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志宏 《科教文汇》2007,(8X):201-202
亨利·马蒂斯(HenriMatisse)和巴勃罗·毕加索(PabolPicasso)是现代艺术的两位巨匠,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当代艺术的诸多特征。马蒂斯笃信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美是赐给人快感”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个人的毕生追求;毕加索的极端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在表现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独特的力量。两位大师既是朋友又是对手,二者无论从情感关系上,还是从对艺术的个性追求以及相互间的影响上,都存在着对立与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那么绘画中可视的"形"与可感的"意"自然成为绘画艺术关注的焦点.因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角度之不同,导致中西绘画在"形"与"意"的关系把握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中国人是先"理性"后"自然",而西方人是由"自然"而"理性",因此,在中国产生了以传统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形式,追求"形意相生"的"意象美";而西方则形成了以传统油画为代表的绘画体系,追求"形意相融"的"真切美".本文试从感性与理性角度,将传统水墨画与传统油画之绘画观念、绘画形式及工具材料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利于中、西绘画艺术更好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肖雪萍 《百科知识》2012,(14):40-41
正笔者的朋友在相亲网站上认识了一位男子,然而每当二人的关系有了那么一丝暧昧时,这个男子就会消失不见。等到她在各种通讯工具上删除他时,他又会锲而不舍地开始"追求"她。直到有一天,两个人相约出来吃饭,他向朋友表  相似文献   

4.
追求发展是每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而如何看待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立科学的发展模式,则是21世纪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进而,从基本出发点:人的生存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资源和动力:人自身的发展两个方面来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然后从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人类与自然的统一、人类与历史的统一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从余华的小说《活着》到以此改编的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都吸引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关注.但是,由于小说和电影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两位艺术家不同的艺术追求,使得《活着》成为了两部不同的艺术作品.本文试从叙述视角的转变、作品色调的变化、题旨风格的演变来分析两部艺术作品之间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懒惰"表现为更舒适、便捷、低劳动强度的生活追求,从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两个层面推动科技进步。然而,这种影响是相对的、辩证的,懒惰是科技进步的动力之一,但科技进步反过来对人自身的影响也是双面的,可能会加剧人性中已有的懒惰因素(消极的懒惰)。应激发"懒惰"的积极因素,抑制"懒惰"的消极因素(追求不劳而获)。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赵孟頫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领袖人物.他倡导的"作画贵有古意",借古开今,以天地造化为师,追求写意,画史上称之为"托古改制",从艺术思想观念和创作方法上对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大发展与变革发生了深远影响.赵孟頫的山水画理论及其山水画艺术创作实践,在元初起着承先启后、全面探索创新的作用.他不仅正式提出"师古"的主张,还把它和"不求形似"的士大夫画主张相结合,融以"师法自然"的过硬技巧,奠定了元代文人画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及创作实践为元初画坛继承传统与创新并促成元代绘画艺术的新发展起了一定的疏导或桥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追求发展是每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而如何看待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立科学的发展模式,则是21世纪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进而,从基本出发点:人的生存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资源和动力:人自身的发展两个方面来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然后从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人类与自然的统一、人类与历史的统一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刘晓祺 《今日科苑》2006,(12):I0053-I0055
“这个人的笔锋大胆,是一位书法家,也是一个画家,书画同源惟有此人。他已经完全从传统的书法中走了出来,从汉字的夸张、变型、结构、章法、上没有不到位的,可堪称艺术书法。他的书法很多方面追求画的感觉,他把绘画艺术融到书法中去,他的每幅作品都是一幅画。”这是中国硬笔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华庆对一位书画家中肯定的评价。而他说的是谁呢?今天有幸我也采访到他。  相似文献   

10.
文化对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对文化的认同感,是民族团结统一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柱.南音,亦称南管,是源于福建地区传统的古乐,2003年我国将"泉州南音" (南管)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王心心是一位生于福建泉州的南管音乐家,她将自己的南管艺术带到了台湾,并在宝岛台湾为发扬我国的传统艺术做出了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1.
原来意义上的设计是对"物"的设计,是研究"人与物"的关系,非物质设计要求研究人与非物的关系.即从功能主义的满足需求到商业主义的刺激需求,进而到非物质主义的生态需求(合理需求、人性化需求).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12.
从余华的小说《活着》到以此改编的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都吸引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关注。但是,由于小说和电影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两位艺术家不同的艺术追求,使得《活着》成为了两部不同的艺术作品。本文试从叙述视角的转变、作品色调的变化、题旨风格的演变来分析两部艺术作品之间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宋屹 《今日科苑》2011,(18):38-40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艺术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与山水绘画、诗词、中国古代美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等手法的运用形成鲜明的艺术特征,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追求"意境"情景交融,赋予园林艺术以灵性,古  相似文献   

14.
十六世纪,世界文坛上出现了两位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人都是诗人兼剧作家,在文学史上都占有不朽的地位。他们的作品《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经久不衰的巨作,是中西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他们描写的都是一对互相挚爱的青年为了争取自己的爱情,进行抗争的故事。但两位文坛巨匠在对剧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描写手法上则大不相同。杜丽娘委婉含蓄,朱丽叶热情奔放。  相似文献   

15.
":后印象主义"一词是在本世纪20年代之后才被普遍使用的,它被用来泛指印象主义之后在观念和实践上与印象主义相左的艺术潮流。后印象主义画家们的艺术探索和追求从本质上说是对印象主义的否定,所以林凤眠先生曾经将它译为"反印象主义",其代表画家有塞尚、高更、凡高、劳特雷克、雷东、波纳尔等。  相似文献   

16.
金子靖 《科教文汇》2007,(7X):156-156
从余华的小说《活着》到以此改编的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都吸引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关注。但是,由于小说和电影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两位艺术家不同的艺术追求,使得《活着》成为了两部不同的艺术作品。本文试从叙述视角的转变、作品色调的变化、题旨风格的演变来分析两部艺术作品之间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从道德维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分析。认为,生态伦理的确立是生态文明社会道德建设的前提,从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世界观出发,要注意人之"小"与人之"贵"的特殊性;从人与自然和谐论的生态价值观出发,要处理好人类价值取向和所取与所予适度的问题。生态文明的道德维度建设关键是区分人的类内关系和类外关系两大维度,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类的自我关系等的基本态度和方式。  相似文献   

18.
审美就是能动的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情趣、能力和素质,它是伴随着人一生的重要素质.通过探索"如何欣赏服饰美"中"形式美"的原理,来提高学生认识美的情趣.能力和素质,同时来旁通其他艺术门类;通过"时代感"的论述来提高学生鉴赏美的情趣.能力和素质,调整学生的审美取向,挖掘服饰与人.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9.
信息环境与信息传递样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什么是信息环境",给出了信息环境的定义,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设计了主体与信息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模型图.从信息环境设计需要考虑的3个主要因素(信息因素、时空因素和用户因素)出发,研究了"信息传递样式",给出了8个传递样式的基本描述表.运用"信息传递样式",从"一个Meme的传播"视角.演示了研究"人与信息互作用"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我接触曲艺表演从接触杭摊开始,而杭摊表演在舞台上焕发新的光彩却是从余杭区文化馆创作的杭摊《西湖春秋》开始。从不知杭摊是怎么样的一种表演艺术,到先后创作的两个杭摊曲目都获得全国群星奖,这其中体现了我们对杭摊艺术追求的执着,这种执着让我们在探索中不断挖掘和发展着杭摊艺术,让观众对杭摊的了解也一步一步加深,同时也在摸索中不断总结经验,让杭摊艺术变成真正走近老百姓的"活的非遗"。前后创作的两个作品《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