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说新语·文学》一门,以言说轶事这种独特精省的方式,展现了中古时期在文学观念、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方面斐然的成就。首先《文学》篇中呈现出两个时序系统,即"学"系统和"文"系统。这两个系统有显著差异,表现出新的"文学"观念。其次《文学》篇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反对芜杂不裁,重独创、反对事事模拟,重声律等思想。这些文学观在文学品评方面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易传》圣人观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圣人与三才的关系,圣人四道与三至的关系,德与业的关系三个方面。对《易传》圣人观进行梳理,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的重要机制——圣人作为中国文明的象征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选》与《文心雕龙》作为同时代的两部重要作品,二者均有“檄”体的划分。在评论或选录作品时,二者的选择有相同的篇目,但也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这是刘勰和萧统两人的著书目的和“檄”体观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毛传》注释整体比较简约,但在解说兴义或释词时表现出一定的教化思想。突出强调君臣、后妃之德,向往君明臣贤政治理想。注重祭祀婚姻服饰礼仪,兼顾孝悌仁义等美德。这些教化思想集中体现在十五国风中。  相似文献   

5.
《老子》一书是《道经》和《德经》的合编;二者的关系是《道经》为经,《德经》为新的阐发,《道经》和《德经》合编符合古书经传合编、师徒作品合编的通例;《道经》是老子亲著,反映了春秋及以上许多古老的观念,透露出浓郁的楚文化信息,《德经》折射出战国时代齐国史影,很可能成于稷下学者环渊之手。  相似文献   

6.
《帝王略论》是虞世南对唐以前君主言行的简要评论,但其评语中含有丰富的君德思想。圣德、仁德、霸德三德之间既有境界高低的不同,又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君德思想。君德不仅是君主个人的行为,它也关系民与臣。修德更有其重要性,但君德理论缺乏权力的制约,终究不能塑造完善的政治。  相似文献   

7.
《诗经》和《楚辞》两部诗集中都涉及大量植物。二者的相同之处是对植物的描写都体现了先民的植物崇拜意识,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植物描写的南北地域文化不同。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记录有大量重视民生、关注和谐的思想内容,其“重农裕民、敬天保民、爱民如子、君民和谐”的民本观,以及适应时代进步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并对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圣经》的修辞观,在本质上属于伦理修辞,不属于言辩修辞。《圣经》的修辞观表现为,追求"诚言",力求"善言",讲求"慎言"。《圣经》修辞观的价值在于,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伦理修辞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伤逝》是鲁迅的名篇,对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历来多有研究,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考察《伤逝》的内容,子君一涓生二人爱情观的差异是这一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山水清音南北殊调——论《水经注》与南朝山水文之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经注》为代表的北朝散文中的山水描写和以南朝梁吴均“三书”等为代表的南朝山水散文作品,分别代表了北朝和南朝山水散文的发展成就。但二者在观察点的选择和材料的组织方式上,以及山水描写的表现手段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或不同。这些差异或不同的产生,与二者对前代文学继承的侧重点不同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圣经》的修辞观,在本质上属于伦理修辞,不属于言辩修辞.《圣经》的修辞观表现为,追求“诚言”,力求“善言”,讲求“慎言”.《圣经》修辞观的价值在于,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伦理修辞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长者是人们对于年长且有德者的尊称。这个称谓在《史记》中多次出现,且用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这些人物除了年长之外,其“有德”一面主要表现为仁爱和恭谨。仁爱主要表现为对人仁慈,为人宽厚。恭谨则主要从人物的态度、语言和行为上表现出来。通过分析人物身上的品格特征,从而阐释司马迁的“长者”观。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世俗理性生命观已趋于成熟。诗人希望通过立“德”来实现不朽,但他们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苦短,他们希望以享乐特别是对爱情的追求来淡化生命短暂的焦虑,获得生命的超脱。《诗经》的生命观和生命主题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历代仿骚作品始终没有偏离《离骚》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忠君恋阙的主题。黄道周《续离骚》《续招魂》二文在艺术形式上继承屈骚;其题材内容则标新立异,抒写失怙之痛。黄道周以孝子事亲之情取代了屈骚忠臣事君之志,看似远离屈骚的题旨,其实是一致的。屈原是黄道周道德人格的楷模,因此黄道周追步屈原,以孝子比照忠臣,以孝子事亲比照忠臣事君;这一题材内容的开拓,是以黄道周忠孝一体的孝道观为前提的,并体现其致力于孝子而忠臣的道德养成的自修轨迹。  相似文献   

16.
《道德经》中由"道"及"德"、"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理念,沟通了先验世界与生活世界,实现了形上和形下的贯通。在形上层面,《道德经》表现为"道"的先验性、本体性、自足性和规律性;在形下层面,《道德经》表现为"德"对"道"的分享、得道者得天下、天道与人道的贯通。形上和形下相互贯通体现为"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新唐书》、《旧唐书》对李商隐评价歧异之处,主要表现为政治态度和创作成就两方面。对二者评价差异的原因进行剖析,可对李商隐在唐末五代和北宋的接受状况有更为客观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牡丹亭》之于《西厢记》,是划时代的发展。这体现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等。通过二者比较,可以看到《牡丹亭》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相似文献   

19.
以"重德轻才"为倾向的儒家女性才德观,在不同历史时期又呈现出复杂面貌。班昭《女诫》首次将女性才德并论,虽轻才但却并不贬才抑才。王相之母刘氏《女范捷录》以有德之才和无德之才的利弊区分,驳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俗谚,试图将女性才德关系再次恢复至早期儒家标准。薛绍微《训女诗》(十首)则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理性辨析晚清"女学"运动中的"重才轻德"思想,倡导"才德并举",女性才德建构也由"才女"上升至与儒家"君子"相接近的"巾帼儒生"。  相似文献   

20.
《越绝书》是一部历史著作,它的史学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其主要表现为:重人事,但始终没有摆脱尊天命的禁锢;在发展观上,全书持历史循环论思想;坚持英雄史观,把国家的兴亡寄托于君主一人;在历史哲学上,坚持由天人感应为支撑的正统观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