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卷首语     
我爱我的祖国,这里的山水养育了我,山谷回荡着我儿时的吆喝,夜空悬挂着我迷恋的明月,热爱她,那是我生命的根系与她无法分割.  相似文献   

2.
沉默的思想     
寂静而空旷的阅览室中,时钟滴答滴答的走着,一排排档案综卷陈列在那里.它们沉默着,像是一个个思想;它们都醒着,与我进行着无声的交流. 我轻轻的走过,望着那一列列的综卷,历史的沉重就好像在压迫着我的神经,使我沉思着,凝望着.这是属于历史的、泛黄的、密密麻麻的、形形色色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出版业在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自身也经历着转型.中国出版业正经历着声势浩大的转型期,转型也促进了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以我的从业经验,我认为西方出版业的许多商业惯例和方法并不适合中国.  相似文献   

4.
档案情缘     
十几年前,经过了一个七月流火的艰辛,我捧着杭州大学历史系档案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久久地端详着,档案一词在我眼前有了一个最初的定格,我一边揣想着一切与档案有关联的事物,一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临帖人生     
爷爷读过私塾,写着一手好毛笔字. 幼时的一年春节,爷爷早早地张罗来一大摞红纸,戴上眼镜,慢慢地把纸裁开,仔细地折出大小均等的印痕.接着,爷爷把我拉到桌旁,紧紧抓着我的小手,使我与毛笔和纸墨之间有了第一次相遇. 那幅对联最终还被父亲乐呵呵地贴在了大门上,歪歪斜斜的8个字,每一笔粗细不匀的线条和锯齿般的纹路记录着我蹒珊习字的步履.  相似文献   

6.
我在复旦求学、任教的33年里,对我影响最大、教诲最深的恩师,莫过于丁淦林教授.即使离开复旦后,他仍然一直关心着我,指导着我.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概括地说,丁老师是一位少有的宽厚长者、睿智学人、谦和宗师.他给后人留下了丰硕而宝贵的精神财富,限于篇幅,我谨撰此小文,献上心香一瓣,略表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7.
脸上的疤痕     
我知道绝对不会有人将我与模特混为一谈,因为我实在太丑了. 此刻,我正躺在整形外科的椅子上,接受着医生的检查.医术高超的他,手指正轻轻地摩擦着我脸上的那块扭曲变形的肌肉.他的年龄比我长15岁,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男人,单是他那一身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和那热情的凝视就几乎让人无法抗拒.  相似文献   

8.
许菲 《新闻三昧》2013,(5):76-80
从英国回国工作快一年了,可仍然常常想起那些在英国值得留恋的日子.也许那将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永远都会记得刚刚来到英国的那一天.我踏上了开往英国伦敦希斯罗机场的航班,开始了我的英国留学生活.初到英国,怀揣着快溢出的兴奋和憧憬,审视着这个以绅士和淑女闻名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档案自述     
我是一艘远古的船.行驶在人类历史的海洋.历史有多久,我就有多长,山呼海啸,风云激荡,我藏着六合的风雨,列着千载的苍桑.……  相似文献   

10.
陈誉教授是我的导师.我敬仰他,不仅仅因为他是我的导师,而且因为他是中国图书馆界的大师.他的精神不仅仅影响了我和我的同学,而且影响着一代代图书情报工作者.  相似文献   

11.
奶奶今年90岁了,她有一个白色的软布小钱包,我小时候就发现她时常摆弄着看.奶奶舍得把家里的任何东西拿给我玩耍,唯独那个小钱包不行,至今我也没能细看过.多年来不管是她居住乡下老宅,还是随着我父母迁居县城楼房,总要随身携带着它.我曾多次试图索取这个小钱包,奶奶总会说:"给不得啊,这是我二哥留给我的念想."奶奶的念想,也就是我的二舅爷爷——抗日烈士付朝俊的遗物.  相似文献   

12.
学会放弃     
那年,我脱下了军装,成为了一名档案工作者.我走进了一座殿堂,一座装满尘封历史的、寂静的殿堂.朋友问,怎么到了那里.我说,我选择,我喜欢.其实我清楚,这话有一半是真实,一半是无奈,还伴有一丝惆怅.我喜欢档案工作,是因为档案里面包含着厚重的历史,它内在的人文价值让我心动.可是理智告诉我,面临人生重要的转折,要学会放弃.  相似文献   

13.
昔衣今裳     
8岁那年,祖母生了场大病.以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祖母便开始给子辈孙辈们分送遗物.我是女孩子,珠宝、银元什么的与我无关,我得到的是一件旗袍,藕荷色织锦缎滚着桃红的边,胸前绣着一只凤凰,桃红色的身子,五颜六色的翅膀,翅膀的末端打开来正好落在髋部,华丽又端庄. 我对祖母一直敬而远之.那年祖父刚刚丧妻,祖母是祖父长女的同学,就成了填房.她身材娇小,皮肤白皙,说着一口好听的外乡话.在我印象里,她不同于别家的祖母.她不许我们上她的床,不留我们在她那里吃饭,更不准在她怀里撒娇.所以她临终前赠送的这个礼物,既不能让我感激或依恋,也不能引起我的伤悲或怀念.  相似文献   

14.
我的第一次     
人生有许多第一次,有的让人心酸,有的使人兴奋.第一次意味着开始.蕴涵着启迪,宛如一个生动的冒号:记录着过去,指点着今天.昭示着未来.我在我的新闻生涯中,也有许多难忘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5.
冠西同志撤手西去已快三个多月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总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总想写点回忆文字,却迟迟不敢动笔.冠西是浙报的老前辈,而我是后到浙报的"小字号",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轮不到我来写这类文章.但我与他交往也有二十多年,他多才多艺的新闻、文学成就,平等待人的诚挚精神,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着我,一幕幕的情景撞击着我的心扉,不写出来便觉于心不安.  相似文献   

16.
法律的戏弄     
林希 《出版参考》2005,(29):41-42
1966年的春天,工厂保卫科通知我到保卫科去一趟. 检察院王处长像是审问案件一样地向我问着我和胡风、阿垅的关系,又问了我本人"参与"胡风事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在责任的大海里远航! 这话,有点沉重,但发自肺腑. 前不久,我被评为广州十大杰出青年.我在想:为什么大家把票投给了我? 恐怕,理由还是那一个:我的肩上承载着一些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正月十六,人们还在品尝着年味,我在鞭炮声中穿行,感受着喜庆的浓烈,停不下的脚步迈进了陌生的档案之门. 初识档案有种枯燥的感觉,认为这种职业不会有激情,当我真正融入档案后,才知道自己的幼稚和无知,平凡带给我越来越多的震撼,一千五百多个日夜里,我以奔跑的速度前行,疲惫并快乐着,从青涩到成熟,历练演绎精彩,价值唤醒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文化纤夫     
第一次见到纤夫,是在画上,那是我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我不知从哪儿弄到一本画册,一翻,一群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人出现在我的眼前.灰蒙蒙的天空,浑浊的河水,焦黄的土地,这群人身上套着纤绳,倾伏着身子,艰难地拉着装满货物的大船.只一眼,这纤夫的形象便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了.  相似文献   

20.
许彤 《新闻实践》2008,(6):49-49
今年4月25日,我从常山县新桥乡桃源村参加本报报道组会议回来,一边值夜班,一边看清样.一堆未来几天要刊发的专刊版面的清样,等着我审签.一个个版我都看过了,名字也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