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农田防护林的土壤改良效益与胁地现象的克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原理被更加深入地应用到农田防护林领域,形成了农田防护林生态学研究高潮。大量研究表明,农田林网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作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环境有着明显的良性影响。这里,仅就农田防护林的土壤改良效益与胁地现象的克服等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农田防护林林网景观结构异质性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合理林网与现有林网景观指标值之间的距离系数,利用GIS将其空间化,并通过构建约束准则,实现对农田防护林林网景观结构异质性的综合评价.利用此方法分析了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农田防护林林网景观结构异质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7—2008年,农田防护林布局合理区域占整个农田景观的面积比例从0.21%增加到20.84%,农田防护林建设效果显著;但部分地区防护林分布仍存在问题,需要加大防护林的更新建设.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选点调查与常规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瓜州县农田防护林的林带结构配置特征、防护效益、树种选择以及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区域划分等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了适于瓜州县更新的农田防护林更新树种、更新方式方法,为瓜州县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平原区防护林实际是以农田防护林和草牧场防护林为主体框架的,包括固沙林、水土保持林、盐碱地造林、小片用材林、薪炭林及"四旁"绿化与其他林种相结合的防护林业生态工程体系。我国平原区,可分为平原农业区和风沙区。平原农业区以农田防护林网为主体,风沙区以防风的固沙林为主体。因此,本文重点叙述农田生态防护林和草牧场防护林。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原理更加深入地应用到农田防护林领域,形成了农田防护林生态学研究高潮。防护林的生态效益通常包括生物效益、环境效益、旅游效益等。本文重点综述农田防护林的环境效益,包括风速、气温、湿度、降雨量等气象指标,涵养水源、改善水质等水文指标及改良作用、保护作用等土壤指标。  相似文献   

6.
在林业工程建设中防护林的建设是重点内容。防护林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产生的效益也不同。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林种。在其生长的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等生长活动,不仅可改善林带周围的空气质量,还改善林地对气流、温度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问题更能起到很好的改良作用。从而创造出一个利于农作物生长的良好环境,使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本文将针对林业工程中农田防护林的栽植与管理综合阐述,并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总结出一些建议以供在农田防护林的栽植与管理上全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科学合理地建设西部农田防护林体系,不但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谈谈海城市西部农田防护林现状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叙述了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防沙治沙、草牧场防护林及江岸防护林等五种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益,可见,三北防护林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效是巨大的、显著的,是举世瞩目的。  相似文献   

9.
农田防护林是以一定的树种组成,一定的结构成带或网状配置,在遭受不同自然灾害(风沙、干旱、干热风、霜冻等)农田上营造的人工林.其主要功能是抵御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给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有利条件,保障作物高产稳产.农田防护林一方面发挥着防护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还存在着胁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防护林     
营造防护林是征服风砂、改造自然、保证农田丰收的有效办法,因此防护林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这里首先谈谈我国营造防护林的初步成就。我国北部地区因接近蒙古沙漠和内陆沙荒,森林稀少,气候多风而干旱,有时流沙侵害农田村庄(图1)和道路,给当地生产发展与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障碍。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学习苏联营造防护林的先进经验,先后在冀西、豫东、东北西部、内蒙东部和陕北等地营造防护林,以防止自然灾害。其中规模较大的为东北与内蒙间  相似文献   

11.
千百年来,杨树一直是中国北方平原造林绿化的主要树种,在杨、柳、榆、愧4大树种当中,杨树毋庸置疑居于首位。辽宁是杨树的故乡之一,也是我国杨树发展的重要省份,现在我省的杨树人工林面积已发展到47万hm2,杨树已成为我省人工造林的第一树种。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农田的屏障,对防风固土,改善农田小气候,保田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旱作区采用随机确定测点的方法,对典型农田防护林减低风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消耗的状况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林带背风面20H(H为林带高度m)范围内,平均风速为旷野风速的67.4%,比旷野风速减低32.6%;0-10cm土壤含水量比旷野土壤含水量提高9.4%。建设、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是防止旱、风、雹、霜等灾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三高一优"持续农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马翔 《大众科技》2011,(9):149-151
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及护路林等作为防护林,文章从从生态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等方面详细介绍水库水源林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林草措施,以及设计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4.
沙珠玉是青海省有名的风库,风大沙多,气候干旱。过去这里是“沙撵人走,人走沙追”、“朝为农田夕成沙,不知何处能安家”。风沙给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1959年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沙珠玉成立青海省沙珠玉治沙试验林场(现为青海省治沙试验站),进行荒漠化治理工作。40多年来,经过几代科研人员和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封沙育草约1333hm~2,固沙造林和营造农田防护林560hm~2,形成了一个由封沙育草区、固沙造林区、农田防护林网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防护体系,使近1333hm~2农田得到保护.取得…  相似文献   

15.
杨树是吉林省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在四旁绿化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中应用较多,其天然分布和人工栽培广泛。杨树的特点是生长快,较喜水肥。本文通过对吉林省栽培较广的十几个品种杨生长状况的对比分析,初步选择出了3个适合在长白山地区进行绿化造林的树种品种,并提出了相应了种苗培育、造林管理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大众科技》2011,(3):4-5
近地面50米范围内是沙尘暴发展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绿洲防护林可以减少70%的沙尘水平通量,消减风速30.5%~52.9%,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网对沙尘暴的阻截作用非常显著。这是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经过5年的观测研究获取的一组结论,该站研发的“0~50米近地面沙尘观测系统”为沙尘暴灾害防治和荒漠绿洲防护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民乐县三北防护林建设为切入点,按照“北防风沙、中保农田、南护水源”的发展方针,坚持以“统一规划、因地制宜、依靠科技、综合治理、集中连片、整体推进”为指导思想,把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作为根本任务,因地制宜,建立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林业生态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使之形成有机联系的绿色综合体的防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新疆伊犁新垦区农业土地利用优化方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秀红  杨阳  张宏业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09,31(12):2024-2028
通过分析2008年新疆伊犁新垦区土地利用状况,未来农林牧土地利用优化涉及的土地为原有的耕地、林地、草地与未利用地中的沙地和盐碱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中的沼泽地为试图控制其面积不变的土地利用类型。为维持农业持续发展,在大农业结构优化中,草地和农田防护林的比例应逐渐扩大;在种植业优化中,以粮食作物的生产利润为目标函数,同时以保持粮食作物基本单产量和传统农作物基本播种面积比例为约束条件。在大农业结构优化中,较理想的农林牧比例大致为4∶1∶5。在种植业优化中,稻谷、小麦、玉米和豆类4种粮食作物的种植比约为:1∶4∶3∶2。  相似文献   

19.
李安安 《科协论坛》2011,(10):29-29
绵延数公里的海岸虾塘连片,黄色的沙化地与蔚蓝的海水界线分明。海风襄挟着灼人的热浪不断向海岸席卷,只有零星的红树林作为沿海防护林,耷拉着树枝散落四处,这抹残存的绿色试图保护身后的农田和村落。  相似文献   

20.
李英升 《资源科学》1992,14(2):57-61
土壤侵蚀,有效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是黄土高原区山地农田(即坡耕地)生态系统脆弱的主要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以往不合理的经营,过度垦荒,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因此,建立一个高效而稳定的山地农田生态系统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营造山地农田防护林可改变旧有的农业生态系统而发挥多种效益的功能,它不仅能防止水土流失,减轻各种自然灾害,改善这一地区的小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因素,促进农业稳定高产,同时也起到用材林、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