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对台湾目前不少大学生玩股票,热衷赚钱以及成绩退步深感忧虑。他痛心地说,现在台湾的大学生“太不用功了”。他表示,近年来一些台湾一流的学生,成绩却比不上美国大学的中等学生。对此,李远哲认为主要是近年来台湾教育科学界受到“功利主义”和“经济至上”的影响。他指出,台湾教授的平均所得远比香港、新加坡、美国为低,加上台湾几十年来强调经济发展的结果,使得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改变,因而一些优秀的人才不从事科学研究,都想去赚钱,这些社会风气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的心态。李远哲对那些沉迷于玩股票,只知赚钱的大学生更感痛心,他感慨地说:“我实在不懂他们玩股  相似文献   

2.
范增平 教授     
1945年生,台湾新竹人,“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台湾明新科技大学荣誉教授。1985年创办"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1988年任"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并在大陆不遗余力地推广茶艺。兼任安徽农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客座教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美国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曾应邀在大陆、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地讲学。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在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五位华人中,有四位都是获得物理学奖,只有一位在1986年获得化学奖,这就是李远哲。1936年,李远哲出生于台湾新竹一个书画之家。父亲的爱国敬业,母亲的知书达理,使他接受了良好而又严格的家教,学到勤俭上进与敬业的美德。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后留学美国,并最终因其在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创新研究中获得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4.
背景材料 北京时间2006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以表彰他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材料一北京时间2006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以表彰他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Seaborgium-106号元素的命名106号元素在它被发现20年以后现在终于有名字了。这个名字一Seaborgium(Sg)--是美国化学学会在圣地亚哥的一次会议上宣布的。选择这个名字是为了向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博格(Seaborg)表示敬意。他是怀...  相似文献   

7.
在2006年诺贝尔奖各个奖项纷纷出炉之际,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IgNobel)也于10月5日在美国剑桥市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中揭晓。“搞笑诺贝尔奖”于1991年在美国创立,宗旨是“表彰那些不能也不应该被重复的科学研究”,让人们“先是大笑,然后开始思考”。“搞笑诺贝尔奖”每年一次,其奖项包括生物、医学、物理、和平、文学等。与诺贝尔奖总是颁发给在相关领域做出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作家或政治家的评奖标准不同,“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主要针对在科学界发生的奇闻轶事。每年10月,“搞笑诺贝尔奖”得主都会被邀请到哈佛大学参加颁奖典礼。而且,在每年的颁奖典礼上,都会有几名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他们颁奖,与会者会用热情的掌声和随手抛向空中的纸飞机隆重欢迎获奖者。(编者)  相似文献   

8.
伊格诺贝尔奖(IgNobel,又称搞笑诺贝尔奖)。它是由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幽默科学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共同设立的。评奖要求是“不寻常、幽默、有想象力”。工程学奖:背头掩盖秃顶获得本届伊格诺贝尔奖工程学大奖的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弗兰克·史密斯,他的“发明”是把头发向后梳,从而掩饰自己难看的秃顶。史密斯的理论是,秃顶者必须把头发留到一定的长度,  相似文献   

9.
我是中国人,我要用汉语发表演说1936年1月27日,一个大头的男孩在美国密执安州安亚柏市一所医院里降生了。他便是第3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丁肇中。丁肇中在谈及他自己的身世时曾十分诙谐地描述了他诞生在异国他乡的由来,他说:“我在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师鲍林(1901—1994年)是一位两次获诺贝尔奖的传奇式人物。第一次是在1954年,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第二次是在1962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鲍林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2岁时,他将家里的地下室改建成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做起了他感兴趣的各种实验。成为研究生后,鲍林的研究兴趣主要在物理化学方面,他对分子的结构及其行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1931年,鲍林发表了《化学键的本质》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因此,他获得了美国化学学会大奖 —— 朗缪尔奖。1933年,32岁的鲍林,当选美国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为表彰鲍…  相似文献   

11.
杨木盛晟  李厚玉 《教育》2007,(11S):48-49
有这样一个故事: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巴黎聚会上,有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自发苍苍的老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他说,“在幼儿园里学会了做事情有先后;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吃饭前要洗手;做事讲认真……”由此可以看出,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今秋,是美国丰收诺贝尔奖的季节。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大多数奖项。而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依旧没有听到诺贝尔奖的脚步声。于是,像往年一样,关于我国科学家何时能折桂诺贝尔奖的言论再次蜂拥而起,不少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一年一度地准时爆发了。情结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是如何摆正它。 诺贝尔奖与它的意义 诺贝尔奖是根据105年前去世的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一种科学奖项。诺贝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共获得了 355项发明专利,涉及炸药、合成橡胶、皮革和人造丝等诸多领域。诺贝尔生前经营油田和炸药…  相似文献   

13.
半个世纪前,美国科学家维拉·黎比发明“碳-14计年法”,用来估算古物的年龄,因为这项成就他荣获了1960年的诺贝尔奖.“碳-14计年法”运用了半衰期的原理,放射性原子核的半衰期公式: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个故事: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巴黎聚会上,有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他说,"在幼儿园里学会了做事情有先后;不是自己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年轻人要抠鼻孔?为什么面包片落地的时候总是涂了黄油的那面朝下?这些问题看似琐碎无聊,但它们对Ig诺贝尔奖的创始人马克·亚伯拉罕(MarcAbrahams)来说却是严肃的研究课题。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表彰世界上那些写出最优美的文字或是以科学成就为人类生活带来福祉的杰出人物,Ig诺贝尔奖也是一年一度,但除此之外它与诺贝尔奖之间就再没有共同点了。亚伯拉罕自1991年开始颁发Ig诺贝尔奖,获奖者都是些做出了“不能或不应该被重复的”成就的人。第一批获奖者中有前美国副总统丹·奎尔(DanQuayle),他获得了教育奖,理由是他“显得比任何人都…  相似文献   

16.
在今年诺贝尔奖开评之前,从在台湾的李敖到在大陆的巴金,他们传奇式的获得诺贝尔 奖提名的新闻,在传媒上热炒了好一阵子。   近年来,中国人对自己从来没有得过诺贝尔奖而忿忿不平。有人提出是语言问题。文学奖的评选,语言确实至关重要,但别的奖项,语言就没那么重要了。   今年的诺贝尔奖揭晓以后,我们发现,还是没有中国人。虽然,这多少已经是在意料之中,但还是有些怅然。而且这种怅然不仅在于我们发现诺贝尔奖没有中国人,还在于我们发现诺贝尔奖和往常一样,没有落下美国人。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两名美国人——一名来…  相似文献   

17.
从美国人垄断诺贝尔奖的历史来看,随着一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水到渠成而已。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中国人何时获得诺贝尔奖”与“美国人为何垄断诺贝尔奖”的双重焦虑,可以同时得到破解。——题记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世人瞩目的2006年度诺贝尔奖评选结果于该月揭  相似文献   

18.
姚期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及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46年12月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之后赴美国深造。1972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获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从事教学和研究,1986年至2004年6月任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2000年,美国计算机学会把该年度的图灵奖(公认为计算机领域诺贝尔奖)授予他,使他成为自图灵奖创立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2004年9月,姚期智正式加盟清华大学,任高等研究中心全职教授。他说,之所以要成为清华大学的全职教授,是因为他对清华有信心,也希望清华人看到他的信心。对自己的清华学生,姚期智只有一个要求:做世界一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背景材料北京时间2006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以表彰他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1972年2月22日,尼克松在人民大会堂告诉周恩来:他认识到想独立的台湾是恢复中美关系的障碍。据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公布的一份会晤记录显示,尼克松当时表示:“原则一,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尼克松说:“不会再发表大意是台湾地位未定的声明了———如果我能够控制政府机构的话。”“原则二,我们过去没支持、将来也不支持台湾的任何独立运动。”他说他们不得不提防反对者,要让他们“(没有)机会结成一伙,说什么美国总统去北京,出卖了台湾”。两天后,在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的另一次会晤中,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再次就台湾问题做了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