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照的乐府诗在上承汉魏风骨,下开唐代狂放诗风的进程中,以其鲜明独特、豪迈遒劲的风貌,构成了我国乐府诗史中一段华美的乐章。题材内容的丰富性,风格神韵的独特性,影响广泛的长久性是形成鲍照乐府诗歌神韵之风,俊逸之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唐代产生了大量的边塞诗创作,尤以盛唐为最。其原因之一是《诗经》到初唐边塞诗积累的结果。但唐边塞诗的直接先驱,应是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边塞之作。唐诗人多精通乐府,擅长以乐府形式写边塞题材。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边塞诗,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对唐边塞诗都有直接的巨大的影响。从诗歌的内容上,结合一定的历史背景,探究二者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各具特色,都具有主导地位。等到唐朝时很明显南朝文化占据上风,但北朝文化也被继承其中较好的融合在一起,而最初的融合发展就体现在文学的融合发展中。南北朝时期上层文人乐府诗的创作也进入了自西汉后又一个高潮,但北朝的文豪数量不如南朝,南朝的永明体诗人、宫体诗诗人、皇室文学家都创作乐府诗,但题材风格偏重艳丽绮靡。而南朝乐府民歌却风格多样,也有不少佳作,同时南朝的乐府民歌开始体现出南北文化融合的痕迹,这给唐代以后的文化融合带来很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接受学的角度,把唐代乐府诗置于整个唐前乐府流传的大背景下,从两个不同层面考察、清理、分析了唐代乐府诗的流传形式与影响。文章认为,历代的编者或选家在对待乐府诗上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倾向:宗奉汉魏,重视六朝而轻视唐代。这种倾向随着相关典籍的流传而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唐代乐府诗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5.
南朝诗人鲍照以其突出的乐府诗创作成就在“元嘉三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乐府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其中挽歌、游仙类乐府诗蕴涵着独特的美学特征,是诗人强烈的个体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广阔的文学史时空中论述“建安之杰”曹植的乐府诗。在乐府诗歌发展史上,“三曹”有突出的地位,而曹植更以其成就卓著、个性鲜明的乐府创作雄立其间。从汉代乐府到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发生了深刻的变异,建安时期是变异的关捩。曹植乐府诗代表了乐府变异的趋势。曹植继承并融合了汉乐府民歌与文人古诗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貌,有强烈的抒情性,使抒情主体得以多侧面的展现。曹植乐府诗“词采华茂”,代表了中古诗歌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7.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两汉乐府诗”一章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笔者认为有不少地方是需要进一步斟酌的:(一)《大风歌》不是由乐府机关负责演唱的;(二)《安世房中歌》也是由太乐负责的;(三)太乐不管郊祀之乐,郊祀之乐是由乐府来管辖的;(四)汉乐府是武帝时始立的;(五)太乐主管的音乐并不是由前代留传下来的雅颂古乐;(六)乐府所掌乐章不一定以楚声为主;(七)“乐府诗”之“乐府”乃属泛称。  相似文献   

8.
【文体概说】“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收集、采撷文人诗和民间歌谣,并配上乐曲。后来,由乐府收集、编制的诗也被称为乐府。乐府后来发展成了一种专门的诗体,即乐府体。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和巨大的影响。汉乐府诗许多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歌谣,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具有…  相似文献   

9.
"太康之英"陆机,是继三曹之后大力创作乐府诗歌的重要作者。他的乐府诗积极接受汉魏乐府的影响,几乎全部运用古题,并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上极力模拟前人作品。在模拟的同时,陆机也力求创新。他的诗语言丰富,辞藻华丽典雅,对仗工整,叙事性减弱而抒情性增强,使乐府诗进一步走向了文人化的道路,深远地影响了后代诗人,并对汉魏乐府成为经典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荀勖《荀氏录》与崔豹《古今注·音乐第三》,是西晋乐府诗批评中的两种代表作。《荀氏录》所反映出的荀勖之于乐府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与《宋书·乐志》、《晋书·历律志》等之相关记载,共同构成了苟勖“古今并重”乐府观最为本质的内核。崔豹在《古今注·音乐第三》中对19首乐府诗的题解,不仅首次将“前乐府”与汉乐府合而为一,同等对待,而且开对汉魏乐府“题解类批评”之先河,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诗人。鲍照的作品中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在南朝乐府中独树一帜。据钱仲联增补集说校《鲍参军集注》统计,鲍照现存的乐府诗共有86首,无论是从诗歌的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鲍照的乐府诗在南朝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夫之曾誉他为"乐府狮象"。文章结合鲍照的生平对其乐府诗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并进一步总结出艺术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建安时代,曹操及其二子曹丕、曹植承两汉文人诗歌创作的低谷而异峰突起,创作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乐府诗,为我国文人诗歌的觉醒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乐府诗创作颇多学习和继承两汉民间乐府之处。本文拟从创作手法、诗乐结合、思想内容(忧生、游仙)、语言特点等四个方面探讨三曹乐府诗对两汉民间乐府的继承情况。  相似文献   

13.
鲍照乐府诗在继承汉魏乐府的基础上多有创新.其乐府在边塞、政治及咏怀等题材内容上多有开拓;形式上则表现为沿用乐府古题与自创新题,采用五、七、杂言,并在音韵章法方面有创新开拓;其乐府诗继承汉魏风骨,且受尚情时风浸染,呈现出一种古风与新俗杂糅的俊逸风格.  相似文献   

14.
孟郊是中唐诗坛中“有古乐府气象”的重要乐府诗人。其旧题乐府诗复与变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主题、体式及艺术等方面追拟六朝乐府;二是一些古题尚存而古辞已佚的乐府诗,往往据题写意,力求恢复古乐府的风貌;三是借古题以发新意,且在兴寄方面进行改造和创新,寄托身世之慨。  相似文献   

15.
孟郊是中唐诗坛中"有古乐府气象"的重要乐府诗人。其旧题乐府诗复与变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主题、体式及艺术等方面追拟六朝乐府;二是一些古题尚存而古辞已佚的乐府诗,往往据题写意,力求恢复古乐府的风貌;三是借古题以发新意,且在兴寄方面进行改造和创新,寄托身世之慨。  相似文献   

16.
汉魏六朝乐府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 ,大致可划分为两汉、建安曹魏、晋宋及齐梁陈四个阶段。时代风气的变迁 ,作家创作趣尚的移易 ,使得乐府诗在各个阶段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征 ,取得了不同的成就 ,也从正反两方面为后代诗人提供了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曹钰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1):70-72,90
唐代文人在接受汉乐府的方式上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借题仿作,二是借古辞、古事仿作,三是继承汉乐府的精神而创造出的新题乐府.这些诗作也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了唐代文人在接受汉乐府时所表现出的鲜明的时代特色、兴趣倾向和审美标准等特点,从而构成了唐代乐府诗自身的特色,使唐乐府诗达到了一个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乐府知识ABC     
乐府诗是存在于西汉至唐代大约一千年间的一种诗歌形式,它上承《诗经》,下启唐宋,尤其为唐诗的繁荣蓄积了充足的力量,功不可没。掌握乐府知识须了解以下基本内容: 一部乐府总集:  相似文献   

19.
沈约创作的乐府诗中部分曲题来源于汉魏乐府古题,这些作品对汉魏晋乐府创作的传统既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发展变革的一面。继承的方面在于其题材与主题多不出汉魏乐府古题,篇章结构沿袭前人同题或同类题材的乐府诗作,并融会了汉魏乐府中的多种表现手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诗的题材、叙述方式和抒情表达均有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乐府诗最早的概念是指汉时乐府机关采集和创作的汉代民歌俗曲,即"汉乐府"。后来,人们把文人模仿汉代民歌的诗,也称作"乐府诗"。唐代,又把南北朝以前的乐府诗统称为"古乐府",把杜甫、白居易等人创作的用新题写时事、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的乐府诗,称为"新乐府"。《乐府诗集》是收集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成书较早的一部重要典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