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东粮 《天中学刊》2011,26(4):72-74
《紫颜色》是黑人妇女生存、团结、求解放的缩影。黑人女性从麻木走向觉醒,从依附男性到精神上、经济上的初步独立的过程,就是黑人女性解放的过程。西丽等人为妇女的解放,尤其是为黑人妇女的解放走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The Color Purple)1982年出版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批评家们对它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中两位男性人物与西丽的关系的解读来揭示少数族裔如何争取自我解放的,从而从边缘逐步步入中心的。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紫颜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颜色》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一经出版便轰动美国文坛。小说深刻地描述了身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求取自我解放的艰辛历程。而崛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致力于寻求建立一种适应后殖民文化背景下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阐释策略,为解读《紫颜色》的主题提供了一个独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长篇小说《紫颜色》叙述了主人公西丽亚的成长经历,展示了她从一神论到泛神论的宗教观念的变化过程。本文从解构主义角度探讨《紫颜色》对上帝中心主义的消解,试图解读艾丽丝·沃克在文本创作中体现出的泛神论宗教观,并且进一步指出该宗教观与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存在紧密联系,即两者都旨在建立一个和谐共存的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5.
著名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随着情节的发展,小说中贯穿的男/女、黑/白、人/神三大对立主题被一一消解,沃克通过对以上主题的多元化阐释向读者呈现出一条黑人女性寻找自我,重获新生的独立之路.作者对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安排呈现出鲜明的后女性主义特点.通过对小说<紫颜色>中多元主题的呈现以及对二元对立的消解,揭示了西方社会对于少数族裔女性的多重压迫,并为西方社会中少数族裔女性的生存困境提供了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6.
《紫颜色》与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丽斯·沃克在小说《紫颜色》中通过对一位受旧思想束缚的黑人妇女的转变和成长过程,阐述了其妇女主义的思想。她在文中张扬女性意识,倡导民族平等思想,热爱黑人民族文化,弘扬人道主义思想。《紫颜色》充分展示了妇女主义的思想内涵和对黑人妇女求解放,民族求平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曲辰霄 《考试周刊》2014,(80):26-27
《紫颜色》是艾丽丝·沃克的一部优秀的反映黑人妇女主义的代表作。作者从女性角度出发,充分描述和展示了美国黑人妇女所受性别和种族的双重压迫及其悲惨的生活现状,并通过西丽的成长过程展示了从苦难和阴影中挣脱出来的美国黑人女性,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的历程,为黑人女性冲破婚姻、家庭的束缚,获得自由和追求自我解放指明了道路,黑人女性只有自尊、自强、自立才能走向人生的辉煌。  相似文献   

8.
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在其代表作<紫颜色>中贯穿始终.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西丽从受压迫到取得独立和解放的艰苦历程,揭示了处在父权制社会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妇女追求独立和自我发展,实现精神自由、男女平等和种族平等的主题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中各女性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来理解<紫颜色>中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艾丽斯·沃克提出的“妇女主义”作为美国黑人女权主义的代名词深受美国黑人权力运动和妇女运动的影响,但同时又是对这两大运动思想体系的一种反叛。沃克在《紫颜色》中,深刻挖掘了黑人男女之间不平等状况的根源及其对整个种族精神健康的危害,张扬了女性意识,认为妇女解放的最终目的是同男人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及实现全人类的生存与完整,充分展示了妇女主义的思想内涵和对黑人妇女求解放,民族求平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艾丽丝·沃克在<紫颜色>中通过对标准英语语言的置换,提供了一个表现女性自我的不同视角.因此,建构一种语言来颠覆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是十分必要的.这个语言就是美国黑人的土语方言.黑人文学中方言土语的运用不仅表现了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差异性特征,而且还用来对抗和颠覆白人文化中心论.我认为沃克的<紫色>一书就充分体现了黑人方言土语的功能,同时也达到了作者借用黑人方言土语所起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红字》中的珠儿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通过文本分析,首先确立邪恶与正义,纯真与老成,神秘与存在,虔诚与反叛四组二元对立,运用解构主义理论,消解对立,从而实现对珠儿的人物形象的深层分析。  相似文献   

12.
解构主义颠覆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赋予文本意义的“异延”。《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二元对立的自行消解颠覆了主人公的“守望”身份,解读了主人公霍尔顿带着虚幻的理想走向不可知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艾丽丝.沃克在代表作《紫色》中塑造了男性化的女人和女性化的男人,有意模糊了男女性别差异,打破了明确的性别界限。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完美阐释了书中人物性别的建构与解构。人们通过对性别规范进行表演来建构自己的性别,又在不断重复的表演中解构了性别的稳定性而使性别处于开放过程之中,从而为主体提供了多种生存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赵妍 《海外英语》2012,(17):222-223,232
《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中,存在三组解构主义的二元对立:佩内洛普自我牺牲的浪漫主义之对于科里所代表的现实主义的对立和服从;作为社会中心地位的南基恩广场住宅对佛蒙特老农庄的对立和消解;而情节的二元对立则主要体现在道德的崛起只能在财富的没落时才能获得。豪威尔斯在《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中对现实主义复杂的态度,既体现了他极力推崇的"微笑式的"现实主义,又反映出他对人情淡漠和道德沦丧的社会失望不已。  相似文献   

15.
亨利·詹姆斯是与马克吐温、豪威尔斯齐名的19世纪中后期著名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螺丝在拧紧》是其中期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以解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对亨利.詹姆斯的创作思想、《螺丝在拧紧》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以及作品的叙述模式进行分析,可以从一个新的视阈来欣赏作品。  相似文献   

16.
梅风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4):122-124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表面平淡无奇,实则内涵丰富。选择弗罗斯特的《圈套》一诗,从措辞及主题角度对其进行解构主义分析。该诗在探讨现代社会存在问题时体现了语言的不确定因素,并利用语言这一固有特性对宇宙的秩序问题进行了探索。解构了建构该诗主题的一系列二元对立:善/恶,秩序/混乱,圈套/偶然等;该诗对这些二元观念的含糊不清消减了诗中对现代社会\"碎片化\"特征的再现,体现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的英国是父权制统治的时代,即男性拥有不容置疑的权利,而女性大都处于受压迫的地位。然而,依据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以20世纪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为文本,在深入研究男主人公瓦尔特.莫瑞尔的生活历程和解构其男性权威的过程中,西方世界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原则中所固有的一个单项统治另一单项的秩序、价值和逻辑的特征遭遇了彻底的挑战和颠覆。在缺失代替了存在而处于主导地位,本来的主次角色发生了转换之后,也就确立了父权制在压迫女性的同时,对男性自身也是一种束缚,甚至将他们推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相似文献   

18.
《异乡客》是爱尔兰的短篇小说大师弗兰克.奥康纳的经典之作。本文将试图探讨小说中的二元对立现象以及由死亡带来的二元消解,从而阐释备受煎熬的个体在面临世界无意义时所体味的荒诞和虚无。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的英国是父权制统治的时代,即男性拥有不容置疑的权利,而女性大都处于受压迫的地位。然而,依据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以20世纪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为文本,在深入研究男主人公瓦尔特·莫瑞尔的生活历程和解构其男性权威的过程中,西方世界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原则中所固有的一个单项统治另一单项的秩序、价值和逻辑的特征遭遇了彻底的挑战和颠覆。在缺失代替了存在而处于主导地位,本来的主次角色发生了转换之后,也就确立了父权制在压迫女性的同时,对男性自身也是一种束缚,甚至将他们推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