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说,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所花的时间精力并不少,但教育的效果不是最理想。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德育的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循着教育的源头,学生在校园这一方塘中,接受着远离现实生活甚至背离的教育,就无望我们的德育生机盎然。再由于德育外部环境中社会道德失范,家庭教育薄弱,往往学生一走出校门,所见所闻和所接受的道德认知会发生直面冲突,学校教育的说服和感召就更显得更加苍白无力。因此,我们的思想教育一定要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才能受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2.
王圣春 《上海教育》2022,(Z2):149-150
<正>疫情肆虐,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自3月中旬被迫转战网络空间。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在线上教育过程中显然不能缺位,某种意义上,较之常态化校园学习生活,它的作用更为重要。然而,教师、学生各自居家授课和学习,隔着屏幕,云端德育应该如何展开?我们认为: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人的道德构成的本质基础,直面生活现状,充分调动学生居家学习生活的积极要素,不断回应学生的客观需求,利用网络空间,也一定可以打造精彩的云端德育。  相似文献   

3.
"生活即是学,学即是生活",这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和动态进行的,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生活德育的理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德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4.
根据杜威的德育思想构建生活化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的德育思想全面而又系统地构建了生活化德育的合理本质与内核。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作为理论依据,文章解释了生活化德育“回归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即把社会生活作为德育的本源与基础,在新课程的教材上体现了回归有意义的儿童生活的主题;“做中学”思想说明了“经验”和“活动”在生活化德育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们是形成儿童道德品性的重要教育方法;“儿童主体性原则”确立了德育中儿童的主体地位,通过发挥儿童主动性,培养儿童的能力和情感。文章从杜威的思想联系德育实际探讨了生活德育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学生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生活是德育的出发地,也是德育的回归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无法将学生的生活原原本本地搬入课堂,只能设计一些类似于学生生活或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力图打破思品课堂中以单纯的灌输为主,远离儿童生活的"纯道德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类生活”的课堂场景,即从“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生活经验中走入课堂,唤醒真实的体验,教育价值就以生活经验的形式沉淀在儿童的思想意识里,这正是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必然追求。  相似文献   

6.
健康生活一直是重要的教育主题,当前也被写进德育课程标准和德育教材,成为课程的重要内容.健康并非对生理状态的简单表达,而是作为一种道德话语表示人的生命整体呈现出完好状态.健康如美德,追求健康本质上是一项道德活动.对于健康生活,社会与个体分别承负不同的道德责任.对道德责任的认知与践行是德育课程在进行健康生活教育主题时必须把握的教学重点,教育者可关注以下方面:调整观念方向,重视健康生活教育的道德视角;突出情境与背景,丰富学生对健康生活问题的多维分析;引入伦理视角,加深学生对健康生活问题的道德思考;促进实践转化,在行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7.
德育的本质是精神性,当前俄罗斯德育正面临人文危机。 1.儿童世界的不顺遂导致儿童身心及道德精神、健康状况恶化;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对立导致家长和学生对学校教育不信任; 3.传统社会教育机构被破坏导致德育实施保障不足;  相似文献   

8.
道德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同时,良好德行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因此,引领生活是德育评价的重要尺度.但在德育实践中,德育评价却漠视学生的生活,存在着重社会生活、轻个体生活,重校内生活、轻校外生活,重道德知识、轻道德能力,重现实生活、轻虚拟生活等诸多误区.因此,分析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提出应对之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道德来源于生活,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回归到儿童的真实生活中去,让儿童在具体的真实生活中感知道德,获得道德意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建立在德育基础上的融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于一体的一门学科,因此,  相似文献   

10.
论世。纪之交的德育发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变化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在过去的百年时间里,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德育,同样受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冲击.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德育必须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合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建设者.尽管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上有所不同,但大家都面临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道德问题成为全球的共同问题,德育理论走向融合,德育的策略和方法日趋接近,现代德育发展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1.
“回归生活世界”:高职院校德育的创新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道德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其实践性的特点,尤其应当强调德育回归生活世界.高职院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重构德育体系,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伦理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2.
德育应贴近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会生存》在谈到本世纪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人格被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世界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笔者认为这种情形同样适合于目前的德育状况。道德教育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离,于是便分别有了两套系统用于学习和日常生活。这种脱离生活世界的孤立主义德育的  相似文献   

13.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格、意志、价值观、世界观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时期。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儿童整体生活中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将儿童的整体社会生活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一、依托课程改革,丰富德育课程内容1.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德育实现无痕化首先,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水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我校是一所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教学班20个,师生千多人,学校规模大,学生年龄差距大,因此,德育工作难度大。如何做好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德育工作呢?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一、树立现代德育观树立现代德育观是德育工作的切入点。要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其核心是形成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思想,以科学的德育思想指导德育实践,以德治校,以德育人。一是树立开放性的现代德育观,从过去封闭的德育观向现代开放式的德育观转变。面对信息时代,学生已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时代走向了一个日益开放的大社会环境。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既有理论教育,也有实践教育,还有网络信息教育。多种教育源的产生、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环境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作用的激增等,所有这些要求学校德育必须走出封闭圈,直面社会的各种变革。因此,德育工作首先应该树立开放的现代德育观,从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信息选择功能和文化整合功能。二是树立发展型的现代德育观,从传统的防范型德育观向主动发展型德育观转变。传统的防范型...  相似文献   

15.
于长勇 《成才之路》2011,(13):85-85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  相似文献   

16.
王德胜 《学子》2014,(11):83-83
就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已经逐渐淡化了道德灌输,回归到儿童生活,在走向互动与开放的道路上开始关注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怀着一颗求美、求善的心来向学生们展现一个真实完整的生活世界。本文主要探究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若干关系。一、教师角色在课堂当中的体现德育课程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整体,它以生活为基点,以师生的互动为重点。传统的德育课堂主要由明理、知情、导型三大步骤组成,所以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明确“是什么”“为什么”,因为只有明白了之后才能知道“怎么做”。  相似文献   

17.
杜威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主张德育不仅仅是一种在知识层面上的传授,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把道德知识在社会中加以灵活运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让德育回归生活,其次要把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并把学科的社会性质与德育相融合.这样的德育方法仍对我们今日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学生一方面具有很高的道德判断和道德知识,而另一方面是行动上的“道德矮人”。学生在理想的道德世界和现实的道德世界里成长、困惑、迷失、彷徨。问题出在哪里?原因很多,而最不易受人重视的是学校教育中的社会化行为在起着抵消作用,例如下面几种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19.
小学德育“选择—养成”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实效性不高,一直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什么在加强德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德育投入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其实效性没有提高呢?我们认为,造成德育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育的适应性问题,即学校所采取的一成不变的德育模式与变化的社会、变化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当今时代,社会已不是封闭的社会,而是一个开放式的信息社会,社会道德生活环境越来越丰富、复杂。这就要求德育必须教会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在种种道德冲突面前不会迷惘无措。特别是当前独生子女已不再是顺从的一代,而是有较强自主选择意愿的一代,这就…  相似文献   

20.
在中等职业学校里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里都处在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的道德教育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中职德育不仅需要传授道德知识,还需要以公共生活为中心,向生活世界回归,注重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的养成,并且通过道德体验的交流,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