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多丽丝的部分代表作品为例,结合上世纪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与作者人生经历,解读多丽丝小说中的“他者”情怀.正是对于“他者”的关注与书写使多丽丝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具有了穿越时空、跨出国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对“根”的寻求,对故园的渴念,是张抗抗小说一直摆脱不了的情绪氛围。对精神生活的执著追求,使张抗抗始终“生活在别处”,有一种“异乡人”的身份感,处在一种无“根”的精神漂流状态。张抗抗的独特经历造成的这种无“根”的乡愁,无形中却使她不囿于某种固定的眼光,从而站在时代、历史的高度,从人的生命存在本身去深入全面地打量生活、思考人生。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农民小说创作延续了新时期后期的创作思绪,“底层写作”,农民人生命运的“苦难”与“酸辛”及“历史负担的沉重”等。但有一些创作倾向值得注意,也即所谓“农民人生命运的‘寻根’”,广大农民.一方面寻觅着物质生活之根、赖以生存的靠山——官和钱。另一方面也在寻觅生存之根,“相信了自己”——斗争与反抗,这恰恰与鲁迅《阿Q正传》、毛泽东《湖南农民考察报告》等桴鼓相应,这就有了别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郭沫若早期小说的分析,发现作者流露出浓郁的“怨恨者心态”。结合时代大背景,探讨其小说主人公产生怨恨的原因,揭示“怨恨者心态”在小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符号学的角度讲,小说的文本结构其实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作为“能指”的叙述,作为“第一所指”的故事,和作为“第二所指”(即由叙述与故事的复合作作为能指而负载的语义信息)的人生经验.换句话说,小说是小说家通过自己的叙述行为述说好一个故事来达到对人生经验洞幽烛微的把握.小说与历史在发生学上联系的实质,也在于小说对  相似文献   

6.
纪德的作品表现出对“人”的强烈关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触及社会深层的敏感问题。他作为精神导师,不屈服于传统道德,用文字做武器,与现实进行抵抗。本文通过对小说《背德者》中人物与故事的分析,提取出纪德对人生的体验和态度。  相似文献   

7.
冰心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内容广泛涉及家庭和妇女问题、青年问题、军阀混战问题 ,等等。这些小说的一个共同倾向 ,就是通过对社会、家庭、婚姻、恋爱、人生等问题的描写 ,从不同的侧面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 ,反映人们对社会、人生、家庭、婚姻等问题的思考 ,反映五四反帝反封建的风云变幻和时代精神 ,尤其是突出地反映了五四时期的青年的种种苦闷、烦恼与感伤。本文试图对冰心早期“问题小说”中的这种感伤情调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8.
残雪新作《家园》有三个解读层面:丰富意蕴的叙事符号,以此探讨小说的“自我”灵魂归宿的永恒追求主题。转换式聚焦的叙事焦点、双重时空维度的叙事结构、与“他者”内心的焦虑表达以及个体对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邓双荣 《职大学报》2011,(3):75-76,37
梁实秋的作品题材大多取自平凡的日常人生,无所不谈,无所不写,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的深沉关注。他从少年时即外出求学,继而漂洋过海,走南闯北,半生颠沛流离,自然居住过各式各样的房屋,“雅舍谈住”更多地状写了他自身的处境和心境。  相似文献   

10.
中唐以后,雅俗文学的分化使“小说”的“残丛小语”概念亦分化了,一直到清末,雅文学都抱守固有概念,拒不承认明清小说为“小说”;而俗文学家们则从宋代开始,先将说话之短小者、后将历史演义以余史身份都推进“小说”概念中,以期挤进雅文学殿堂,但雅文学的末把交椅终于未坐成,却赋予了“小说”一词以现代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勇 《职大学报》2014,(2):28-30,49
抗战爆发后,丁玲到达延安并作为党的主要文艺负责人,不仅在理论上进行倡导,创作实践上也积极进行革命叙事的话语建构。小说《夜》延续了丁玲五四时期注重心理分析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美籍华裔作家於梨华,人称“留学生文学的鼻祖”、“无根一代的代言人”。其实上述说法.既不足以概括其创作全貌,又无法解释深层创作动机。“家族婚恋”题材的小说发展方向有二:一是越写越“窄”的“人性小说”;一个是越写越“宽”的“时代小说”。於氏则二者兼而有之,找到了个人感受与时代风尚的最佳结合点,以“家族史”的形式反映几代海外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本中篇小说《叔叔的故事》创作于1990年,作为王安忆封笔一年后的第一篇小说,在精神探索的深刻性和艺术创新的完美性两个方面都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本文试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手段三个层面来解读文本在叙事方面的创新之处,并在结构之技呼应着结构之道的双构性思维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究王安忆创新叙事方式下的深层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构成《金瓶梅》间架重要元素的"墙"共有三堵,分别位于王婆家与武大郎家、西门庆与花子虚家、李瓶儿与潘金莲居所之间。这三堵墙不仅促使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金瓶梅》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在沈从文的性爱叙事中纷纭的性爱意象参与了小说文本意境的建构。头发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表现为蕴含着政治功用的“政治的头发”和具有着性吸引力的“审美的头发”。沈笔下的头发是迥畀于鲁迅笔下政治的头发的审美的头发。鹿和观音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女性意象。鼻子和刀是具有作家个人风格的男性意象。  相似文献   

16.
《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在日本被称为古典文学的泰斗。透过这部日本物语文学的经典乏作,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精妙绝伦的汉唐文化的缩影,它涉及诗文化,典故、故事文化,艺术文化,生产、生活文化,体育、节日文化,佛教文化等。呈现出汉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台静农小说创作受鲁迅先生影响很大,同时也显示了自己的创作个性。他的小说集《地之子》与《建塔者》各有特色。前者主要通过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乡土文学的启蒙主题,后者侧重运用主观抒情的笔调讴歌了革命先驱者的献身精神。从《地之子》到《建塔者》,是作者自身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是追求进步向往光明的青年台静农的“精神证词”。  相似文献   

18.
唐代的"闺怨诗"以"男子作闺音"的代言体与"以悲为美"的感情基调而闻名。男子借诗言志,"代言"就是言志的一种表现方式。"代言"以闺妇的情感遭遇隐寓自己的政治遭遇,带有委婉的功利性目的,但闺怨诗本身也直接带给我们精神的愉悦。男子"代言"的"双性人格"所形成的一种特质成就了闺怨诗其幽微要眇的丰富之潜能。闺怨诗"代言体"的传播、发展与探究,为我们古代文学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与比较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当今世界女子自由体操成套A分动作结构编排的倾向特征。发现:使用E组以上的“单空翻”或具有0.2分连接价值的“空翻串”为出场,以具有高难度价值的一个或两个“单空翻”和具有“0.1分以上”连接价值的两串“空翻二连接”结合三个或四个“单舞蹈”为中间;并采用D组以上的“单空翻”或“空翻串”为结束,是当今世界女子自由体操成套A分动作结构编排的主要趋向与特征。而提高出场动作难度价值、增加中间空翻动作的连接价值及使用稳定性高的D组空翻或其连接为结束,还是女子自由体操顶尖优秀选手A分动作结构编排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萧红在对国民性批判主题上继承了鲁迅的遗志,《呼兰河传》是其解剖国民性的最好标本。文章从大泥坑、精神盛举、集体无意识三个角度,分析萧红笔下的"看客"群像,揭示其对民族劣根性的深层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