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在飞扬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什么是美呢?就请您听听我和孩子们之间的对话吧。写字课上,学写生字“美”。我问“:‘美’可以组成哪几个词语?”“美丽。”“美好。”“优美。”……我连声说好。突然,张宇轩说:“美人!”话音刚落,孩子们便发出哧哧的笑声,还唧唧喳喳地说:“美人,美人……”我一下子明白了,这些孩子对美人一词特别敏感呢。我大声说:“对,美人!”“老师,还有美女!“”对!美女!”一说到美女,孩子们哄堂大笑,有的在挤眉弄眼地窃笑,有的红着脸在伸舌头……看来孩子们对“美人”的认识已经社会化、狭隘化、复杂化了,似乎“美女”一词是不能…  相似文献   

2.
一、风景写生能激发幼儿对美术的浓厚兴趣。我园地处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附近,一眼望去,西湖美景尽收眼底。但要从美景中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至能面对实景作画,则非易事。我从写生一棵树、一座桥开始,由浅入深地示范讲解,耐心地启发诱导,让他们慢慢地掌握了写生的基本要求,懂得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就画出不同的画面。随着写生次数的增加,孩子们画出了白堤上的一株杨柳一棵桃,“新新”饭店的三种不同造型的楼顶,放鹤亭、九曲桥等,孩子们为自己的成功欢呼,绘画兴趣骤增。有个小朋友说:“写生以后,我越来越觉得杭州更美了。”还有个小朋友说:“我以前不喜欢画画,现在觉得画画真有趣,白堤都到我的纸上了。”孩子们会经常三五成群地坐在湖边聚精会神地画呀画,俨然像个小画家。  相似文献   

3.
美丽的磁场     
我做“模特" 四3班的孩子可喜欢上美术课了,今天我去听实习老师小张给他们上课。他上的是苏教版美术教材的第22课——《老师和同学》,一节人物写生课。孩子们欣赏了张老师的10多张人体素描佳作,在这些有个性的人物面部形象前,他们时不时忍不住笑出声来。张老师像一位激情满怀的导游,把孩子们带入了人物大观园。孩  相似文献   

4.
李强 《教育文汇》2014,(4):32-32
又是一节口语课。这学期刚从村小转过来的几位学生在口语课上还没有开过口。他们说以前没有上过口语课,害怕不能说好。真的不能说好吗?我想起了在书中看到的美国老师倡导“我能”教育的一个案例。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老师在新生入学第一节课上都会在黑板上写上“我不能”三个字,然后问孩子们该怎么办。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黑板上只剩下“我能!”“不”字不只从黑板上擦掉了,也从孩子们的心里擦掉了。从此,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就没有了“不”字。  相似文献   

5.
[案例描述] 也许是出于我对语文的喜爱,在教孩子们各种知识的同时,我格外关注语文课堂,特别是口语交际课,它简直成了师生的“话吧”。孩子们在这里尽情地说,尽情地想,任思维驰骋。因此,口语交际课成了我和孩子们的最爱。 又是星期三,第三节课是口语交际课,内容是“秋天里”。我已将  相似文献   

6.
学生写作与厨师做菜,看似风马牛不相及,道理却一样。学生的作品干瘪空洞就犹如厨师的菜肴缺乏“调味剂”,色香味不管缺了哪样,口感就会大打折扣!下文用“写一个熟悉的人”为例,谈谈如何在习作讲评课中,引领孩子们进行“添油加醋”,让孩子们的作品最终成为令人垂涎欲滴又营养丰富的“可口盛宴”!  相似文献   

7.
又是一个岁月轮回,又是一茬毕业生远离母校,理所当然地,我又接了一班新生。新生50多人,张张稚气的脸上挂着纯朴真诚的笑。照例是排位、发书、选班组长和各科课代表。我把这些看似简单、实则繁琐的事交给孩子们自己去做。看到其他班主任楼上楼下监督搬书发书、排位不合适时不厌其烦的解释,协调时苦口婆心的“苦”相,我在一旁为自己的“聪明”偷偷乐。  相似文献   

8.
课堂写真清晨,一睁开眼就感到喉头一阵刺痛,干涩涩的,几次试着张嘴讲话,却只听见喉咙里发出空洞洞沙哑的声音。糟了!又失声了。上课铃响了,我强打精神走进教室,教室里安安静静,孩子们满怀期待地看着我。临时打算改上自习课的决定被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冲击着,我决定还是上新课。一套例行的组织教学之后,我迅速地在黑板上写道“:这节课,我要考查同学们的本领。”并示意孩子们齐声读了一遍。刚读完,有些孩子马上反应过来“:钟老师的嗓子哑了!”上哑巴课吧。”我很佩服这些孩子的领悟力,马上在黑板上写道“:上哑巴课。”孩子们颇感新奇地笑了。…  相似文献   

9.
王卫红 《教师》2014,(2):110-110
明天又有孩子们最喜欢的美术活动了,尽管孩子们很喜欢我的课,我对他们自由自在、不受限制地“乱涂乱画”也总是积极鼓励,可是我的心情却一点也不能轻松自如,因为明天安排的美术活动是“有趣的滚珠画”。  相似文献   

10.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哪位歌星的歌,老师帮你们下载,下次咱们上一节流行课。”话音刚落,不用我说,你一定也猜到了孩子们的反应,炸开了锅的课堂就不用我过多地去描述它了。随着流行风不断地吹到社会、吹到校园,看着孩子们嘴边唱着不符合他们年龄的流行歌,我决定——上一节“流行课”。  相似文献   

11.
在参与“幼儿科学教育”专题研究的实验幼儿园中,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发现的乐趣。一年四季、课上课下、园里园外,到处都能看到孩子们渴求的目光、探究的身影,时不时会听到孩子们说:“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做实验?”“老师,我发现……”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堂美术写生课《蔬果写生》,教师为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安排了一个接力游戏,要求学生蒙着眼睛你一笔我一笔“瞎画”完成“集体创作”——《水果乐园》。学生们乐倒是乐了,唯独没“乐”出点美术所包含的要素来。 课后,我又询问了两个孩子:“你觉得美术课有趣吗?”在活动中拿到奖品的一个孩子兴奋地告诉我:“有趣,可以拿奖  相似文献   

13.
秦涛 《现代教学》2009,(4):40-40
在教学多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写生或速写已经变成了另一种现象。我曾观摩过这样的写生课,教师把写生的图片制作在ppt课件中,用投影呈现在学生眼前,请学生进行选择并绘画。对此,我找不到对应的术语,只好选择一个比较直白的词语“画照片”来表述它。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小学语第三册《看雪》足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围绕看雪引发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激起了台湾省的孩子们向往雪景、向往北京的美好情感。但课中当孩子们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的时候,老师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课中这句答话看似留下一个热望祖国统一的悬念,但联系小学二年级学生实际仔细揣摸起来,它有些不合情理之处,现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话题不觉扯到了作文教学。“孩子们最怕写的就是作文,老师们最怕教的也是作文。”朋友的太太许老师在小学任教,她叹了口气说。“作文以形象为基础,课堂还可以做游戏,怎么会难教呢?”我迷惑不解。因为我在大学教授的写作课,那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教新闻写作,可以开模拟“新闻发布会”;教议论文,可以组织“课堂辩论”;写散文的时候,带学生到校园去“写生”;教应用文,组织“智力大冲浪”……真是趣味盎然啊!“小学的情况不一样,你那套未必能用。”许老师说。“我来试试,行吗?”我说。许老师笑了笑,似…  相似文献   

16.
永远的感动     
在一日生活中,我这个当老师的常常以挑剔的光对待孩子们,恨不得孩子们个个十全十美,处处都合乎我的标准。然而那一次孩子们对我的宽容却让深深地感动,同时也启迪我对以往的做法进行了深的反思。那天智力游戏活动,我准备给孩子们讲大灰狼和兔的故事,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准备了三幅白兔、树、大灰狼。由于没有找到狼的范例,所以我参狗的形象作了点加工处理,画了一只似狼非狼、像狗狗的东西。图片刚画好,孩子们“呼啦”围了上来:“老你画的这是什么呀!”为了避免课上闹笑话,我决定先做准备工作:“你们说这是什么呀?”“老师,是猫吧!”对,…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中,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低年级的课堂,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问、辩,整个课堂看似乱糟糟的,可能看到学生那份求知的热情;而走进高年级的课堂,学生循规蹈矩,课堂纪律看似很好,然而,整个教学却成了几个“尖子生”的“专列”。面对这两种情景,我更喜欢那看似乱糟糟的课堂,听那无拘无束的表达,看那写满自信的脸。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将孩子们幼时的那份无拘无束留住,如何让求知的热情伴随孩子,我有些尝试:一、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课堂,展示自我《课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  相似文献   

18.
常青 《学前教育》2010,(12):22-23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孩子们和“比比”已经相处有大半年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深深感到“比比”带给我和孩子们的快乐与成长。“比比”这个远道而来的英国朋友,就像一粒种子悄然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经过最初默默无闻的孕育,慢慢地生根、发芽,展露出它蓬勃的生机。记得在“比比”课程开展的最初阶段,我曾经苦恼地感叹:“孩子们在‘比比’课上说得都挺好,可是在平常生活中却没有几个能做到的。” 开展,我惊喜  相似文献   

19.
孩子们来到学校干什么 当我在家长会上询问这样一个看似低级的问题时,总会有人说:“学习呗。”无疑,孩子们来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许多人把“学习”理解为作业、考试、分数、升学等等。他们认为,孩子来到学校的唯一目的,在小学就是语文、  相似文献   

20.
《草船借箭》一课在宽松、和谐、平等的氛围中进入尾声。孩子们对课文的朗读、表达、体验、感悟、推理,博得了在座教师的阵阵掌声。孩子们兴奋了,也更投入了。他们急于要展示自己的才艺,抢着说:“老师,我想对诸葛亮说句话。”“我想对鲁肃说。”“我想……”无可奈何,我只得超越了“教案”(原思路:总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随机创设情境,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谈一谈本文你最佩服的一位历史人物”(方法:自由结合,分组交流)。我想,他们一定会称赞诸葛亮的,因为本文作者对诸葛亮的塑造是用褒奖的文笔,孩子们课前搜集的资料,大多也是赞扬诸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