,两千字左右的已成为“家常便饭”,五百字以内的几绝无仅有。就像鬍子一样,新闻有越来越长的趋势。记得乔木同志曾经向延安解放日报建议:新闻要五分之一是百字到四百字的(内中至少五分之一还要能概括一时一地一种情况一项问题的全貌);通讯和副刊稿件五分之四是四百字到一千字。这是乔木同志在一篇著名  相似文献   

18.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叫做“新闻调查”0这个栏目的片前有两句话:“新闻背后的新闻”,“正在发生的历史”,用以说明这个栏目的内容和宗旨。这两句话的确很有意思。我们通常说,新闻是“易碎品”,即过了某个时间,或者人家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那么,你这条新闻也就失去了“  相似文献   

19.
发轫于报纸、滥觞于近年来的电视和广播等新闻媒体的“民生新闻”,如今正呈现“蓬勃”之势,《民生热线》、《今日一线》、《民生大参考》、《行风热线》、《民生关注》之类的民生新闻栏目可谓层出不穷!各媒体纷纷追求“民生新闻”、群众百姓谈沦关注“民生新闻”、领导赞赏鼓励“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以其一股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清新之风、上升之势,迅速占住一些媒体的新闻视角,吸引民众眼球与耳膜,说其正成为一股“民生新闻热”不算为过!  相似文献   

20.
张斌 《大观周刊》2012,(43):48-48
近十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浪潮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各级电视台,尤其是地面频道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勃兴的过程中,这一电视新闻体裁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报道内容单一,尽是琐事堆砌,同时安于表象;同质化现象严重,使受众心理负担加剧;正负报道失衡,娱乐化向暴力化演变,一些民生新闻已经成为花边新闻、媚俗新闻的代名词;媒体角色错位,从业人员常以“无冕之王”自居,“帮办”色彩浓厚,舆论监督“过犹不及”,新闻传播面窄,关注点过度倾斜,忽略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受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